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思想汇报 >

《劝学》案例及反思

发布时间:2021-09-28 16:40:36 浏览数:

  《劝学》教学案例

 临猗中学

 语文组

 石博

 一 、 案例设想:

 本着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引领学生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继续尝试新课堂模式教学,力争通过研究性学习,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同学们共享 文言文 学习的乐趣。

 (二)案例主题: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的是荀子对于学习观的理解,这对于正在求学中的学生很有教育意义。文章不仅具有很强的说理性,而且大量运用比喻和排比句,因而读来脍炙人口,热情洋溢,而毫无板 滞生硬之嫌。鉴于此,带领并指引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探究、品味文本,应是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三)

 案例过程:

 教学目标:

 1 1 、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 文意。

 2 2 、 分析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3 3 、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掌握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

 1 1 、 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带领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 2 、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领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分析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1 1 、 阅读《导学方案》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材料。

 2 2 、 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字等。

 二、 作者简介和解题:

 1 1 、 由学生介绍荀子,师补充:

 荀子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 的节录。

 2 2 、 解题:

 由学生解释。师加以肯定,使其得到认可,激发学习兴趣。

 三、 第一环节:

 教师范读。

 ,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四、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 1 、正音读 — 识文字 — 通文义 — 察语气 — 明文法 — 断句读。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比喻和排比句,用心读。

 2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

 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车 輮 以为轮

 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古今异义:

 君子 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 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今义,加入

 通假字: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资质、禀赋

 文言句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结构后置 句

 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

 。

 第二段:论述

 学习的意义(重要性)

 。

 。

 第三段:

 论述

 学习的作用

 ,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

 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

 。

 第四 段:论述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

  善于积累

 ,二是

 坚持不懈

 ,三是

 用心专一

 。

 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 课堂演练,导学方案(略)

 七 、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 1 、 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 2 、 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

 3 3 、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第二课时

 一、 检查翻译

 二、 文本探究

 1 1 、 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 2 、 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 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

 3 3 、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点评。师参与讨

  论、点拨。)

 明确:

 1 1 、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2 2 、这个比喻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3 3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 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 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②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 ,如“蚓 ”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

  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 2 2 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 3 3 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并培养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 拓展迁移:

 以“知识的重要性”为题,试着从正、反两方面来写一个比喻句:

 例:1 1 、“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就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2 2 、“没有知识的头脑就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四、布置作业:

 1 1 、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2 、 完成课后习题。

相关热词搜索: 劝学 反思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