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思想汇报 >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方案比选(齐璞,孙赞盈,彭红)

发布时间:2022-02-23 16:55:05 浏览数:
 

提要

本文从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河道整治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了宽河固堤(微弯整治)、窄河固堤与双岸整治方案的形成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其整治的目的与要求有所不同,详细特性比较表明:微弯整治是在防洪抢险整治基础上演变的,使河道的游荡范围有所减小,防洪安全性有所提高。但微弯整治在下游游荡性河道极为宽浅,多条流路中选择一条典型流路作为规划治导线,通过人工造弯,试图形成人工控制的弯曲性河流,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窄河固堤是从社会发展,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分析后提出的,窄河固堤的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双岸整治是基于对黄河窄深河道泄洪输沙规律,窄深河槽的过洪机理,淤滩刷槽之间没有联系的认识的基础上。

小浪底水库泥沙多年调节,可优化了来水来沙条件,为水库利用洪水排沙和下游河道双岸整治,充分利用洪水的输沙和造床作用,长距离输沙入海,实现下游主槽不淤高的目标提供了可能。形成窄深河槽是稳定主槽,保证防洪安全与提高河道的输沙能力所必须。

关键词:微弯整治;双岸整治;整治目标;游荡河道;黄河

前 言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洪水泥沙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执行宽河固堤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靠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的河道特性,战胜了1958年的特大洪水,河南的宽河段起到了削峰滞洪作用,使花园口站22300m3/s洪峰到孙口降至15900m3/s。为艾山以下窄河段的安全排洪入海创造了条件。

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等大型水库投入运用以后,使占黄河来水总量58%的水量得到多年调节,丰水年汛期水量大幅度减小,上大洪水的峰与量也都有很大的削减。

三门峡、小浪底等干支流大型水库投入运用,使下大洪大也得到一定控制,进入下游洪水的峰与量也相应减小,如再发生1958年的特大洪水,经过水库调节后,花园口站洪峰将降至9620m3/s。尤其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不管黄河中游来水来沙如何变化,都要通过小浪底水库调节进入下游,按泥沙多年调节运用,可以使绝大部泥沙调节到洪水期输送,河槽淤积得将到进一步的控制。实施窄河固堤治河思想的条件逐渐具备。

黄河下游河道治理近年来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1],矛盾的焦点反映在下游滩区。有人从社会发展,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分析后,提出的窄河固堤的思想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2]。需要说明的是他们提的“窄河”固堤只是把大堤的间距缩窄,过水的河槽仍是宽浅的,无法稳定河势与提高河道的输沙能力。窄河固堤若没有双岸整治配合无法保证大堤安全的。

钱正英院士在2006年查勘了黄河下游滩区后[3],指出关键是要超脱“宽河固堤”的传统格局,大幅度缩窄大堤间距至3至5km。包括进一步研究塑造窄深河槽的措施,逐步做到下游河道不淤高,达到永续利用。双岸整治方案具有明显的优点,它反映了当前条件下,人们对黄河的认识,以及当今对黄河治理的需求。

1.目前游荡性河道整治存在问题

1.1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河道整治面临的新问题

游荡性河道具有比降陡、河槽极为宽浅和不稳定的特性。游荡性河流就像在比降陡的地形条件下没有兴建跌水的不稳定渠道。游荡性河道河槽宽浅对水流约束作用差,河势变化则呈现随机性。由于不同水沙条件下河槽形态的变化是相互制约,相互破坏的,如汛期变窄深,非汛期变宽浅、高含沙洪水塑造的窄深河槽,在其它水沙作用下遭到破坏,游荡性河道河槽总是宽浅形态。

宽河是造成横河、斜河的主要原因,是游荡性河道河槽宽浅一则对水流约束作用差,使得河势的发展很难预估。二则是由于河道经常摆动,河床中淤积的土质、地形分布十分复杂,耐冲的粘土层与易冲的粉沙,对河势变化产生的影响常是形成横河、斜河的边界条件,因此造成游荡性河道河势变化的随机性。

1987年至2003年黄河下游水少沙多,图1给出是赵口以下至黑岗口河段河势散乱,河槽的最大摆幅达3~4公里河,势变化无规律,险工经常不靠流,但每处又都有可能着流。河势变化呈现出随机性。

自2000年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下游河道连年发生的冲刷(见表1)。到2006年高村以上河段共冲刷6.933亿m3,高村以下冲刷2.044亿m3,全河共冲刷8.977亿m3,但2003年秋汛来水较丰,小浪底水库汛期出库水量88亿m3,黑石关水量33亿m3,武陟水量14亿m3,进入下游总水量135亿m3,中水持续时间长,小浪底水库出库含沙量仅有1.206亿t,平均含沙量只有13.4kg/m3,且为由异重流排出的极细沙,冲刷最为强烈,全河冲刷2.62亿m3,高村以上河段冲刷1.665亿m3,艾山到利津也冲刷0.547亿m3。河势变化较剧烈,出现严重险情。

图2给出2003年汛后主槽河宽沿程变化可知,在夹河滩以上200多公里长的河段,实测断面的河槽宽度一般在1500m至3000m,最宽的个别断面达到4000m,形成“S”形河弯,河道竟与断面三次相交,河槽如此不稳定,在3000m3/s至4000m3/s时河槽如此宽浅,无法通过自身的调整塑造出稳定的中水河槽。

2003年汛后河势变化频繁。南裹头、马庄至花园口河段,2003年汛后至2004年汛期河势变化很典型。2003年汛后河势由南裹头经马庄工程直奔花园口公路桥的南二孔,将军坝不靠流,但在2004年汛前,马庄前出现心滩,水流在南岸坐弯,形成将军坝靠流,而在2004年汛期大河北移,将军坝又不靠流,造成花园口水文站测流断面摆动,北岸塌滩,河槽展宽。从河道摆动之强烈,可以看出只在一岸修建工程河势摆动将难以控制。

当洪水试图沿着最大比降方向流动时,遇到阻水挡水物时被迫改变流向,若水下的边界条件无法预先知晓时,河势变化则呈现随机性,这是产生横河、斜河的主要原因。在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仍可能发生主流顶冲钻档,形成滩地坐湾、控导工程脱河的严重险情。2003年主溜顶冲汉王城,王庵、贯台、蔡集等多处出现畸形河湾,致使以下河段形成多变流路与出险。影响最大的蔡集出险就是这样造成的。

在2003年6月在兰考段蔡集工程上游1000多米主流遇粘土抗冲层开始坐弯,形成畸形河势,在中水流量2600m3/s长时间作用,蔡集工程上首的主河道不断向南冲刷滚动,直至9月18日冲垮生产堤(见图3、表2),引起河势不断下挫,导致直冲蔡集34、35坝,出现重大险情,在二级悬河最为严重河段,洪水走一路淹一路,造成滩区严重的淹没损失和极为不利的影响,淹没耕地25万亩,滩区受灾人口11万。引起党中央领导、国务院的关注*。

总之2003年汛期河势变化说明沿用传统的整治方法难于有效控制河势,由于河势的迅速变化常造成险工脱流,控导工程不断上延下接的被动抢险,河道断面形态仍很宽浅,无法形成稳定的中水河槽,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河道整治措施,达到稳定主槽的目的。

注:蔡集抢险启示录,黄河河南河务局防办,2005年7月

1.2 平面形态弯曲不是河道稳定的主要原因

目前的河道整治是为了减少游荡范围[4],主要根据高村以下河道整治经验,按弯曲性河道的整治方法,其实高村以下河道整治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有了窄深河槽,通过护弯导流达到稳定,而不是因为平面弯曲所造成。对高村至徐巴士136km河段,河道平面形态的统计结果表明,而弯曲率小于1.3的稳定顺直河段长达9km有9段,平均弯曲率1.04,河段总长达105.5km,占河段总长的77.6%;弯曲率大于1.3的死弯仅有4段,平均弯曲率1.47,河段总长30.5 km,占河段总长的22.4%。高村至徐巴士全河段平均弯曲率约为1.24(见表3)。由此可见认为平面弯曲才稳定是站不住脚的。

1.3 小弯整治方案不利于排洪输沙

在伊洛河口神堤、赵口、黑岗口均采用在主流区兴建挑流坝,强迫水流改变方向,使对岸远离主流的控导工程着流,不仅严重影响泄洪,也造成很大的浪费。如张王庄控导工程8道坝才兴建没几年时间就废弃,在前面400m处兴建新的张王庄工程。因近年来的河势很少滚动到目前将要兴建工程的位置,还要通过神堤下延500m,才有可能使新的张王庄工程靠流。如韦滩、毛庵、三官庙、顺河街等多处都是这类型,都要在对岸兴建长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挑流坝,才能使这些在滩地上的工程着流(见图4)。而使原可以利用的已有工程,如沙鱼沟、赵口险工、九堡险工、高朱庄、柳园口等老险工失去作用。如不纠正目前按小弯整治的治河思路,有些新建工程可能成为无法发挥作用的晒太阳工程,从而造成巨大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排洪输沙,无法改变目前控导工程不断上延下接、“背着石头撵河”的被动局面。

2. 从国内外河流整治看黄河下游整治方向

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自古以来河流洪水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最大,且经常发生。为此人类在与洪水斗争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河流演变规律和输沙规律认识的深入,技术措施也在不断的进步,对河流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河道整治的目的应由单纯的防洪减灾,向综合效益方向发展。

潘季驯在几百年前提出束水攻沙的主张,修建堤防,减少洪水的淹没范围,排洪输沙入海。

1922年美国水利工程师费礼门认为黄河下游堤距过宽是治理困难的主要原因[6],他根据京杭运河与黄河汇口石洼、位山、姜沟三处洪水期,洪峰流量8000~10000m3/s,最大含沙量9%~10%(重量比),实测河道断面自行刷深的情况,提出整治河宽为1/3英里(约为536m)的设想。

1946年在严恺院士主持下制定了黄河下游治理初步规划[7],下游河道整治宽度定为500m,其主要理由是,黄河山东河道虽然比降小,河宽小,但水深大。认为比降1 的窄河段的过洪宽度,在比降2 的游荡性河道足够用,建议采用对口丁坝为主的工程措施缩窄游荡性河段,并绘制了全下游河道整治规划图。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宽河固堤的方针,利用河南宽河段滞洪滞沙,削减了洪峰,战胜了1958年的特大洪水。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认为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下游防洪问题基本解决,在下游进行梯级开发,控制纵向冲刷和进行整治河道,以利于引水航运。设计流量为6000m3/s,位山以上河道的整治槽宽定为600m,位山以下定为400~450m。由于三门峡水库改建,河道整治工程未能实现。

钱宁1965年针对束水攻沙的治河思想指出[8],要把全部泥沙输入大海,使各级流量挟沙不淤,河道平滩流量为5000m3/s,河宽为512m时最宜。

1966年张瑞瑾先生提出把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成“宽滩窄槽”的设想[9],并详细论述这个方针的合理性、实用性。利用窄槽输水输沙,利用宽滩滞洪滞沙,久而久之形成高滩深槽。

100多年前美国政府对密西西比河、密苏理河及莱茵河的整治已经开始采用双岸整治的办法稳定了河道[10],增加中、枯水时的航深,使防洪与航运两方面都收益(见图 5 )。中亚地区多沙的阿姆河,在土雅姆水库投入运用后,经过阿尔图宁研究所多种方案的比较,在1981年将原来的单岸弯曲性整治,改为双向整治,确保防洪和引水的安全[12]。丹江水库1960年建成后,在襄樊至皇庄153km的游荡性河道进行了航道整治,利用双岸同时兴建丁坝窄缩河宽至480m,稳定了航道,增大了枯水期通航能力,同时也控制了洪水期的河势变化,达到防洪、航运双重治理目标[13]。

针对着小浪底水库建成后,游荡性河道极为宽浅,主流游荡摆动,河槽无法稳定,正如治河前辈徐福龄所主张的,要想河流稳定只有在工程对岸形成具有控导能力的高滩,形成节点。李国英主任也强调节点对河势的控导作用。

考虑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经过几年的清水冲刷,造成2003年汛期蔡集工程出现重大险情,王庵至府君寺河段形成畸形河势,已说明传统整治方法难于稳定主槽,满足利用洪水相机排沙减淤需要。

如上所述国内外河流的整治实践均是裁弯,双岸整治,没有一条河流通过人工建造河弯的办法,强行将游荡性顺直微弯河道整治成弯曲性河道。

综上所述,采用弯曲整治方案,论据并不充分,其整治效果远不如双岸整治,无法稳定主槽,无法实现黄委会制订的“稳定主槽,调水调沙”新治河方略。

3. 游荡性河道应两岸同时整治

长期的来水来沙条件形成目前游荡性河道固有的边界条件,如比降陡,河床组成为粉细沙抗冲刷性差、最易起动,甚至在流速0.5m/s时河床均可发生冲刷。由于比降陡,洪水期流速达3-4 m/s,因此河槽极不稳定,在洪水涨水期河床会发生强烈的冲刷,其冲刷深度达2-3m,甚至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修建整治工程是增加河道稳定的唯一措施。目前一岸整治的方法,不能控制河势的主要原因,是河槽极为宽浅,一岸整治无法形成能够控导河势、约束水流的中水河槽。

从增加河道排洪能力与控导河势出发,都希望缩窄河槽、增加槽深。在高村以上290km河段内,按冲刷量9亿t为例,高村以上河段在铁谢至高村290km河段内,不同整治河宽的过流能力表明,河宽减小,水深增加,可以使河槽的过流能力迅速增加。从泄流公式

可知,过流能力与B、h值成正比,但h值的方次远高于B的方次。虽过水面积相同,但B值不同,河槽的过流能力相差很大,主要是水深增加,流速增大所致。如表4所给出的计算结果,同样的过水面积,在B值为2000m、n=0.015时泄量为9298m3/s,而B值为500m时泄量为14293m3/s,增加了近1倍。计算中容重 =1.5t/m3,J=2%00,n=0.015。

在河宽1000m、水深4.45m时,可泄11346m3/s;在河宽700m,水深5.9m时,可泄12727m3/s。从表2-2看出,随着水面宽的减少,水深的增加,河槽的过流能力迅速增加。河宽500m时的泄流能力是3000m时的1.7倍。窄深河槽不仅具有很强的输沙能力,同时具有很强的过流能力,利用窄深河槽渲泄一般洪水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对特大洪水仍需要通过滩地滞洪削峰。因此,游荡性河道要整治成窄槽宽滩,用窄槽输水输沙,控导河势,宽滩用于滞洪削峰保安全。

为了使游荡性河道形成窄深河槽,除了通过水库调节改变来水来沙的组合,排沙时塑造窄深河槽外,有效的河道整治措施的实施也十分必要。从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的实践,按目前在一岸修建控导工程,无法防止对岸的滩地塌坍,为有效控制河势,必须在对岸修工程才能稳定流路、防止塌滩。

4.双岸整治

4.1 双岸整治的目标

在目前,现有工程虽然减少了河道的游荡范围,但对水流的约束性弱,不能改变断面形态控导河势,从根本上改变主槽游荡不定的局面。入流方向和位置一旦发生变化,引起一湾变, 湾湾变,造成众多控导工程脱流,甚至出现钻裆等危险,控导工程不断的下延上续。为此,双岸整治方案本着保障防洪安全有利于排洪输沙的原则规划流路、布置整治工程。

双岸整治的目标:

①规顺流路,宽滩窄槽。窄槽用于输水输沙,宽滩用于大洪水时滞洪削峰,形成顺畅的排洪河道。

②稳定河槽,控导河势。河槽宽、浅是造成横河、斜河的主要原因,只有形成稳定的主槽,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出现横河险情。

③改变主槽淤积状态,形成窄深主河槽,充分利用洪水在窄深河槽中所具有的极强输沙潜力输沙入海,减少主河槽淤积。

④增大主槽的平滩流量。减少漫滩机遇,减少淹没损失,稳定滩区生产生活,体现以人为本的国策,使滩区人民早日小康。

这些目标都是现行整治方案难于实现的。

4.2 双岸整治的原理与优点

从增加河道排洪能力与控导河势出发,希望缩窄河槽、增加槽深。缩窄河宽有利于冲刷向纵深方向发展,增大平滩流量。

从图4给出的资料表明,花园口水文站实测流量与水面的关系表明,平均水面宽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宽,变幅很大,以花园口站为例,在流量4000m3/s时,水面宽变幅在500m~3000m,只有1977、1996、1988年水面宽的下限值,随着流量的增大几乎不变,均为500~600m。要形成窄深稳定的主槽只有采用双岸均兴建整治工程的办法,控制清水塌滩河槽展宽,使洪水冲刷向纵深方向发展,才能实现。

双岸整治设计的优缺点:

① 充分利用洪水期窄深河槽泄洪能力(与水深高次方5/3)大,输沙能力强,洪水期主槽产生强烈冲刷的特性,整治河宽缩窄,增加洪水期水流对主槽的冲刷能力。

② 充分利用游荡性河道洪水期大水趋直,主流走中弘的河势变化特点,因势利导的布置整治工程,使对口丁坝的间距达到800-1000m,甚至更大,为工程节省投资提供了可能。

③ 利用上挑丁坝壅水的特性,在丁坝的上游区形成回流(水垫),促使洪水期泥沙落淤,不断的抬高滩面,增大滩槽高差,形成高滩深槽。

④可利用与黄河抢险几乎相同材料与施工方法(均靠洪水冲刷,坝体坍塌,形成抗冲基础),设计出汛期不抢险坝,确保流路的稳定。

⑤由于高滩深槽的形成,从而归顺了流路,使小水不出槽,即使坐湾也不会对堤坝的安全产生危害,只会造成滩岸局部坍塌。

⑥由对口丁坝及横堤组成的整治工程,坝头经常靠河,提高防洪工程的利用率。

⑦主要缺点是对要整治河段一次投资大,整治最好一次完成,且两岸的工程应同时进行。最好由上游向下游逐步展开,以便稳定入流方向,为下游工程兴建创造条件。

4.3不淤河槽的整治河宽

双岸整治河宽是根据排洪需要与排沙时河槽不淤积需求确定的,在顺直河段,按照小浪底水库下泄3000m3/s洪水排沙时河槽不淤积。河槽不淤的水流条件可作为不淤河道设计值。

河道比降万分之二的花园口站:在1977年经过7月和8月两场高含沙洪水塑造,8月8日实测主槽宽467m、483m,相应水深为5.4m,5.3m,平均流速3.85 m/s、3.73m/s,流量达8980m3/s和9540m3/s。主槽排洪很强,可以由河槽不淤积需求确定整治河宽。

当床面进入高输沙率平整状态时,水深与流速关系发生明显拐点,河道的输沙特性将进入“多来多排”的输沙状态。根据对黄河河道实测断面平均水深与流速关系图,发生拐点的临界流速的变化范围在1.8至2m/s,故可以用流速2m/s,作为设计条件,当河宽变化时不淤流量也会相应变化。

表5给出比降万分之一或万分之二,排沙流量分别为3000、2500、2000、1500、1000m3/s时,河槽不淤时整治河宽值。随着排沙流量的减小河槽不淤整治河宽减小,但均可达到河槽不淤控制条件。其中比降万分之二比万分之一时的河槽不淤河宽均大些,前者是后者的1.7倍。排沙流量1000 m3/s时的不淤河宽,在曼宁糙率分别为0.012和0.010时,比降万分之二和比降万分之一的整治河宽分别为227m和177m, 均可达到控制河槽不淤要求。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知,在河道比降不变的情况下,输沙流量的减小,不淤河宽相应减小,仍可达到河床不淤所需的水流条件,排沙流量由3000 m3/s降到1000 m3/s时,比降万分之二时的不淤河宽由682m减少到227m;河道比降万分之一时,不淤河宽由530m降为177m。说明在比降一定的情况下,可以设计流量不同的不淤河槽,只是河槽宽度上的变化。

5.不同的整治方案的优缺点

宽河固堤、窄河固堤与微弯整治、双岸整治方案的形成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其整治的目的与要求有所不同。表6给出的不同的整治方案的治理目标,对宽河道认识,对大中小水的适应性、投资等优缺点。详细特性比较分析表明:

(1)微弯整治在下游游荡性河道极为宽浅,多条流路中选择一条典型流路作为规划治导线[4],通过人工造弯,试图形成人工控制的弯曲性河流,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当洪水试图沿着最大比降方向流动时,遇到阻水挡水物时被迫改变流向,若水下的边界条件无法预先知晓时,河势变化则呈现随机性,这是产生横河、斜河的主要原因。

(2)窄河固堤是从黄河水利工程对水沙调控能力的增强,及社会发展,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需求分析后,提出的窄河固堤的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堤为第一道防线,现在的大堤为二道防线。

(3)双岸整治是基于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演变特性、窄深河道泄洪输沙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小浪底水库泥沙多年调节,相机利用洪水排沙,优化了来水来沙条件,提出的游荡性河道整治的发展方向。对窄深河槽的过洪机理,淤滩刷槽之间没有联系,水库排沙调控原则等问题认识的突破,为水库利用洪水排沙和下游河道双岸整治,充分利用洪水的输沙和造床作用,长距离输沙入海,实现下游主槽不淤高的目标提供了可能。形成窄深河槽是稳定主槽,保证防洪安全与提高河道的输沙能力所必须。

6..结论

(1)在对历年(1950-1999年)大洪水、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与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河势变化规律呈现随机性的原因、险情发生具有偶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现有黄河下游河道整治采用微弯整治难于稳定主槽。

(2)从国内外多条河流均采用双向整治的办法来稳定主槽,对黄河几种河道整治方案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整治的目的与措施的不同,进行了详细比较认为: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只有两岸同时整治形成窄深归顺流路才能控制河槽展宽,使冲刷向纵深方向发展,达到稳定主槽的目的。

(3)双岸整治是基于对黄河窄深河道泄洪输沙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不仅削减了洪峰,同时可控制河槽淤积,小浪底水库泥沙多年调节,相机利用洪水排沙,优化了来水来沙条件,为游荡性河道的双岸整治创造了有利条件。

(4)宽河固堤或窄河固堤均应采用双岸整治形成窄深河槽,与小浪底泥沙多年调节利用洪水排沙相配合,可以形成一个以小浪底水库为主的调控体系,与下游河道形成的窄槽宽滩,相应的泄洪输沙体系,可以控制河槽不淤积,使滩区的181万的群众,得到一个比较安全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季章,胡春宏,陈绪坚.论黄河下游河道的改造与“二级悬河”的治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4.

[2] 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成因及治理对策,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5月,郑卅:(218-225)、(225-231)

[3] 钱正英院士在黄河下游治理座谈会上的讲话(R),水规总院水利规划与战略研究中心,中国水情分析研究报告,2006总第133期

[4] 胡一三,张原峰.黄河河道整治方案与原则[J],水利学报,2006(2):127-134

[5] 齐璞、高航,论“稳定主槽、调水调沙”的治河方略,《科学》,2006.11:p7~10、并《人民黄河》,2006.4;

[6] 历代治黄文选(下)(C)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123-130

[7] 严恺等.黄河下游治理初步规划. 1946年,历史档案资料.

[8] 钱 宁、周文浩,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5年:113

[9] 张瑞瑾, 关于采取“宽滩窄槽”的方针治理黄河下游河段的初步设想,《当代治黄论坛》(C),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0年:72-82

[10] 梁展平,美国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治理情况综述(R),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1983年.

[11]M.Astevens等, 密西西比河中游河道的一些人为变化,王基柱译自Stevens, M.A.et al., Man-Induced Changes of Middle of Mississippi River, J.Waterways, Harbors, and Coastal Engineering, Div, Proc, Amer.Soc.Civil Engrs,Vol.101,No.Ww2,1975,pp.119-133 林斌文校对

[12] A.依尔穆罕默多夫等,游荡性河道强烈变形及其整治方法(C),龙沛霖、赵业安. 译自1986年第五届全国水文会议论文集.

[13] 襄樊至利河口航道整治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R),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1997.6

[14] 齐璞、孙赞盈、刘斌等,黄河下游游荡河段双岸整治方案研究(J), 水利学报,2003(3):98-106

[15] 高航、齐璞、彭红,黄河下游“多来多排”的输沙机理与不淤河槽设计,《人民黄河》,2007.7.:p14~16

     相关热词搜索: 黄河 河道 下游 游荡 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