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思想汇报 >

县能源站站长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2-03-23 15:17:59 浏览数:

县能源站站长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截至2008年年底,紫阳县已建成沼气池4000多口,广大农民过上了“背靠青山不烧柴,阀门一开饭菜香”的新生活,沼气池建设拉动了全县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全县已基本形成了“畜—沼—茶”、“畜—沼—菜”、“畜—沼—果”等多种发展模式,对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这一成绩凝聚了县能源站站长葛昌茂同志的无数心血和汗水。

  出身农家的葛昌茂同志,在农业战线摸爬滚打了将近20年,对农民兄弟姐妹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浓厚感情。1993年,他从省农校毕业后,分配到紫阳县蒿坪镇农技站工作,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默默无闻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干事,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和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1996年,葛昌茂调至县农业局出任县植保站站长,后又出任农村能源站站长,农村煮饭的烟熏火燎,农家庭院的蚊蝇飞舞,村道水沟的粪水四溢,房前屋后的畜禽横行,紧揪着他的心。加之退耕还林后,烧柴做饭成了农村的一大难题,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农村大面积推广沼气池,解决农民燃料紧缺的突出问题,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既能开发农村能源,又能改善村容村貌。如何让这一好事在农村铺展开来,葛昌茂可谓费尽了心思,历尽了艰辛。由于农村对沼气的利用认知程度低,基础差,刚开始推广时难度很大。农民普遍认为,沼气建设费力伤神,农村嘛,脏一点乱一点也无妨。为了打开工作局面,葛昌茂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建池指标,另一方面走村入户,苦口婆心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并创样板、树典型,让农民认识到建设沼气池的好处,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带动农村沼气建设的利用和推广。在推广沼气建设的这段时间里,葛昌茂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每个月的相当部分时间都在农村跑,有的为了动员一个农户建设沼气池,往往要跑上三趟五趟,有时她一天要跑上二三十里路程,亲自把好沼气建设质量关。全县4000多口沼气池分布15个乡镇的50多个村,这些村的沼气建设,葛昌茂几乎家家户户都跑遍了。同时,为了农村户用沼气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建后安全管理工作,他印发了2000多份《农村户用沼气管理手册》,并选派100多名技工参加培训,以满足全县沼气建设的需要。在他的努力下,如今的农村农民争建沼气池的氛围已初步形成,农村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他以“搞好沼气工程,造福紫阳农民”为己任,带领能源站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五力口二”、“白加黑”的精神,多次深入项目村搞培训、抓监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全力以赴抓工程,一丝不苟抓质量,到目前为止,全县沼气用户达4000余户,并因地制宜推广了“猪—沼—果”、“猪—沼—莱”等生态农业模式,强化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大力推广沼气增温、沼液浸种、叶面喷肥、沼渣育苗育秧种菇新技术,最大程度开发沼气价值。

    通过“三沼”综合利用,每年每户增收节支1000余元,仅户用沼气一项,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500万元,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了全县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他本人也因此连续两年获得出席省农业厅的农业系统先进个人。

    紫阳沼气建设成绩显著,但后续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0万亩,涉及近5万农户。如何让5万家庭“柴刀入库”,打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攻坚战,葛昌茂同志深知自己和同事们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按照县能源站规划,未来8年,将在海拨800米以下地区建设沼气池2.7万口,在海拔800米以上地区建设节柴灶2.6万个,使全县所有退耕还林农户都用上沼气池或者节柴灶。

 

相关热词搜索: 先进典型 事迹材料 能源 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