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思想汇报 >

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

发布时间:2021-09-26 16:22:14 浏览数:

  近年来,灌南县在大办园区、招商引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向 “三农”工作倾斜,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组织指导“三农”工作。2003年实施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五个一富民工程和六大行业协会等“四五六”富民工程。在此基础上,2004年围绕农民增收,重抓“一纲四目”,即以“三进村、五到户”为纲,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农业项目、农产品品牌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四目,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出“四个明显”。农民增收明显加快,预计2004年农民人均收3500元,同比增13.7%;劳务输出规模明显壮大,2004年全县输出农村劳动力20万人,净增近4万人,同比增长22%,劳务收入人均1840元,同比增长42%;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县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30个,其中超亿元2个,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6家,发展农民经纪人2620人;农村社会明显稳定,全县上半年到省市越级上访全市最低,下半年呈“零上访”的良好态势。
  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必须务实创新,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实现以工促农、工农互动,以城带乡、城乡共同发展。
  总体思路是:打破传统的“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创新工作思路,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坚持依靠工业化来致富农民,依靠城市化来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来提升农业,用抓工业的理念、思路、办法和机制来抓农业。围绕农民增收继续以“三进村、五到户”为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品牌创建为突破口,以劳务输出为主渠道,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工作目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0家,其中超亿元农业龙头3家;新发展农村专业经济组织50个,农民经纪人1200人;落实农业增收项目60个,增育农副产品基地15万亩,新创农产品品牌20个;新增劳务输出2万人,开展劳务技能培训4万人。
  具体措施是:推进“四化”工程,实现四个对接。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工程,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
  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小规模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大市场对接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农产品卖难、农业增效难和农民增收难的战略举措。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立足农业,发展农业,围绕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引导农民为加工而种、为加工而养,促进大量农副产品进工厂、进市场,逐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重点围绕优质稻米、林木、棉花、生猪、草食动物、菜菌等六大主导产业调整优化全县种养业结构,形成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带,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丰富农副产品资源。二是以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为突破口,大力培育农业龙头加工企业。进一步确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并在财政、信贷及其他政策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三是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目的,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同时,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技推广服务机构、龙头加工企业、农村能人大户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
  二、推进农村工业化工程,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对接
  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以发展壮大县城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带动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管理农业。要用工业经济在生产方式、经营策略、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农业发展实施管理。按照“分析优势、面向市场、制定标准、质量监控、注重品牌、规模效益”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快传统农业化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二是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广借外力提升工业。充分利用我县农副产品、人力资源及两大园区优势,以项目、资金、技术为载体,实行一、二、三产业齐上,大、中、小项目齐引,大力发展与我县主导产业相配套、与区域特色经济相关联的工业项目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走“以工兴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让我县的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鼓励引导全民创业,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坚持把推进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优先的基础工程,认真落实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个一”和“三十个不准”政策,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带领、党员干部带头、能人大户带动,推进新一轮民营经济的发展高潮。
  三、推进农村城镇化工程,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对接
  大力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是建设现代农村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以县城和建制镇为基础,按照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土地向规模大户集中的思路,大力度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是加快县城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围绕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县城的基础设施、文化设施、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等配套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品位。城区的发展,按照20平方千米、20万人口规模的总体规划,拉开城市框架,以招商开发为重点,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发展开发区,逐步形成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三位一体、功能分开的城区格局。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在小城镇建设中,树立“建一个城镇、兴一个产业、开一方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全新理念,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推进城镇化进程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抓好“三个结合”。即: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与发展个体民营经济相结合。继续加快东北、西北中心镇的建设步伐,做大做强连云港市化学工业园区,把堆沟港建成以临海工业为主导的工业重镇;把汤沟镇建成以钢铁、酿酒、木材加工为主导的综合性城镇。进一步落实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投资、土地、建房、购房和就业等相关政策,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力争每年新增城镇人口3万人,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率。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改善人居环境。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积极开展实事项目到户活动,已基本完成了农村草危房改造和村村通公路工程。但与全面小康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社会发展需要,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布局、社区服务、生活环境等方面搞好村庄整体规划。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县建设,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三清”工程为重点,强化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新农村,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别。
  四、推进农民知识化工程,实现农民与市民的对接
  富裕农民,就应减少农民 ,要减少农民必须武装农民,要通过加强农民培训,让农民从观念上得以转变,从知识上得以提高,从技能上得以加强。一是更新观念,用国民理念转化农民。多年的二元分割体制把农民凝固化为一种身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应该仅仅是一种职业。培训农民首先要从观念上提升农民,引导农民走出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分割的心里阴影和认识误区,突破思想障碍,鼓励农民走出土地,走出农村,走向市场,走向城市。二是突出转岗就业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的劳务经济逐渐由“体力经济”向“技能经济”转变。缺乏劳动技能和技术的农民,很难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和获得比较高的收入,因此抓好农民转岗就业培训尤为重要。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强化政策支持和足够的经费保障,开展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劳务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增收致富能力,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充分就业。三是强化农民教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广大农民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教育,紧扣时代节拍、紧贴农民思想实际,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丰富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转变,真正实现农民与市民的对接。

相关热词搜索: 统筹 三农 城乡 难题 破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