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思想汇报 >

和谐财政思与行

发布时间:2022-02-10 15:14:45 浏览数:

   对和谐财政的基本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中国特色公共财政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 
  和谐财政,首先是以人为本的为民财政。众所周知,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性质和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既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又体现了我们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鉴于财政与国家的本质联系,财政分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要求,所以,和谐财政首先是以人为本的为民财政。 
  其次,和谐财政是以统筹兼顾为方针的公平财政。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四大文明建设和五个统筹发展。因此,必须长期贯彻统筹兼顾的战略方针。因为统筹兼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提出,并经一、二、三、四代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违之有害的正确方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财政处于主导分配格局、调节利益关系的特殊位置,面对其促进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与相当严重的分配不公,财政肩负重大使命和责任,特别对发展的协调性、社会的公平性、分配的合理性,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因此,和谐财政必须是以统筹兼顾为方针的公平财政,也就是说,作为公共财政今后要更加注重公平。 
  再次,和谐财政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发展财政。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对于“和谐”二字,古人造字极富智慧。“和”字,左边为“禾”,右边为口,表示一个人要以食为天,要有物质食粮,得以生存;“谐”字左边为言,右边为“皆”,表示一个社会要让大家都能说话,要有精神食粮,得以自由。但是,无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界的和谐,都必须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来实现。可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是执政者、理财者必须首先抓住的。发展靠什么?一是靠自我完善的制度创新,一是靠自主创新的科技革命。前者叫改革,后者叫创新。这两者构成发展的动力。和谐财政,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改革建立起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体制,通过创新建立起财政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通过发展建立起人民共同建设共享成果的公平机制。 
  最后,和谐财政还是以文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节约财政。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必须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告诉我们,在我国的和平崛起与发展中,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走文明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既是世界性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模式支配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灾难性结果的深刻教训,又是针对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的硬约束而不得不作出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求贯彻落实的科学发展,绝不是能源资源的高消耗和高浪费,绝不是生态社会环境的大污染和大破坏,绝不是吃子孙饭、断子孙路,而是节约的、和谐的和可持续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有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和谐财政也就无从谈起。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和谐财政要通过对劳动时间的节约,而实现节财有方、用财有效和生财有道,从而为文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力支持及其制度安排。 
  对构建和谐财政的几点思考 
  构建和谐财政具有相当的紧迫性。这种紧迫性一是由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性特征决定的(即“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二是由我国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其各自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三是由我国当前分配关系不顺、分配秩序混乱、分配格局失衡、分配不公加剧所决定的;四是由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目标所决定的。在这四条理由中,第一条是历史方位的判断,第二条是发展特征的判断,第三条是分配利益的判断,第四条是目标要求的判断。这些判断的结果表明:构建和谐财政不但非常必要,而且非常紧迫。因此,如何构建和谐财政就被提到议事日程。 
  明确财政职能。必须搞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五大财政职能。即一是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职能。在财政配置资源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三个比例关系,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转移支付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社会总供求的调控职能。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经济工作的根本性或经常性问题,是结构性失衡,或曰结构比例失调,亦或结构质量低化。实施结构性调控主要是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干预国民经济而促进结构合理化乃至升级。三是效率与公平的协调职能。财政作为满足公共需要的一种分配关系。无论在直接配置公共资源中,还是在收入再分配的资源调节中,都对效率与公平承负协调职能,即协调效率与公平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的关系。四是和谐社会环境的保障职能。这种职能既体现在财政对维护改善公共资源环境的直接配置中,又体现在财政在自然环境遭受破坏而进行补偿的再分配调节中,还体现在财政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环境的财力支持中。五是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制度供给职能。作为与国家存在本质联系的财政,不仅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手段,不仅具有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职能,而且承担着重要制度供给的职能。 
  更新理财观念。即必须用更科学的理财观,为构建和谐社会理好财。科学理财观主要有五要素,即一要生财有道,二要聚财有度,三要用财有效,四要节财有方,五要管财有法。总之,更新理财观念,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文章,突出以人为本这个宗旨,突出科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自主创新这个根本动力,突出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战略目标。当前突出要在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下功夫,即更加注重“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问题的解决,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夯实理财基础。即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做大财政经济“蛋糕”。其基本点:一是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夯实理财基础的基础;二是加快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这是夯实理财基础的必由之路;三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等,这是夯实理财基础的重点;四是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夯实理财基础的关键。总之,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使理财走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创新理财机制。即实现理财制度、机制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因为制度是带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因此必须在根据科学判断发展形势、大势、走势及其趋势中,与时俱进,建立健全起和谐财政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创新理财机制,主要是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机制、社会总供求的自觉调控机制、效率与公平的统筹兼顾机制、和谐社会环境的确保机制、促进经济增长的制度供给机制。总之,要在健全财政职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上下功夫。 
  完善理财政策。即在贯彻、执行党的治国理财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基于财政经济工作的特点、规律和实践发展需要,形成并不断完善体系配套、结构合理、合力互促的科学政策。从本质上讲,财政政策是有重点、有兼顾、有取有舍、有调有控、有进有退、有紧有松等特性的结构性政策。至于这种政策在形式类型上是扩张的、紧缩的,还是中性的,这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发展的结合,特别是宏观上把握,这要从国内国外发展的形势中特别是国内发展中把握。至于戴什么帽子,叫积极的、还是稳健的等等,这要看决策者的智慧,特别是政治上的智慧。完善理财政策,主要是在生财政策、聚财政策、用财政策、节财政策和管财政策上加以修正和调整。当前的重点是要修正和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不断得以扩大,使过高收入者的比重特别是他们占有财富的比重得以缩小,使低收入者的比重同样得以缩小,使低收入者的收入尽快加以提高,特别在就业方面、农民工待遇方面有所提高。要对垄断性公有性资源的部门、产业收入加以调控,并加大对非法收入的惩罚和打击力度。 
  强化理财监督。即对理财全过程的监督。主要包括决策监督,特别对那些“一抓脑袋、二抽胸脯、三拍屁股”的决策要加以抵制;过程监督,对分配过程特别是中间环节的监督;结果监督,对效果效绩的客观的实际评价,给假政绩者以严惩。理财监督的重点要求在反腐败、反浪费上。

                                                                                       文章来源:中国财经报

 

相关热词搜索: 财政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