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思想汇报 >

创造学生学习主动性刘晓会

发布时间:2021-09-28 13:04:22 浏览数:

 创造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的理念更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时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在新的课程环境中,教师同时也有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因为教学中本来就有一些不确定性,如预设和生成,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临时变化等。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教学中也有诸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随机应变,灵活选择策略,以达到最终的学习效果。

 既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还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成绩。在实施过程中,既矛盾又统一。这就要求教师更新以往大量练习、填鸭式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教法,从而找到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途径。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教学教法还不固定,摸索期间,更要用于尝试。

 一、树立小组荣誉观念,自主结合,形成一帮一机制 众所周知,仅凭教师一人经历和能力来带动学困生,远不如集体的力量大。其他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而都爱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学困生安置到各个组中,并安排成绩优异的学生专门辅导。小组成立初期,组长很负责任,辅导也比较见成效。但很多都是,没多久就各干各的。要么组长忙于自己学习,要么忘了老师给予的初自己学习外的特殊“任务”,要么就是同老师一样,忍受不了学困生的“不会”,索性放弃。有时小组长还会想:凭什么我要总管一个招自己生气的差生?学困生当然在这种环境下就更不敢请教。而教师也一样,忙起来也无暇关注这个所谓的“一帮一”。长此以往,年年成立“一帮一”,年年收效甚微。我们也应反思一下,为什么学困生有这么多人主动帮助,一段时间下来还是学困生?为什么小组长们帮着帮着就不管了?莫非是组长不负责任,还是学困生不求进取?答案均不是。因为我们没教会孩子什么是集体?什么是集体荣誉?为什么要成立这样的小组? (一)、要让每一个成员切实融入集体 在班级内可以经常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将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综合评定。避免学生自管自顾,一味追求个人成绩。教师可以在班级壁报上设定小组荣誉榜,让学生们亲自主剪,主画,发挥各自优势,制作评比栏样式,如转动的风车,盛开的三色花,齐“心”协力等图案,年年推陈出新,这些还会为班级文化建设增光添彩。自己亲手种下的果实,学生怎能不呵护?奖励要多以学困生为主,同时还要肯定军功章有小组长的一半。设定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逐渐渗透团体意识,最后以小组形式加以奖励。当然活动不能仅限于学习方面,班里各项活动均如此。例如,在完成家庭作业问题上,可以先奖励按时认真完成同学,并明确,各组学困生的奖励幅度要大于其他生;同时,组内成员全部按时认真完成后,授予大奖。多种奖励,层层递进。自然组员们就会自发结成“一对一”,甚至“多对一”机制。有“组”的束缚,每个组员责任感也就更加强烈。

 (二)、阶段性小结必不可少 事实证明,学生对荣誉的需求,并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此前我曾做过实验,学期末要对成绩优异和进步的学生进行奖励,让他们自行选择奖品。一类是实实在在的学习用品奖励,一类是按成绩多少来奖励贴画。结果表明,所有组均选择第二种奖励办法,即使是贴画较少的组。满满一墙亮闪闪的小五星,使学生获得的满足、愉悦心里,已经远远超于对物质的需求。学生们甚至要求我将这荣誉用相机永远记录下来,并发送至班级邮箱供家长观看。之所以有如此之强的荣誉感主要源于平日小组阶段性的小结。在小结过程中,肯定学困生的进步,同时也就肯定了组长。每次小结,我都会让各组学生数数自己组得到的贴画数。接下来无需教师多言,学生自己就会进行比较,总结原因。在比较中,荣誉感油然而生。以至课下,学生们就爱数起贴画来。

 在这样循序渐进,荣誉观念的输入中,学生们自然互相帮助,相互督促。

 二、用游戏的方式来学习 (一)、在拼图中收获知识 尽管组内荣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真正学习知识时,学生们难免有懈怠之时。毕竟多数学生还是比较惧怕难题和大量习题的,而且学习总没有玩游戏那么快乐。自古至今,一直在强调,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但如何将知识与游戏结合,仍然是很多老师的困惑。有一次,我发现男孩们很爱收集一些形形色色的游戏卡片。因此我想,试卷不就是一张张大卡片吗?于是,我就将一张大试卷分成大小不一的四份。一小张一小张的发给他们。但前提是,做完41张,才能领取42张,以此类推。最后领完四小张后,以拼图的方式用胶条拼成一张大试卷,拿着大拼图来找老师领奖励。学生们对这种新的做题形式,很是喜欢。竟不认为是完成一项作业任务,而是在期待一张“大拼图”。为了避免学生为求得试卷而做题过快不认真的情况发生,因此规定:做题质量着决定是否能领到下一张。这种形式推行一段时间后,学生们竟然每天都期待有“大拼图”来做。原来做一份试卷的乏味,如今已变成了四份小期待,和一份大惊喜。学生们原有做题的心态彻底改变。

 (二)、以“含金量”来激发学生重视程度 在期末阶段,我又以“大拼图”的含金量来激发学生对试卷的渴求欲望。所谓“含金量”就是让学生知道,每份试卷的可练性。如某份试卷是老师根据自班学习情况而出,都是大家易错题;或者告诉他们这份试卷可是咱们学校数学大组组长精心出的题,等一切能激发学生看重试卷的含金原因。就这样,每天他们都小心翼翼地收好这份似乎来之不易的限量珍藏版拼图。

 三、走进学生科任课堂,共同聆听,拉近师生距离 但是我们都知道,相比较语数英来说,孩子们更喜欢上音体美科这些科任课。不仅 因为这些课有意思,还因为音乐老师那动听的歌喉,和美术老师的独特审美视角,以及科技老师那神奇的小发明小实验。而主科课来说,就显得略微枯燥乏味。对于这些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借用科任课的魅力来拉近生与我的距离,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从而先使他们喜欢上我这个老师,在逐渐喜欢我的课。为此我走进了孩子的科任课。

 别看我也大学毕业,四级证书也牢牢拿在手中,但是英语课上我还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学生。很多英语单词我都发音不准,语法基本也忘光了。“小老师们”一个个抢着帮我纠正发音,指导我英语句式构成。甚至课下比我这个老师还要敬业,不厌其烦的教着我。科学课上,我同他们一起做实验。音乐课上,他们大展歌喉时,我又充当摄影录音师。以供闲暇之余,观看娱乐,丰富文化生活。心理课上,我们一起做“警察抓小偷”的心理游戏,其乐无穷。有时我既是他们的学生,又是他们的同学,还是他们的老师。在这种角色反复互换中,我与他们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更亲密了。放下教师的架子,融入学生的世界里,我收获颇丰。

 因为孩子与我亲近了,因为相互尊重,因为平等,如今的他们越来越敢于问我不会的习题,课上敢于提出不同于老师的看法,甚至与老师争论,学生表现欲望得到充分释放,从而获得成就感,并在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这不正是课改提倡的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人吗?在探讨中,我们互相进步。正是因为他们的大胆表达,我才有更多的灵感,更大的进步。

相关热词搜索: 主动性 学生学习 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