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思想汇报 >

论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04-04 15:13:57 浏览数: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践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进一步深化。文章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视角来解读科学发展观,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寻找理论依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深刻变革,一经提出便很快在全球形成共识。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践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进一步深化。探究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创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新发展水平下提出的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理论和发展目标。它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促进社会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实现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一切都是党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主题的结果。在现阶段,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决定,发展仍旧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党根据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所确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必然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顺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强调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都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手段,人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以人为本,不仅要求发展是为了人,而且要求发展必须依靠人,要通过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不仅回答了我国为谁发展的问题,而且也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不是不分主次轻重地一把抓,而是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在发展顺序、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效益等方面协调统一、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从全局出发,通盘考虑,系统设计,不仅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而且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处理好方方面面的问题,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基于人类无限发展的需要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现实矛盾而提出的战略思想。20世纪下半叶,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引起有识之士的警醒。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起草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在这个关系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划时代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并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目标和策略。1992年该组织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这两个文件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付诸行动的开始,充分肯定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和谐的自然观。《我们共同的未来》文件中强调:“从广义上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里约宣言》第一条原则也强调:“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方式建立的基础,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可持续发展的重心是发展,依然把发展放在突出的地位上。它认为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情况更是如此。以发展求生存,以发展求和平以成为各国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十分丰富,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而其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在所有危机的背后,表现出来的恰恰是人的危机,人自身的身体、心理、价值取向的危机,人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的和归宿。
 
    二、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同时又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相一致。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去分析科学发展观,应该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本质;“协调发展”是发展的核心;“文明发展”是发展的境界。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理想。科学发展观从表层意义看,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问题,但是从深层次意义看,社会是人的社会,科学发展观最终要解决的则是人本身的持续发展问题。一是从“类”的角度看,人类发展是一个整体的持续进步与发展过程,人类是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地延续与发展的,这是一个整体的、持续的过程。二是从历史角度看,人的可持续发展决定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每一代、每一代的每一个阶段的人都不能剥夺和牺牲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每一时期的人都享有自己相应的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权利,既要满足和实现当代人的发展,又不要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三是从个体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就是使得作为个体的人在体力、智力、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等各个方面得到持续的发展。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永恒的科学发展过程。
 
    其次,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发展,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2004年,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指出:“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也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为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及当代人的发展同后代人的发展。可见科学发展观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继承和创新,从可持续发展高度来把握总体,才能正确、稳健、有效地解决一系列复杂的发展问题。
 
    再次,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的持久性和连续性,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宗旨。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推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从本质上看,科学发展观之以人为本、持续加快发展经济、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等思想,最后都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正是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才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人自身需求与发展、持续加快发展经济、全面发展及协调发展的深层次关注。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出的发展战略,它的树立和落实有着重要的“纠偏”和“引领”的作用,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首先,摒弃传统观念,转变生产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传统发展观只把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作为发展的唯一尺度,单纯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忽视甚至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这种发展观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决不要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这种发展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全面和谐的发展,它建立在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由此,我们必须完善核算体系,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引导合理消费,提高国民素质。这是党中央指出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是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重大部署。
 
    其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科技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决定性因素,而且也是可持续发展决定性因素。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其他重大问题,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样,科技的不断进步又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从一般意义上说,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都与可持续发展有关,尤其是高新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然而具体地说来,与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的技术是节约能源和材料、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好的技术。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来看,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环保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技术。从实际情况看,重点应发展控制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技术。根据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今后一个时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主要领域是:大批量、低成本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普遍推广的废弃物能源化技术、开发新能源技术等。
 
    再次,制定正确的政策和法律,增强环保法制观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面广,为了顺利地推进这些工作,必须有法律作保证。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十多年来,我国逐步加强了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并且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形成了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框架。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立法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为了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与人口、资源、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建立健全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执行的监督体制。有关职能部门要秉公执法,绝不能徇私枉法。还要加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使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自觉守法,全社会都严格依法办事。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5.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 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