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学文献建设略述
(泉州师范学院 图书馆,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 文章主要从泉州地方志、文 学、宗教、华侨、族谱等方面简要阐述了以专门研究泉州地方文化的泉州学和泉州学的文献 资源建设。
关键词:泉州学;地方文献;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9)15—0139—02
泉州,是国家公布 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海滨邹鲁”之称。它历史悠久,文化 灿烂,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泉州的文化遗产丰厚,它特有的文化现象,受到国内 外学术界的重视。后来,出现了以专门研究泉州地方文化的泉州学。泉州师范学院于1996年 成立泉州学研究所并举行一系列学术活动。1998年,学校举行了“海峡两岸泉州学研讨会” ,并出版了《泉州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006年,又出版了泉州师范学院近 年来泉州学的主要研究成果《泉州学研究》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008年3月 又举行了“闽南历史与文化生态研讨会”。对于泉州学研究,已经成为泉州师范学院科研的 热 门话题,有些研究项目已成为我校科研的重点,个别项目已是福建省、国家的精品课程。为 了适应我校泉州学研究和泉州的发展,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已设立了泉州学文献特藏室,并 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许多老师和学生对此了解不多,有的只是听说过,有的甚至还不知道。 为了更好地服务泉州学研究和读者的需要,本文对此进行略述。
首先,何为泉州学?陈世兴在《“海峡两岸‘泉州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认为:“‘ 泉州学’就是以泉州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以至自然生态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旨在探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的泉州历史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它是改革开放以来,泉州 文化复兴的产物。”[1]《 地方多媒体文献资源库建设——泉州学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思考》一文认为:泉州学研究 可分为泉州地方社会政治制度资源、社会经济形态资源、宗教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历 史名人资源、文物古迹资源、风景旅游资源、饮食文化资源、民居文化资源、海外交通文化 资源、歌谣资源、音乐资源、舞蹈资源、戏剧资源、名特产品资源、图书文献资源[3 ]等16类。李亦园先生在《“泉州学”的新视野》中认为,泉州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①文学,艺文志等正统文学和民间文学、民俗文学,人类学家所称的口语文学;②宗教, 包括正统宗教和民间信仰。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摩尼教以及基督教、道教的有形无形 的遗存,泉州的民间信仰;③海外交通;④家族与宗族;⑤教育史;⑥戏曲;⑦民间 风俗如童养媳;⑧族群与性格;⑨医药疾病史;10少林与武馆;11综合 艺术史,绘画、雕刻、书法、金石、建筑[4]。现从泉州地方志、文学、宗教、华 侨、族谱等方面来对泉州学文献建设。
1 泉州地方志
泉州地方志主要包括泉州各县(区)地方志与行业志,主要有泉州地区县(区)各种不同版本的 县志,如《中国地方志集成》、《清代孤本方志选》、《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嘉庆 重修一统志》等方志书中有关万历、乾隆版的泉州府志,道光版晋江县志,嘉庆惠安县志, 康熙、乾隆、民国永春(州)县志,民国金门县志、嘉靖安溪县志等泉州各地方志书。这些志 书记载了泉州的历史沿革、地理疆域、山川关隘、名胜古迹、风俗物产、人物、艺文等内容 ,不仅记述现状,还追叙历史,又反映泉州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对收集到的材料大 多如实记载,较少加工润色,具有丰富的资料,可供研究者利用。它还补充了廿四史等正史 未曾记载的平民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资料,保存了珍贵的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除了继续编纂泉州地区各种 的县志外,还出现了泉州市及其管辖(区)各行各业的志:如泉州市交通志、泉州市华侨志、 泉州宗教志、永春方言志、德化陶瓷志、惠安崧山志、安溪志苑集萃等几百种行业志。这些 行业志分别从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历史、地理、自然、科技等领域来记 载着本地区本行业几十年来所发生的重大事情与发展历程,了解它的类型及其体例,掌握它 的数据及其分布,为将来各行业的规划提供借鉴作用,为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区资源提 供基本前提。
2 文学
包括历代泉州名人著述等有关文学的作品。文学有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
根据陈笃彬、苏黎明著的《泉州古代著述》一书认为:泉人著述宏富,泉人著作在《四库全 书》中就收录了63部,著者38人。收入《四库全书存目》的著者共有56人,著作74部,《续 修四库全书》的著者共有14人,著作17部[5]。如李贽《李贽文集》,梁克家《三山志 》,陈国仕《丰州集稿》,欧阳詹《欧阳四门集》,何乔远《名山藏》《闽书》,黄克缵《 数马集》,王忠孝《王忠孝公集》,张岳《小山类稿》,吴鲁《吴鲁百哀诗原稿》,吴钟善 《守砚庵文集》,谭峭《化书》,曾 慥 《道枢》,蔡襄《蔡襄全集》 ,蒲寿晟《心泉学诗稿》等大量泉州名人著述的资料。其中大部分属于文学方面的著作。
现代文学,一般指1949年10月1日后的关于泉州文学,它主要包括小说、诗歌和散文。在泉 州的这片土地上,孕育出许多卓有成效的作家,如小说有司马文森、陈瑞统、陆昭环、戴冠 青等,诗歌吴捷秋、李灿煌、陈志泽、蔡其矫等,散文陈志泽、万国智、王仁杰、许在全等 。有的作者既写散文,又写诗歌;有的既写小说,又写散文;有的三种文体都涉及。作品层 出不穷,我馆收有不同时期出版的《泉州文学》、《泉州散文新作选》、《泉州诗词》、《 1994~1999泉州文学作品选 诗歌卷 散文卷 小说卷》、《南安当代作者作品选》、《新 时期晋江文学作品选》、《蔡思尚全集》等作品。在这些作品里,对历史的追寻、对现实的 关注、对身边人事的回味构成泉州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者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富有浓 郁的生活气息,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在歌颂泉州风土人情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深邃的 思考,创作题材广泛和贴近社会,向世人展现了惠安女奇风异俗、华侨侨乡情结和泉州独特 的人文景观,领略了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优秀传统。
3 宗教
根据调查,全世界人口60多亿,信仰宗教的人口占有40多亿,宗教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门 话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泉州历史上有许多世界性宗教在此汇聚,留下众多 宝贵的宗教遗迹和珍品,它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宗教文化大部分是外来的。泉州 的土著居民很少,其大部分居民是在不同时期从中原迁移而来的汉族后裔, 有一小部分是 外来民族的后裔。随着中原文化的涌入,也带来了佛教、道教。佛教、道教在泉州的迅 猛发展起来,对当地影响很深,泉州又有“泉南佛国”、“闽南蓬莱”之称。现尚有佛教、 道教的寺庙宫观几百座。其中佛教泉州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晋江龙山寺、安溪清水岩 、永春普济寺、德化灵鹭寺等和道教的元妙观、泉州府城隍庙、东岳行宫、法石真武庙、晋 江崇真殿、石狮城隍庙、南安郭山庙、安溪城隍庙、永春百丈岩、德化石壶殿、惠安青山宫 等最为著名[6]。
泉州历来就有对外通商和友好交流的传统,早在唐代,泉州已成为中国的重要港口,宋、元 时期,它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泉州曾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许多外国商人 、旅行家、僧侣等云集泉州,带来了伊斯兰教、基督教、景教、拜物教、天主教、印度教、 日本净土真宗大谷派(俗称日本教)、犹太教、喇嘛教、摩尼教(明教)等宗教文化。保留至今 的艾苏哈卜清真寺、灵山圣墓、草庵,以及许多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反映了当 时外来宗教在泉州的盛况,至今还有为数不少的基督教教堂。值得一提的是,泉州晋江华表 山尚留有举世罕见的摩尼教史迹——草庵,草庵现存有世界惟一的摩尼雕像,具有很高的学 术价值,受到国际摩尼教研究者的重视。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民间信仰的乡土神祗小宫庙数 以千计,有些寺庙把佛、道、乡土神祗一起奉祀,兼容并蓄,他们各自拥有不少信教群众。
泉州宗教文化如此丰富多彩,学院图书馆收有大量的宗教文献,如《闽南宗教》、《泉州宗 教大观 》、《泉州宗教文化》、《泉州宗教志》、《泉州宗教石刻》、《南安宗教概览》《泉州道 教》,《泉州道教音乐选》,《泉州伊斯兰教石刻》《泉州伊斯兰教论文集》,《众妙之门 》,《泉州通淮关岳庙志》、《泉州市寺庙宫观楹联选集》、《安溪寺庙楹联选集》、《泉 南佛国三大丛林揽胜》,等等。
4 华侨
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很早就开始对外贸易与交流。加上泉州濒海一带地少人 多, 田不足耕,唐朝时就有人开始沿着海路外出谋生。随着贸易与交流的进一步扩大,泉州出海 贸易的人更多,后来,旧中国贫穷落后,列强欺凌,兵患匪乱,加上天灾人祸等原因,更多 泉州籍的先人们背井离乡,寓居异国他乡,主要集中于东南亚,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泉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根据《泉州市华侨志-概述》记载:“泉州有600多万祖籍泉州的华 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10多个国家、地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各国。泉州市有归侨 、侨眷300多万,占福建省归侨、侨眷总数的50%以上,占全市总人口的53。9%。1990年全市 139个乡镇中,75%是重点侨乡。”[7]由此可见,华侨在泉州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古往今来,海外华侨富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他们念念不忘家乡,对故乡有着特别 深厚的感情和血缘的亲密情谊,他们时刻把中华的兴衰与自己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华侨在 革命建设、家乡建设、投资办厂、捐资兴学、参政议政、经济和文教卫生建设等方面做出了 重大贡献。泉州华侨尤是如此。有关泉州市华侨的文献资料有许多,如《华侨将军李子芳传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上下册、《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文集》、《在缅甸的泉州侨 亲》、《闽南侨批史纪述》、《泉州华侨史料》、《泉州侨批业史料》、《谱牒研究与华侨 华人》、《菲律宾华侨抗日爱国英魂录》、《华侨史》、《华侨史及古民族宗教研究》等等 。
5 族谱
族谱又称宗谱、家谱、家乘、谱书等,纪录了一家一族血缘传承的历史,其中包含了姓氏源 流、房派图、世系表、人物传记、家训族规、风俗习惯、人口升降、社会变故等方面,作为 追本溯源、敬宗睦族的联系纽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8]。族谱往往 是纵横古 今,跨度时间长,内容宏富,能充分反映某一家族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多方面的关系,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泉州族谱也是如此。澳门、香港、台 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与中国人民都是炎黄子孙,他们的根在中国。海外华侨华人思乡情绪高 ,宗族观念强,有些人想落叶归根,回归祖国,寻根谒祖。族谱在这方面起到桥梁和纽带作 用,有助于他们
找到自己心仪的“唐山”。泉州共有李、郑、施、吴、曾、王、黄、庄、丁 、蒲、出、苏、高、许、余等70多个姓氏,各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族谱。收集族谱,有助于保 护和传承族谱文化,还可以为泉州民俗、海外华侨华人、泉台关系等研究领域提供珍贵的资 料。通过族谱交流及亲族联谊活动,增进了大陆与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互相了解,增强 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有关泉州族谱的文献有《泉州家族文化》、《泉州姓氏堂号》、《惠安黄氏通志》、《南安 姓氏志》、《安溪姓氏志》、《武荣傅氏族谱纪要》《石狮湖边吴姓族史》《进修庄氏山腰 宗谱》《郑成功族谱四种》《黄氏祖先像传集》《泉州河市沔阳王氏家谱》《董杨历史文化 研究》等等。
[参考文献]
[1] 陈世兴.泉州学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 李亦园. “泉州学”的新视野[J].泉州师专学报,2000,(1).
[3] 高坤育.地方多媒体文献资源库建设——泉州学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思考[J ].情报探索,2002,4(84).
[4] 李亦园. “泉州学”的新视野[J].泉州师专学报,2000,(1):5~17.
[5] 陈笃彬.苏黎明.泉州古代科举·引言[M].济南:齐鲁书社,2004.
[6] 泉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泉州宗教志[M].泉州:泉州晚报 印刷厂,2005.
[7] 卓正明.泉州市华侨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8] 周仪扬.陈育伦.郭志超. 研究与华侨华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热门文章:
- 2024年度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2025-01-12
- 第四季度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2025-01-12
-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结及2024...2025-01-12
- 2024年第四季度入党积极分子...2025-01-11
- 第四季度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2025-01-11
- 2024年区农业农村局宣传思想...2025-01-10
- 县级领导主题教育专题党课:...2025-01-08
- 在全省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建设...2025-01-08
- 在全市纪检监察信息化平台建...2025-01-08
- 2024年牛产业工作推进会上汇...2025-01-07
相关文章:
- 在第六届泉州旅游节新闻发布...2021-09-22
- 在第六届泉州旅游节开幕式上...2021-09-22
- 在第六届泉州旅游节招待酒会...2021-09-22
- 浅谈泉州与台湾经贸关系的发展2021-11-01
- 泉州市区域环境现状评价2021-12-29
- 福建省泉州市石壁水库灌区节...2022-02-19
- 建设泉州一中数字图书馆的几...2022-03-08
- 泉州通天宫的文武尊王信仰2022-10-20
- 民国时期文献价值和保护2021-09-14
- 浅议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2022-03-08
-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开展文献资...2022-03-09
-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特色建设2022-03-09
- 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料建设...2022-03-09
- 信息社会中高校图书馆报纸文...2022-03-09
- 论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2022-03-09
-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文献交流工...2022-03-09
- 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22-03-10
- 专利文献检索2022-03-11
- 建设局副局长个人述职报告范本2021-08-27
- 建设局信访服务建设工作经验2021-08-27
- 委员会建设工作会议讲话稿2021-08-27
- 建设项目中工程监理运用2021-08-27
- xx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政协...2021-09-06
- 法官论坛77:建设工程领域项...2021-09-08
- 加强中专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为...2021-09-09
- 建设局在信访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2021-09-10
- 县建设局在节约用地会议上的发言2021-09-10
- 建设局在重点工程廉政建设会...202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