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思想汇报 >

孟子现代思想

发布时间:2021-09-14 14:09:59 浏览数:

 孟子“ 仁政” 思想暗含现代观念

 文 / 曹矞

 偶读《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感受颇深。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紧紧围绕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而展开,具体阐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在研读中,我发现孟子的“仁政”思想暗含着许多现代思想观念。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对外相互攻伐,争城夺池。这样,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劳力不足,兵员减少。人丁短缺,就是当时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于是,争夺人力便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魏国国君梁惠王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他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述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向孟子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他熟知的事例设喻:“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以打仗作比启发他,以便他易于接受。孟子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举出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诱导他在不知不觉之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然后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样,突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之政”,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程度上不同而已。

  然后,孟子围绕使民加多应采取哪些根本措施这一核心问题,具体表述了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孟子首先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他认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这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用一组排比句,提出了合理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三种措施:一是请勿扰民,不误农时地发展粮食生产;二是反对随意捕食野生动物;三是按照季节砍伐树木,严禁滥砍乱伐。这三条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蕴含了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一定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千万不能滥砍乱伐,滥捕乱杀,更不能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接着,孟子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他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这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他又用一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三种措施:一是提倡种桑养蚕,

 大力发展种植业和纺织业;二是不仅从自然中有节制地捕食野生动物,而且应该不误时机地繁殖家畜家禽,大力发展畜牧业;三是不耽误农业生产季节,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此三者,物质文明建设也。与前三者相比,显然前进了一大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搞好物质文明建设,而且主张教民,尽力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孟子又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此乃精神文明建设。上述四者,不正暗合了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现代思想么?显然,孟子不仅要解决百姓的衣食温饱问题,而且还特别注重教化,注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品德修养。

  孟子还指出了封建统治者施行“仁政”应有的态度。他委婉含蓄地批评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贵族家里“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他采用比喻论证进行反驳:“涂有饿莩”却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而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可笑,并指出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恰恰是统治者的暴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是何等言简意赅啊!他明确指出了统治者应有的态度:应严于律己,敢于承认过错,不能推卸责任。强调一定要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不归罪于年岁,时时反省自身,除暴政,施仁政,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且能接受教育,懂得道义。只有这样,才能得民心,才能使民加多。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由此观之,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恰巧暗含了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暗含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一起狠抓的现代思想。同时,也从历史角度印证说明了当今的这些现代思想观念,正是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精髓的有力传承。

相关热词搜索: 孟子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