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思想汇报 >

10KV配网的降损管理

发布时间:2022-03-08 15:01:34 浏览数:

(包头市九原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包头 014060)
摘 要: 文章对目前农网输电过程中线损较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技术降损和管理降损两个方 面提出了降低线损的措施。
关键词:10KV配网;降损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6921(2008)15—0140—03

目前在农网中线损较大、供电损失重的问题,仍然围绕着农电企业的用电经营管理。据统计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高压线损率超过10%,这主要反映在10kV配网中,低压损耗更为严重, 有的地区低压线损率超过17%,造成线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表现在:

①农村网架结构布置不合理。目前,我国县级供电企业从1998年农网改造后,管辖区域内平 均分布35kV变电站四座左右,但由于地方经济发展较快,负荷分布不平衡,使得新建或改造 后的变电站布局不合理,迂回和T接供电线较多,供电半径大,因此线路损耗大,这是造成 农网损坏的主要原因。

②电力线路不合格。农村低压线路的健康状况虽然在农网改造后有所改善,但由于维护和 管理未及时跟上,许多用户为了省钱,拉乱接使用废旧导线,使得导线线径过小,线路电阻 大,漏电现象也较严重。

③无功严重不足。在农村用电设备中,感应电动机使用的比例较大,它和变压器一样需要 一定的无功,而目前农村电网的无功补偿落后,无功缺额较大,功率因数低,线路末端电压 过低,导致线路损耗增大。

④负荷率低。农村用电主要以照明为主,一些经济还不太发达的地区季节性负荷明显,配 电变压器容量较大,许多变压器近似空载运行,负荷率低,变压器损耗较大。

⑤负荷不平衡。农村单相负荷较多,经常出现三相负荷不平衡现象,导致零线电流大,损 耗增加。

⑥管理不严。农村专职电工工作量较大,收入较低,电工队伍思想不稳定。抄表时估抄、漏 抄现象较为严重,出现了“关系电”、“人情电”等不正之风,窃电现象无人查。

降低线损,减轻农民负担,是农电企业急待解决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1 技术降损
1.1 调整三相负荷,减少电能损失

△P=(1a2+1b2+1c2)×低压线路电阻+中性线电流的平方×中性线电阻,如果三相负荷不 平 衡,则中性线就有电流产生,调整前后功率损失的差值为中性线电流的平方×中性线电阻, 不平衡度越大,则差值越大。
每月少损电量

△A=(△P1-△P2)×24×30=7200(△P1-△P2)(kwh)
1.2 调整负荷中心,减少线路损失

农村电网存在着电源点少、配变偏离负荷中心的问题,年损耗电量也是可观的,为了减少电 能的损耗,采取新建新站和改造旧站及调整负荷中心的方法,以达节电目的。
1.3 对负荷增长较快线径较细的线路进行换线,对维护不到位造成网改后线路状 况不好的线路进行整改

随着九原地区工农业用电生产的不断发展,用电设备也在增加,农网改造后的线路难以承担 俱增负荷,有的低压线路出线过负荷现象,导线老化,还有部分乡村,只知道用电,不知道 维修线路,私拉乱接造成线路零乱不安全运行,两种现象均造成低压线路损失的增大。
1.4 对电网进行无功补偿,降低线损
1.4.1 电网进行无功补偿的作用
1.4.1.1 补偿电力系统所需的无功功率。
1.4.1.2 降低电网中的功率损耗或电能损耗。
1.4.1.3 减少电网中的电压损失,提高电压质量。
1.4.1.4 节约设备容量,提高电网输送功率的能力。
众所周知,无功补偿可以提高负荷 功率因数;因此在输送相同的有功功率下,就可使设备容量减少,从而节省其无功补偿而使 功率提高,也使电网或设备输送有功功率之量增大。
1.4.2 电网进行无功补偿的要求
1.4.2.1 无功补偿的原则:为了使电网无功补偿能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应遵循这样的原 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级补偿,就地平衡。
1.4.2.2 无功补偿的侧重点。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相结合,以分散补偿为主;降损与高压相结合,以降损为主;输电网补 偿与配电网补偿相结合,以配电网补偿为主;供电部门进行补偿与用户进行补偿相结合,以 就地平衡为主。
1.4.2.3 无功补偿的标准:遵照原电力部《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管理条例》,无功补 偿对功 率因数作了如下规定:高压供电的工业及装有带负荷调整电压设备的用户,功率因数为0.95 以上;农业用户功率因数为0.80以上。
1.4.3 配电线路的无功补偿
1.4.3.1 补偿容量的计算确定:从配电网线损理论计算得知,线路上配电变压器的空载 损耗(即 铁损或无功励磁损耗)约占配电网总损耗的70%左右,10kV配电线路的无功补偿总容量,可 按补偿线路上配电变压器总励磁无功功率的原则,同时考虑10kV配电线路分散补偿比变电所 集中补偿较为薄弱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确定即:

Qc=Qb0= (I0%/100)×∑Sei(i=1~m)

为了避免在配电变压器空载时造成过补偿,或在线路非全相运行时易产生铁磁谐振的情况, 也可以按下式计算确定10kV配电线路的分散补偿总容量:

Qc= (0.95~0.98)(I0%/100)×∑Sei(i=1~m)

其中配电变压器空载电流百分数I0%取线路上配电变压器空载电流百分数的加权平均值:

I01%=( I01%×S1+I02%×S2+……I0%×SK×Se1+Se2+Sek)/( S1×S2+SK×Se1+Se2 +Sek)
1.4.3.2 10kV补偿电容器安装点的确定。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配电线路的电能损耗,使其补偿获得最佳效果,分散补偿的电容器在线 路上的安装点应尽量合理。同时,还应考虑维护方便,便于巡视检查,其安装地点宜靠近村 庄或农村配电房。

经计算,电容器安装地点具体如下:当线路上只装设一组时,宜安装在距端的2/3处;当装 设两组时,第一组为2/5处,第二组为4/5处,各组补偿容量为线路总补偿容量1/2;当装设 三组时,第一组为2/7处,第二组为4/7处,第三组为6/7处,各组补偿容量为线路总补偿容 量1/3。应当指出,分散补偿组(点)数多,补偿效果较佳,但维护欠方便;反之分散补偿 组(点)数少,运行维护方便,但补偿效果较差。
1.4.4 0.4kV低压配电网及随机补偿。
1.4.4.1 大用户和乡镇企业无功补偿

大用户和乡镇企业的用电设备无功补偿可采取低压母线的集中补偿方式,补偿容量可按在用 电高峰月份有功功率的平均值,将负荷功率因数提高到所需数值的方法,进行计算确定,即 

Qc= PZd.pj(tg∮1-tg∮2)

为了避免cos∮值发生较大的起伏波动,可将电容器分作2~3组,分别并联到0.4kv母线 上。在负荷高峰时,投入电容器2~3组;在负荷低谷时,退出电容器1~2组。这样处理可防 止低负荷时因变压器铁芯饱和形成过电流,损坏电容器。
1.4.4.2 单台电动机的随机补偿。电动机的补偿容量可按下式计算确定。
对于惯性较小的电动机:

Qc=(0.95~0.98)×Ue·Io

对于惯性较大的电动机:

Qc=(0.90~0.95)×Ue·Io

若电动机的空载电流Io无表可查,可按下式计算确定:

Io~2Ie(1-cos∮e)
1.4.4.3 我局麻池所轻质9210牛村线,线路负荷较大,送电距离远,功率因数偏低,线 损率持续 偏高,我们针对这种情况,推广使用了无功自动投切补偿装置,并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进行了 可行性论证。安装电容器后,不但能降损节能,而且用户因电压低,照明灯暗,电视机不能 正常收看,电动机启动困难或烧毁问题也同时得到了解决。
D.农村乡(镇)、村队的大用户安装功率因数自动补偿装置:为了提高电压质量,降低电耗 ,挖潜设备容量,在配变的二次侧低压母线上安装功率因数自动补偿装置,进行无功补偿, 实际使用节电效果好。
例如:某厂配电变压器为500KVA,三班制生产,年投入电容器运行时间为6 000h,运行 设备容量为400KW,该厂的年节电量:
 △A=△P·T=Se(Kk—Kr%)/2×T
式中:△P——减少的有功功率;
T——年投运电容器小时数6000h;
Se——补偿装置容量为216kvar;
Kk——0.2~0.5KW/kvar,取Kk=0.5KW/kvar。
所以该厂的年节电量为:
△A=216(0.05—0.005/2) ×600=62 560(kWh)

我局有这样的农村大量用户17处,都安装了功率因数自动补偿装置,年节电为1 046 52 0kWh。
1.4.5 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和安装位置
1.4.5.1 选择配电变压器容量的基本原则
    A.要使配电变压器本身的电能损耗最小。
    B.要使配电变压器有较高的利用率。
    C.要控制配电变压器的备用容量不能过大。
    D.要使配电变压器的容量和低压电网的供电范围相适应。
1.4.5.2 选择配电变压器容量的方法
A.按用电负荷选择确定配电变压器的容量。
B.按年用电损耗率最小选择确定配电变压器容量。
1.4.5.3 合理选定配电变压器的安装位置

A.合理选定配电变压器安装位置的基本原则:a.既要满足用电设备的负荷需要,又要 使配电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减到最小。b.所选安装位置应是地势较高,安全可靠,既不会被水 淹和水冲,又不会塌方使变压器倾斜或倒下,并且进出线容易,交通运输方便。c.在确保线 路供电半径不超过500m的条件下,要使配电变压器置于或靠近负荷中心,以减小低压电网的线损。
B.按负荷中心确定配电变压器安装位置的方法。
2 管理降损

抓管理与技术改造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技术改造是基础,经营管理是关键。
2.1 搞好线损指标的管理

为了打破吃大锅饭的弊端,我们依据每条线路的理论计算值和上年实统计数的平均值, 每年对各承包小组按季下达线损指标,把指标落实到每条线路的抄表人员、运行人员,并将 指标写入承包合同中。
2.2 加强抄收管理,做好降损工作
2.2.1 完善抄收制度。目前抄收主要还是靠人工为主,其次是机械人工结合抄收,但无论 是哪种抄收方式,都要按规定的程序完成抄收工作,同时必须规定抄表日期及实抄率,月末 抄收电量要占总电量的99%以上。
2.2.2 加强抄收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抄收人员的思想素质。要防止在抄收过程中用 电能这种特殊商品做人情、拉关系、搞等价交换;同时,对于依仗权势用电行为要敢于理直 气壮地秉公办事。
2.2.3 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抄表人员的技术业务能力。要避免在抄收过程中由于抄错读数 、错标倍率、抄错小数点等造成的错计损失,以及由于漏抄电表、漏乘倍率、漏算变损等造 成的漏计损失。对于窃电行为应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2.2.4 实行管理线损考核制度。由于管理线损等于实际线损减去理论线损,而理论线损可 通过电网参数计算求得或通过仪器测量得到,因此,可根据理论线损的计算和实测结果,结 合考虑往年统计线损和设备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线损率计划指标,按变压器台区或出线回 路划分范围,实行逐级承包考核,并与经济利益挂钩。
2.2.5 建立约束机制,加强防范措施。要认真执行抄表复核制度,尽量减少错漏,对抄表 人员的管辖范围实行轮换,尽量削弱人情关系网等,同时要注意防止内外勾结窃电,以及发 现用户窃电时不是公了而是私了的行为。
2.2.6 结合组织用电普查和突出检查,重点检查违章用电的窃电,同时通过查卡账、查倍 率、查电表及接线,也有利于提高抄收准确性和计量正确性。
2.2.7 对不明细损要进行调查研究,要力求查个水落石出,切忌不了了之。
2.2.8 坚持营业普查,并把此项任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之中,规定每年除正常营业管理外 ,各有关部门每季进行一次普查,遇有线损变化较大等异常情况,进行临时检查。为了做好 营业普查工作,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要依靠各级领导支持和重视。
    ②要提高检查人员的责任心,防止走过场。
    ③要普遍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尤其是接到举报,更应及时查处。
    ④要大规模检查和小分队检查相结合。
    ⑤要把安全用电与经营管理相结合。
3 加强计量管理,保证表计准确计量
3.1 计量点的选择

用户配电计量点应尽量选在供用电双方的产权分界点上,以方便管 理和减少有关线损分担的计算。另外,对于峰谷差较大的大用户还应考虑轻载计量的准确度 问题。
3.2 计量方式选择

计量方式是指专用变的高压侧计量或低压侧计量,低压用户的电能 表是经互感器接入电路或不经互感器接入电路,通常低压用户以电能表不经互感器接入电路 为宜,以便减少误差和避免错误;高压用户是在高压侧计量还是在低压侧计量,则主要根据 配变负荷率或电流互感器变比的配置情况,当电流互感器的一、二次电流满足计量要求时, 尽量在高压侧计量为宜。
3.3 计量装置的选择,主要是互感器的选择和电能表的选用

电压互感器的选择主要以 满足计量要求及与额定电压相符即可;电流互感器的选择还应根据负荷电流选择合适的变化 ,使正常负荷的变动范围尽量在电流互感器额定电流的30%~100%以内,最大不超过120%额 定电流,最小不小于10%额定电流,必要时还可根据用户负荷发展情况,暂时负荷较小则用 小变比,待负荷增大时才换用大变比。电能表的选用要根据用户的实际负荷或估算负荷,使 正常负荷的变动在电能表误差的正常范围之内,对于峰谷差较大的一般居民用户,则宜以峰 期电流不超过电能表额定最大电流为原则,有条件的应推广采用宽负荷电能表。
3.4 计量装置的安装方式选择

主要是采用按户分散装表和集中装表,为了方便管理和 防窃电,有条件的应尽量采用集中表箱装表,按户分散装表时,则主要以安全、方便为原则 ,并注意有利于防窃电。
3.5 计量装置的防故障措施

安装、检修计量设备应认真负责确保质量,尽量避免工作 失误和疏漏,尤其是三相电能表经互感器接入时应注意变比、极性、相别不能接错。对于高 压计量用户的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必要时可加装失压仪或失压保护。
3.6 计量装置的定期检验和巡验

要按照有关规程做好计量装置的定期检验工作,同时,还应 经常组织人力到现场巡视检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计量装置经常保持准确程度,对 于运行中由于故障造成少计的也便于追补电费。
4 结论 

技术降损和管理降损对线损大小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在农村电网运行中,改善电网结构, 提高无功设备的安装率和使用率,加强计量和抄收管理,对降低电网损耗具有显著的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管理 K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