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思想汇报 >

“神舟十二号”(人物素材+时评+佳句)

发布时间:2021-09-14 14:14:57 浏览数:

 【热点素材】“神舟十二号”(人物素材+ + 时评+ + 佳句)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神舟十二号发射圆满成功# #神舟十二号发射升空#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启程,向前所未有的高度。逐梦,星空刻下我们的印记。遨游浩瀚,探索未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6 月 17 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 19 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 3 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的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

 北京时间 2021 年 6 月 17 日 9 时 22 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3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一、基本情况

 神舟十二号,简称“神十二”,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二艘飞船,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1 年 4 月,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船箭分批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6 月报道,根据规划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3 名航天员将成为 “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并在轨驻留 3 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

 北京时间 2021 年 6 月 17 日 9 时 22 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3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二、发 射过程

 2020 年 3 月,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了解到,疫情期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首次实现了与航天员中心的远程测试。据介绍,团队仅用一周时间便打通了从航天员中心到 AIT 大厅的多个网络传输环节,减少人

 员交流的同时保证了任务正常进行,大大方便了疫情期间的工作。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团队还加强自动化测试模式应用,用机器代替人工判读,减少了现场三分之一的人员配置。

  2021 年 1 月 29 日报道,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飞船以及用于发射的长征二号 F 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总装测试,将于 2021 年执行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2021 年 4 月 15 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载人飞船及长征二号 F 遥十二运载火箭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已分批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

 2021 年 5 月 18 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于 6 月份实施飞行任务。

 2021 年 5 月 30 日报道,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已转入强化训练阶段,正全力备战即将到来的太空之旅。据了解,3 名航天员将在轨驻留 3 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杨利伟首先对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的组成情况进行了介绍。

 2021 年 6 月 9 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 F 遥十二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2021 年 6 月 16 日,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获悉: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组合体状态稳定,各项设备工作正常,具备交会对接与航天员进驻条件。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各系统已完成综合演练,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前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

 三、飞行任务

 01 主要目的

 2021 年 6 月 16 日,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获悉,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有以下主要目的:

 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航天员搜索救援能力;开展多领域的空间应用及试(实)验;综合评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考核各系统间的匹配性和协调性,为后续任务积累经验。按计划,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核心舱,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驻留约 3 个月后,搭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02 四个方面

 2021 年 6 月 16 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根据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总体安排,三名航天员在轨期间将主要完成四个方面的工作,计划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这四项主要任务:

 #1 ■要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操作训练,以及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

 #2 ■要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工作; #3 ■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领域等实(试)验,以及有关科普教育活动; #4 ■要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按计划开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态。

 03

 四大特点

 2021 年 6 月 16 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作为我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承上启下,十分关键。总体来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有四大特点,将为后续空间站建造及应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宝贵经验。

 #1 ■将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改进后的长征二号 F 遥十二火箭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径向交会对接和 180 天在轨停靠能力,改进了返回技术、进一步提高落点精度,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

 #2 ■将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通过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 3 个月,考核验证再生生保、空间站物资补给、航天员健康管理等航天员长期太空飞行的各项保障技术。

 #3 ■将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航天员将在机械臂的支持下,首次开展较长时间的出舱活动,进行舱外的设备安装、维修维护等操作作业。

 #4 ■将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着陆场从内蒙古四子王旗调整到东风着陆场,首次开启着陆场系统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

 04 五个首次

 No.1

 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首次实施载人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在空间站不断调整姿态的配合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最快能实现发射后 6.5 小时与空间站对接。

 No.2

 首次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

 在此次任务中,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交会能力得到加强,具有更复杂的交会对接飞行模式,具备与空间站进行前向、后向、径向对接口对接和分离的功能,并将在本次任务中首次开展绕飞和径向交会对接试验。

 No.3

 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实现,在轨停靠 3 个月。为适应空间站复杂构型和姿态带来的复杂外热流条件,神舟团队对返回舱、推进发动机和贮箱等热控方案,船站并网供电方案进行了专项设计,使飞船具备了供电、热环境保障的适应性配套条件。

 No.4 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 在神舟十二号之前,载人飞船都从固定的轨道返回地球。空间站任务中,空间站为了节省推进剂的消耗,轨道位置会随着不同时间节点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长期停靠的要求。

 No.5 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始终是神舟团队心中至高无上的信条,为了保证天上、地上都具有保护航天员生命,在紧急条件下接回航天员的能力,神舟团队开创了天地结合的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即携带两艘飞船进场,由一艘船作为发射船的备份,将成为遇到突发情况时航天员的生命救援之舟。

 05 任务标识

  2021 年 6 月 15 日,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实施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正式发布本次飞行任务标识。

 四、飞行人员

 飞出中国龙的轨迹 —— 聂海胜

 他,承载着儿时的梦想,穿上了军装,飞上了蓝天。遭遇过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经受过生理与心理极限的挑战,有过忠孝不能两全的愧疚遗憾,但在追梦的路上从未停止过攀登的脚步。

 当他和战友乘坐飞船进入茫茫苍穹,在从未有过的高度凝望美丽的家园时,他的内心涌动着骄傲和幸福。回首走过的路,他的心中充满感激,因为是一代代航天人用青春、智慧、热血和生命铺就的通天之路,也托举了他两次向太空,也为中华民族的大国梦,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就是聂海胜!

 1998 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神五、神七、神九,他三次备份;神六、神十,他两度飞天;如今,57 岁的聂海胜将在 2021 年 6 月 17 日第三次出征太空!他说:“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我就会勇往直前,在浩瀚天宇,继续飞出中国龙的轨迹。”致敬!

  这一次我的坐骑是火箭 —— 汤洪波 2010 年 5 月,汤洪波经过层层选拔,从飞行员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原以为很快就能“漂浮太空”的他,却足足准备了 11 年。在这期间,他从零开始,脚踏实地学习,无论是转椅训练还是沙漠野外生存等,他都一一咬牙坚持住了。

 如今,46 岁新人汤洪波终将飞天圆梦,他说:“我等了 11 年,终于可以厚积薄发,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许许多多在背后默默努力训练的航天员,虽然没有机会上太空,但也是值得敬佩的!

 3 13 年训练不停为再度飞天 —— 刘伯明

 航天员刘伯明曾与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执行神舟七号任务。在之后的 13 年里,他带着再次飞天的梦想一直坚持训练。

 这是他第二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刘伯明说:“无论困难多大、风险多高、任务多重,我坚信有专业人员的地面支持,有我们乘组三位帅哥的默契配合,我们一定满怀信心迎接一切挑战。”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

 梦想不论年龄

 彼岸终将抵达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

 中国足迹!

 五、 时评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四组神秘代号

 来源:国家记忆微信公号

 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开始,要从 1 51 年前,0 1970 年 年 4 4 月 月 4 24 日那个夜晚说起……

 1970 年 4 月 24 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成为了全世界第五个有能力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中,有几组你必须知道的数字:“714” “863” “921” “507” 它们都代表着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 714 工程”1970 年 4 月 24 日夜晚,“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正是在这一天,位于北京城西的解放军工程兵招待所里,一场讨论会正在进行,讨论的中心议题只有一个:中国未来载人航天飞船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早在 1967 年 6 月,在钱学森的安排下,七机部第八设计院就成立了载人飞船总体研究室,3 个月

 后,钱学森兴奋地告诉科研人员,中央已经给飞船取了一个名字——“曙光号”,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研究与筹备。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 80 天后,国防科委的一份秘密报告送到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办公桌上。报告中明确提出: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毛泽东在这份文件上画圈,表示同意。“曙光一号”至此有了一个秘密代号“714 工程”。钱学森作为载人航天的技术主帅,开始全面推进各个系统的研制工作。

 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薄弱的综合国力让“曙光一号”研制工程举步维艰。根据实际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决定,“714 工程”暂时停下,先把地球上的事情搞好。钱学森在高层会议中了解到国民经济总体情况和诸多困难时,便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搞卫星、飞船要考虑国民经济总的形势,看来飞船要放慢一些,先搞一些技术储备。

 身为航天技术主帅的钱学森,正是在这一时期,为后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再次起飞,构筑起完整的前瞻性布局:亚洲最大的风洞群、远洋测量系统、遍布全国的测控网,中国航天事业按照钱学森的构想一步步向前迈进。

 “3 863 计划”1986 年 3 月,一份联名信被送到邓小平的办公桌上。在信中,四位科学家以急迫的心情建议中央尽快制定规划,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缩小与国际上的差距。邓小平迅速批复,“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 计划”。停滞了十年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终于等来新的时代机遇。

 很快,一个全国 60 多家科研单位、2000 多人参与的大论证开始了。经过反复筛选,五套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技术方案摆在专家组面前。在这五套方案中,四套为航天飞机,只有一套是载人飞船。论证中,“机派”与“船派”,成为了摆在中国人面前两条完全不同的路。选择从哪里起步?...

相关热词搜索: 神舟 佳句 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