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思想汇报 >

《复句学习与交流》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9-28 12:22:34 浏览数:

 《复句学习与交流》教学设计 营口市第十七中学

 孙艳 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掌握复句的定义和类型,辨析单复句。

 2.能够判断复句之间的关系。

 3.能恰当运用关联词语。

 4.能够掌握正确划分复句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恰当运用关联词语。

 2.能够掌握正确划分复句的方法。

 教学关键:结合典型例子、对比辨析易混类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往往要运用句子来表达。那么什么是句子呢?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划分,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根据结构划分,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就是《复句的学习与交流》。

 二、 二、单复句含义及辨析。

 (一)什么是单句和复句?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有特定的语调,能独自表达一定意思的语言单位,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单句能独自表达一定意思,而为了更严密细致的表达事理,常常需要把两个或更多单句”组合起来,形成复句。整个复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有贯穿全句的语气语调。其中的“单句”并不独立成句,没有自己的句调,只是复句中的分句。各个分句都不作其他分句的句子成分,但相互之间必须具有恰当的事理关系,才能组合在一起。

 单句和复句是语法中“句子”的两个分支,它们是根据句子的结构不同而分出来的句型。单句是由一个主谓结构或非主谓结构的短语构成,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构成。

 (1)他今天有病没去上班。

 (单句)

 (2)他今天有病,没去上班。

 (复句)

 (3)无论谁,都必须遵守纪律。

 (单句)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复句) (5)学而不思,思而不学,都是错误的学习方法。(单句)

 (二)单句和复句如何区分? 判断的标准主要有如下几条: ①句子内部前后互作句子成分,则为单句,否则就是复句。

 例:a 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b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仍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②一个主语若有好几个谓语,谓语之间用顿号隔开或无标点,则为单句;若用逗号隔开,则为复句。

 例:a 母亲又送我一句格言,告诉了我一个真理。

 b 小明在房间里又唱又跳。

 ③关联词语连接的若是词或短语,则为单句(只要有一处是词或短语,则为单句);若连接的全是分句,则是复句。

 例:a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只有我们去实践了,才能够检验这条理论是否正确。

 三、 三、复句的类型 根据结构层次多少划分,复句可以分为一重复句和多重复句。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类型。

 (一)各类型关系复句。

 1.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即 A,又 B”。

 例如:(1)他这个人既成熟,又谦虚。

 (2)生活中的许多事,不是我们不能做到,而是我们不相信能够做到。

 2.承接复句:也称顺承复句,连贯复句。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动。

 常用的关联词语 有“A,于是 B”“A,然后 B”、“A,接着 B”、“A,便 B”。

 例如:(1)过了那树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2)他看了一眼时钟,便赶忙收拾好书包,急冲冲的跑出了家门。

 3、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

 常用的共联词语有“不但(不光、不只)a、而且(还、又)b”、“而且”、“并且”、“尚且 a,何况b”、“别说 a 就连(就是)b”。

 例如:(1)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2)营口这个“三水”城市,不仅风景宜人,而且物产丰富。

 4、选择复句: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凡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

 常用关联词语有“或者(或)a、或者(或)b”、“不是 a 就是 b”、“是 a 还是 b”、”与其 a,不如b”。

 例如:(1)不在沉默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与其坐等别人的帮助,不如用自己的才智解决问题。

 5、转折复句: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几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 a 但是 b”、“a 不过 b”、“可是”、“然而”、“却”等。

 例如:(1)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

 (2)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6、因果复句: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说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 a 所以 b”、“既 a 就(那么)b”、”因此”。

 例如:(1)因为他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所以遇到困难从不气馁退缩。

 (2)既然普洛柯尔说这是条野狗,那它就是条野狗。

 7、假设复句:由两个有似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

 常用关联词语有“如果(倘若)a 就(那么)b”、“即使(纵然)a,也 b”、“再 a,也 b”、“假如”、“假使”、“假若”、“要是”, 例如:(1)就算你没听清,也应该主动来问一声。

 (2)即使是发达国家,这种建设速度也不多见。

 8、条件复句: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常用关联词语有“只要 a,就 b”、“只有(除非)a 才 b,“无论(任凭)a,都(也)b”。

 例如:(1)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只有平时努力学习,考试才能取得好成绩。

 9、解说复句:也称总分复句,由总提和分说两部分组成,总提用一个分句,分说与总提相应,用几个分句表达。

 例如(1)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

 (2)据说错处有三:一是态度,二是气量,三是年纪。

 10、目的复句:由两个有目的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个分句表示一种行为,后一个分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

 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为的是”、“ 以免”、“省得”、 例如:(1)

 你把意见整理一下,明天好交大会讨论。

 (2)你快让他进去,以免闹情绪。

 11、连锁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连锁关系的分句组成。

 常采用“一……就”,“越(愈)……越(愈)”, “哪里……哪里……的格式,前后分句紧密相连,前一分句怎么样,后一个分句就怎么样。连锁关系的复句是偏句随正句而变的复句。关联词语总是不止一个,且前后呼应;也可在分句里用同一个词语(多为疑问代词),以相互关联。

 例如:(1)你做什么,我们吃什么。。

 (2)你说怎么处理,我们就怎么处理。

 (3)时间越长,变化越显著 (4)他越客气,老杨同志越觉得不舒服。

 (5)条件越是艰苦,我们越是要迎难而上。

 (6)险情哪里..出现,人民子弟兵的身影就会哪里出现。

 (二)紧缩句 。

 紧缩句是用单句形式表达复句内容的一种特殊句式,它虽属于复句范畴,但又不同于复句。紧缩句并非都可以还原为复句形式,(如:他越说越快)。所以说,紧缩句虽然表达复句的内容,但并非一定由复句紧缩而成,它也不宜称作复句的紧缩形式或紧缩复句。它只是一种特殊的句式--紧缩句。

 紧缩句常见的固定格式有:“a 就 b”、“一 a 就 b”、“再 a 也 b”、“不 a 也 b”、“非 a 不 b”、“越 a 越 b”。

 例如:①他一有空就看书。

 ②语言越精炼越好。

 四、关联词语运用 (一)关联词语运用要点 要理解和运用好复句,准确的体味关联词语的意义是基础。要注意分辨某些关联词语用法上的异同。比如,“只是”和“但是”都用于表达转折关系,可是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别。在下面这句话中,二者就不能互换。

 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学问和智慧》)。

 还要注意,同一个关联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比如《看云识天气》中的两个“就”:

 在“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中表达时间上相承接;而在“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中则表达在假设的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运用复句时,必须把分句间的关系正确表达出来,不能违反正常的事理。这是关键,为此至少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强扭的瓜不甜。两个分句之间,如果本来就没有某种关系,就不能给它强行加上。《空山鸟语》中有一句“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用不加关联词语的并列复句,描摹出一幅静景。如果在两个分句中间插入“所以”,变成似是而非的因果复句,反倒不伦不类。

 第二、不可首足倒置。递进、因果等关系要求前后分句遵循客观事理的先后顺序。“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句话,用递进关系在两个自然段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能颠倒分句顺序。

 (二)关联词使用错误的四种病句类型 1、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1)只要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有些关联词必须配套使用。如,“只有……才……”就不能用作“只有……就……”。)

 (2)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

 (两个分句间是转折关系,不是条件关系,应将“不管”改为“尽管”)

 (3)为革命流血尚且不怕,况且淌点儿汗?

 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况且要到大庭广众之中。

 (尚且/何况

 都/何况是表递进关系的固定搭配,“况且”全部改为“何况”。

 用反问语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的句子,一定要用“何况”,不能用“况且”。如:干旱即使在汛期也存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是世界难题,何况现在是风干物燥降雨少的枯水季节呢?)

 2、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1)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他”应移到“如果”后)

 (2)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笔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即使”应移到“文字”前。)

 (3)我们班搞演讲比赛,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不但上台演讲了,而且不爱说话的小明也上去演讲了。

 (把“不但”放在“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前面)

 3、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1)这个人,我既不了解他,更没见过他. (语序不当或不合逻辑。应为“既没见过他,更不了解他”。)

 (2)只有提高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才能提高群众的觉悟, 实行责任制。

 (条件和结果颠倒)

 (3)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进而”表示继续向前,进一步的意思,不能表目的和结果,应改为“从而”。)

 4、滥用、漏用关联词。

 (1)因为由于得到读书爱好者的大力支持,所以此次书展可以顺利举行。

 (“因为”和“由于”意思相同,故可删去其一。)

 (2)虽然我们的工作还赶不上先进单位,我们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干出好成绩来。

 (关联词语残缺。第二分句头上应添上“但(是)”,与第一分句中的“虽然”相呼应,构成转折关系。)

 (3)你是三好生,何况又是语文科代表,这份语文试卷一定不成问题吧。

 (关联词语误用。“何况”改“况且”。这两个连词都能表示递进关系,但具体用法是有区别的:“何况”,是通过对比更加逼进一层,表示甲这样,乙更是这样;或者甲都不能如此,乙当然就更不能如此。“况且”,只是在举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或补充一层新的理由,相当于口语中的“再说”。用“况且”的分句大都是陈述语气,用“何况”的分句大都是反问语气。)

 (三)多重复句及分析 多重复句是指分句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层次以上的复句。

 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和关系,可采用“划线法”用“|”划出第一层,并注明关系:有“||” 划出第二层,并注明关系:以此类推。

 分析多面复句的步骤: 第一步要统观全局,从总体上分析,找出全句第一层的有关分句。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再对第一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它们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再找出这些分句构成这个复句的分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便是第二层次:以此类推,直到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分析多重复句,要一看分号,二看关联词语,三看逻辑关系。有分号,就在分号那划一层。如果一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那就看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

 ①他后来还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并列)②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转折)③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1.符号法:

 ①

 ‖

 ②

 |

  ③

  (并列)

  (转折)

 2.框式图解法:

  ①

 ②

 ③____ (并列)

 (转折)

  句群是由句子组合而成的。它是汉语里最大的级语言使用单位。组成句群的句子在语义上前后衔接连贯,从几个方面共同说明一个中心语义。句群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方式基本和复句相同。

 五、课堂小结

  用思维导图总结本节内容。

 六、巩固练习 1.为下面的句子点上标点,使其成为两句意思不同的话。

 我批评他也批评你服气吗 2.将这首诗点上标点,使其成为诗、词、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在横线上写句子序号。标注下列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复句的指明关系。

 ①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②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③更让我动情的,则是从不少年轻人身上反映出的心灵美。

 ④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⑤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一次。

 ⑥因为他没有任何私心,所以他无所畏惧。

 ⑦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掉。

 ⑧我深深的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个字。

 单句___________________

 复句______________...

相关热词搜索: 复句 教学设计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