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场上元代青花瓷.doc
拍场上的元代青花瓷
本月 8 日,一件估价 80 万至 100 万港币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铺首罐残器将在香港苏富比被拍卖。尽管此罐的罐口已失,算不上一件完整器,但却是今年春季大拍上拍的首件元青花瓷器,此罐的拍卖,也拉开了 2007年元青花瓷器拍卖的序幕。
在元青花瓷器收藏大热的当下,即便是这类残器,估价也已达百万港币。据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全球主管仇国仕介绍,“将上拍的这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铺首罐残器,来自于法国巴黎的一位重要藏家,是今年春拍香港苏富比‘花赏瑶华――巴黎名藏中国艺术品专拍’25 件拍品中的一件。虽然此罐失去了罐口,但是从罐形及所绘纹饰等各方面来看,仍不失为一件元青花瓷器创始期的成功之作。”
“当前中国市场元青花瓷器的收藏热,主要是受欧美市场影响所致,长期以来,元以前的瓷器主要市场一直在欧美,国外市场对于元青花的了解和认可度远高于中国市场,大部分重要的、价格较高的元青花瓷器都在欧美市场。” 由于买家决定着市场走向,仇国仕通常会把征集到的元以前瓷器(包括元青花)放在欧美市场拍卖,而香港苏富比则会偏重于拍卖明清的御窑瓷器。
2006 年的元青花瓷器拍卖热潮
2005 年 7 月 12 日,伦敦佳士得元末明初青花“鬼谷出山”图罐以 2.28亿元成交,将元青花瓷器的拍卖价格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罐的成交,直接导致了自 2005 年下半年以来拍卖场上元青花收藏热的加剧,元青花拍品数量明普显增加。记者不完全统计,仅当年 8 月至 12 月的 5 个月中,就上拍了元青花瓷器 65 件,成交 27 件,4 件成交超过百万元,香港佳士得的“锦香亭”图罐以 4998.96 万元成交(见图一),北京翰海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罐(见图二)以 726 万元成交。
2006 年,在瓷器杂项的拍卖专场上,元青花瓷器依然是最大的亮点。综合雅昌艺术网的统计数据显示,各家公司上拍的元青花瓷器不论真伪约129 件,有成交纪录的 39 件,总成交比率不足三分之一,远低于瓷器专场百分之六七十的常规成交比例。39 件成交的拍品中,15 件拍品超过百万元――10 件成交价超过 500 万元,5 件成交超过千万元。
在 2006 年年初,纽约苏富比即于 3 月 31 日推出一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见图三),直径34厘米,最终以472万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币3903.4万元。这一高价续写了元青花瓷器的市场传奇,也为当年元青花瓷器拍卖开了一个好头。
7 月 11 日,伦敦佳士得春拍推出了一件元青花鱼藻纹大罐(见图二十九),此罐高 31 厘米,罐肚周长约 34 厘米,颈部绘元青花瓷流行的云气纹,肩部绘缠枝牡丹纹,腹部绘有鲭、白、鲢、鳜(谐音“清、白、廉、洁”)四鱼戏水图案,底边绘变形莲瓣纹。最终以 213.6 万英镑成交,折合人民币 3011.76 万元,成为了去年第二件在海外高价成为的元青花大罐。
香港佳士得无疑是 2006 年中国市场元青花瓷器拍卖的最大赢家,成交前三名皆出自该公司,排名第 1 的是春拍之“岁寒三友”图罐(见图四),2268.4 万元;第 2 名、第 3 名是秋拍之鱼藻纹折沿盘(见图五)和缠枝牡丹纹梅瓶(见图六),分别是 1556.08 万元、1021.84 万元;第 4 名是北京华辰春拍之缠枝牡丹纹罐(见图七),1452 万元――这也是去年内地拍卖场上成交价最高的元青花瓷口;第 5 名是北京翰海秋拍的荷莲鱼藻纹罐,935 万元(见图八);香港苏富比以 903.12 万元成交的垂肩八吉祥缠枝花卉纹罐(见图九)名列第 6 位
有意思的是,自 2005 年下半年“鬼谷出山”图罐天价成交后,原本存世数量稀少的元青花瓷器在拍场上竟然骤增,2006 年的上拍量超过了1993 年到 2003 年 10 年间上拍的总件数。从参拍的公司来看,2005 年以前,上拍元青花瓷器的公司绝大多数是老牌公司,如香港苏富比、佳士得,北京翰海、中国嘉德、北京华辰等等,许多传世的元青花经典品和天价品,往往都由这些品牌公司拍出。但是近一两年来,一些新成立的公司也推出了相当数量的元青花瓷器,从雅昌艺术网的数据看,且成交额不低,比如北京诚轩、北京轲尔多、中拍国际、景鸿堂、江洋富通、北京嘉信、北京舍得等公司。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1993 年至 2007 年 2 月底,不计真伪和重复出现的拍品,有成交纪录的元青花瓷器拍品 130 余件。上亿元的拍品 1 件,即“鬼谷出山”图罐。成交价超过千万元的拍品 11 件,成交价在 500 万至1000 万元之间的拍品 12 件。成交价在 100 万至 500 万元之间的拍品 23 件。
成交价在 50 万至 100 万元之间的 17 件。48 件成交价超百万元的元青花瓷器中,香港地区 21 件,内地占 21 件,其他地区 6 件。香港地区主要是佳士得(11 件)和苏富比(10 件)两家公司,天价拍品多出自这两家,内地上拍元青花最多的公司属北京翰海(8 件),其次是北京华辰(3 件)。
元青花瓷器拍场风云录
就中国市场而言,最早开始上拍元青花瓷器的是香港地区的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家公司。从国内有纪录的统计数据来看,1993 年开始,这两家公司每季大拍都有几件元青花瓷器上拍,当年秋拍时,仅香港佳士得一家公司就上拍了 4 件元青花拍品。
1994 年,香港地区的元青花瓷器拍卖掀起了第一次高潮,两家公司春秋两次拍卖上拍了 12 件元青花瓷器。苏富比上拍的 4 件成交价格最高,秋拍中“三国演义?三顾茅庐”图大罐(见图十),创下了 763.2 万元的高价。春拍的 3 件悉数成交,2 件成交超过百万元,缠枝花卉纹双耳大罐(见图十一)以 243.8 万元成交,缠枝莲纹大罐(见图十二)以 180.2 万元成交。
进入 1995 年,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形成,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上海朵云轩三家公司皆有元代青花瓷器上拍,全年上拍 8 件,成交超过百万元的有 2 件,是北京翰海秋拍以 187 万元成交的缠枝牡丹罐(见图十三),以及上海朵云轩以 110 万元成交的八方花卉纹玉壶春瓶(见图十四)。香
港苏富比秋拍估价 750 万至 900 万港币的花卉如意垂肩缠枝牡丹纹大梅瓶(带盖)未能顺利成交。
1996 年,香港佳士得、苏富比及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上拍了 12 件元青花瓷器,盘、碗开始出现拍场,北京翰海一件直径 29.2 厘米的“梅妻鹤子”菱口盘(见图十五)以 71.5 万元成为当年最贵的青花盘。而香港佳士得估价 500 万至 700 万港币的凸花瓜藤芭蕉纹菱口大盘(口径 48 厘米)流拍。香港苏富比春拍的芭蕉花石纹撇口碗(直径 30 厘米)以 57 万元成交。
1997 年,中国市场几家公司上拍 10 件元青花瓷器拍品,器型仍以大罐为(7 件),瓶、碗、杯各一件,但成交情况并不理想,也许以当年的社会形式和经济环境有一定的关联。
接下来的 1998 年、1999 年元青花瓷器的上拍数量较少,1998 年仅 5件,成交 2 件,北京翰海春拍的元末明初青花缠枝莲大罐以 176 万元成交。此罐与 1994 年香港苏富比春拍 180.2 万元成交的缠枝莲纹大罐在器型、尺寸大小、纹饰内容及风格方面极为相似,高 48.3 厘米,罐腹部以缠枝莲为主体纹饰。1999 年上拍的元青花瓷器不足 10 件,且没有出现成交较高的重器,市场上主要是小件器。
2000 年,市场上再次出现成交价格上百万元的元青花瓷器,春拍时,香港苏富比的水波云龙八宝纹罐连荷花叶形盖以 354.54 万元成交,成为了继 1994 年该公司以 763.2 万元成交的“三国演义?三顾茅庐”图大罐之后,元青花瓷器创下的第二高价。北京翰海秋拍的两件元青花瓷器也全部成交。
2001 年元青花瓷器的上拍数量明显增加,全年上拍十余件,成交超过百万元者 2 件,皆在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的秋拍创出,苏富比的缠枝牡丹纹大玉壶春瓶(见图十六)以 237.94 万元成交,佳士得的鱼藻莲花纹罐(见图十七)以 226.31 万元成交。
元青花瓷器拍卖到 2002 年,可以说步入了市场的普遍接受期, 17 件的上拍量为历年之最。成交超过百万元的 3 件,其中 2 件超过 500 万元,天津德丰春拍的莲池水禽松竹梅纹碗 950 万元(见图十八),香港佳士得秋拍的缠枝牡丹纹兽耳罐 649.15 万元, 北京翰海秋拍的缠枝花卉罐 190万元。
2003 年,元青花瓷器收藏热潮涌起,拍卖场上数量急增,不完全统计,全年上拍超过 26 件,成交 13 件,首次出现了成交超过千万元者。13 件成交品中,6 件超过百万元,纽约朵尔占 2 件,高 36.7 厘米的四系海水云龙纹扁瓶(见图十九)以 583.15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4822 万元)成交――据目前所知,此类扁壶世界范围内仅存 8 件,此件是第二件被民间收藏的(另一件由远东航空的胡侗青所藏),直径 48.7 厘米的云龙花卉纹大盘(见图二十)以 168.75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1395 万元)成交,据说“此盘系世上仅存三件此类盘中最大的一件”。
香港佳士得、北京华辰各占 2 件,佳士得春拍的花卉缠枝牡丹纹大梅瓶连盖(见图二十一)以 932.78 万元成交,到秋拍时,云龙戏珠纹兽耳大罐(见图二十二)以 1015.88 万元成交,成为了中国市场首件成交破千万元的元青花瓷器,“此罐青花纹饰堂皇富丽,堪称元代青花瓷器的典范,
罐身以游龙作主题纹饰,围绕著圆鼓的器腹,把其他次要的纹饰推到肩部、颈部和近足部去,别具一格。”北京地区,新起之秀北京华辰推出的 2 件元青花大罐成为了当年秋拍北京市场的一大亮点,受到了收藏人士的普遍关注,最终,行龙牡丹纹兽耳大罐(见图二十三)以 209 万元成交(口残),海水云龙纹罐(见图二十四)以 462 万元成交。
2004 年,元青花瓷器拍卖进入了大热之年,全年大小拍卖会上拍超过30 余件,成交 15 件,超百万元者 6 件,其中 1 件超过千万元,即香港佳士得春拍以 2321.79 万元成交的缠枝牡丹纹双鱼耳大罐。北京翰海春拍的“岁寒三友”图罐(图二十五)以 500.5 万元成交,香港苏富比春拍的缠枝花卉凤纹梅瓶以 362.77 万元成交,垂肩如意开光式穿花飞凤牡丹纹梅瓶以 149.08 万元成交,秋拍时的海水赶珠云龙纹罐(图二十六)以 220.31万元成交,云南典藏春拍的缠枝牡丹云龙纹双虎首耳罐以 330 万元成交。
2005 年全年上拍 80 件元青花瓷器,上半年上拍了 15 件,成交 6 件,3 件超过百万元。香港苏富比的赶珠云龙纹罐(图二十七)以 962.48 万元成交,德国纳高的水花鱼纹花口唇大盘(图二十八)以 364.32 万元成交,香港佳士得的云龙纹罐以 273.90 万元成交。7 月 12 日,伦敦佳士得以 2.28亿元成交的“鬼谷出山”图罐是中国元青花瓷器拍卖的分界点,此罐的天价成交,直接导致了下半年元青花瓷器拍卖数量的增加。
有多少元青花瓷器
由于元代的青花瓷器主要是用于外销,国内传世的元青花瓷器数量极
少,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瓷器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出土品。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关于元青花瓷器的存世数量也是一个极受争议的问题,目前尚没有一个系统可靠的馆藏元青花瓷器的统计数据,各种学术专著的统计数据都各不相同。
2001 年新版的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认为,“总计国内、国外的全部收藏品在内,元青花瓷的总数大致在 300 件以上。”
彭明瀚、尹青兰在《中国景德镇元明民窑青花瓷概述》一文中(《江西元明青花瓷》,2000 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认为,“目前所知的元青花约 400 件左右”。
耿宝昌先生在《元代至明代中期青花釉里红瓷器概述》一文中(《青花釉里红》上册,2000 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认为,“据统计,流散海外的元青花瓷传世品数约二百件。”“经考察和统计,中国大陆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远超过海外各国的收藏,而内地各博物馆中,又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更胜一筹,达十几件之多。”《青花釉里红》上册收录了故宫博物院藏的元青花瓷器 12 件。
汪庆正先生曾详细统计过世界各地收藏的元青花瓷器,从已经披露的国内外博物馆的收藏来看,收藏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并非故宫博物院,而是土耳其托普卡帕博物馆,据瓷器研究专家朱裕平研究,“所藏 39 件元青花中,大盘 19 件,大碗 4 件,玉壶春瓶 1 件,罐 4 件,梅瓶 5 件,葫芦瓶 3 件,扁口瓶 1 件,扁瓶 1 件,残罐盖 1 件。”
国内现今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瓷器,大部分来自“窖藏出土”、“官墓
出土”、“民墓出土”及海外回流。其中“窖藏出土”的元青花数量最大,“高安窖藏发现元青花 19 件,是国内最集中的一次出土,其中,1 件兽耳盖罐、2 件荷叶盖罐和 6 件带盖梅瓶都属元青花中不可多得的精美之作。保定窖藏出的青花釉里红开光大罐、带盖八棱梅瓶、八棱玉壶春瓶、八棱执壶都是国内仅有的旷世佳品。”这批出土的元青花瓷器 2006 年 3 月全部收录在刘金成编著的《高安元代窖藏瓷器》一书中。
朱裕平认为,“元代青花瓷发现已有数十年历史,经对出土物的辨认和对传世品的确定,见诸报道的约 400 件上下,其他在私人藏家手中的应还有一定数量。这 400 件中,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出土的约占一半,基本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另一半系元代贸易瓷或早年出土物,藏于海外。”
成为市场焦点的也正是朱裕平所说的“其他在私人藏家手中”元青花瓷器,也只有这批藏品才具有合法的市场流通性,拍卖交易主要在这批藏品的范围内进行。这批藏品的数量有多少?依据雅昌艺术网的统计数据,这个数量远高于 300 件,仅有成交纪录的即上百件。即便是抛开重复上拍的拍品,数量也是惊人的――成交的元青花瓷器总数几乎达到了馆藏数量的三分之一。
问题正在于此。
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总经理勾惠贤 2 月 27 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如果不计质量和大小之别,拍场上二三百件的市场存量应该是个较为接近的数据。但是此数据是建立在重复基础之上的,特别是有较高收藏价值的元青花瓷器,大部分是一直在不断上拍,都有清晰的收藏、拍卖交易纪录。如果不计重复拍卖的次数,市场上流通的元青花瓷器数量是非常有限
的。”2006 年里,北京翰海秋拍上拍了 3 件元青花瓷器,2 件大罐在现场顺利拍出,1 件玉壶春瓶也在拍后被买家购藏。勾惠贤介绍,“以 935 万元成交的荷莲鱼藻纹罐就是一件拍卖场上曾有纪录的拍品,来自于 2002 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由于存世数量有限,市场上流通的也都是原来被拍卖过的,鲜有无拍卖纪录的元青花瓷器上拍。”
物以稀为贵,这是收藏界的至理名言。也正因为如此,元青花瓷器的价格一直处在急速攀升的通道中。勾惠贤认为,“元明清三朝的青花瓷,元代青花瓷的数量是最少的,仅从存世数量一项来看,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典型元青花器的价格,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然而,也并非所有的真品元青花瓷器都有收藏研究的价值,在勾惠贤看来,市场上屡创高价的元青花瓷器都有一个前提,即这些器物无论是罐、瓶、盘等器型,都是元代青花瓷器的代表器。尽管市场上也有一些普通的元代青花瓷器真品,但很多都达不到收藏级别,其收藏的价值和价格就要大打折扣。一件收藏品的收藏价值包涵文物价值(历史)、艺术价值(工艺)及经济价值,三者缺一,价值都要大打折扣。
典型器型――青花大罐
说到元青花瓷器,收藏者的第一个反映多数是元青花大罐。原因即在于,“罐是元瓷中一种常见的器物”。而且市场所见的元青花瓷器,大罐数量最多,天价成交的也主要是各式大罐。
从记者所统过的 48 件超百万元的元青花瓷器器型来看,琢器的数量
远高于圆器。作为经典代表的元青花大罐多达 34 件,形制有高瘦型和肥矮型两类,特点基本与《中国陶瓷史》所述一致:“一类是直口、溜肩,肩以下渐广,至腹部最大处内收,平底。这类罐一般口径大于足径,也有口径与足径相等的,整个造型显得肥矮。另一类罐是直口、短颈、溜肩,有的在肩与腹之间贴双兽耳,平底。这类罐一般足径大于口径,整个器型稍见瘦长。罐有盖,盖顶饰狮钮者居多。”
34 件罐中,以缠枝花卉为主体纹饰的占 15 件,主要是缠枝莲花和牡丹。云龙纹罐 10 件,松竹梅“岁寒三友”图罐 2 件,鱼藻纹罐 3 件,花鸟纹罐 1 件,人物故事罐 3 件。成交价格最高的是人物故事罐,如“鬼谷出山”图罐和“锦香亭”图罐。有研究专家认为,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的元青花人物故事大罐极为少见,总数不会超过 10 件。
勾惠贤认为,“大罐受收藏者推崇的原因在于,它是元代青花瓷典型的代表器型,观赏性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器型。由于元青花大罐普遍器型硕大,烧制成型的工艺不仅复杂,而且难度相当大。同时,大罐的腹部较大,可供纹饰表现的空间大,非常容易在上面画出理想的画面效果来。”
现在来看中国的陶瓷史,宋代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已经发展达到鼎峰,到元代时,实际上只有青花瓷器才能代表当时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元青花所取得成就,直接影响了后来明清两朝数百年的制瓷业,青花瓷也由此成为了中国瓷器中最大的品类。可以说元代青花是中国制瓷业的一个分水岭,元青花之后,中国瓷器告别了单色釉为主流的制瓷历史,正式进入了一个彩瓷的新阶段。事实上,从明清两朝对青花瓷的推崇及国外对中国青花瓷的热爱来看,器型独特、纹饰精美考究的元青花瓷器的出现,
是 14 世纪东西方审美文化交融的结果。
相对而言,元青花瓷器中瓶、盘、碗、杯等器型远没有大罐气派,市场的价格也与大罐有着相当的差距。48 件超百万元成交品中,各式瓶仅 8件,主要是玉壶春瓶和梅瓶。壶 2 件。圆器仅 4 件,盘占 4 件,碗仅 1 件。盘的拍卖最高成交价在 2006 年创出,即香港佳士得秋拍的鱼藻纹折沿盘,直径 45 厘米。元青花碗的最高成交价在 2002 年创出,950 万元,即天津德丰春拍的莲池水禽松竹梅纹碗,直径 24.4 厘米。
鉴定标准之争
随着元青花瓷器在艺术品市场上的卓异表现,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定之争显得益发突出。“鬼谷出山”图罐拍卖三天后,文物鉴定家裴光辉先生即公开质疑。民间的元青花瓷器收藏热潮,使与之相关的研讨活动呈遍地开花之势,这是民间收藏者对元青花瓷器话语权的争夺。
2006 年 10 月至 11 月,民间收藏者相继在江西景德镇、上海、广州三地举办 3 次有关元代青花瓷器研讨会。10 月 21 日,“景德镇元青花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汇聚海内外 300 多位陶瓷研究界专家、学者和青花瓷收藏爱好者;11 月 21 日至 22 日在上海举办了“元代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11 月 23 日至 26 日,“第三届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三次研讨会都受到了收藏界的关注,诸如元青花瓷器的存世量、怎样鉴定元青花瓷器、元青花瓷器标准应该怎样确立等等问题一直是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也许,之所以会产生这此问题,与多年来国内所藏的元青花瓷
器数量较少,对其研究没有形成系统性,专著缺乏等因素有关系。“景德镇元青花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更受关注,原因是此次会议的主办方――山东景鸿堂――推出了《元青花鉴定标准试行稿》。
据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士透露,“会议的组织者与代表们在学术方面,对元青花的存世量、鉴定标准、制造工艺等方面,意见不一。代表们对元青花的存世量等有关问题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火药味相当浓,这从一个侧面可反映出对元青花瓷器真假对抗的严重性。”所不同的是,此次研讨会特别强调了对元青花真品鉴定要求,举办了“江西元青花藏品与标本大联展”,展出了高安等 9 个文物单位的 30 余件元青花藏品、200 余件元青花修件和瓷片。“从中可看出各相关单位对真假元青花的断代已经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并企图直接用高仿源头的事实,提醒对元青花大量存世还抱有企望的朋友注意。”
业内人士指出,“这几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对元青花的研究已有点超乎寻常,仔细想想,归根结底都是铜臭在作怪。”
勾惠贤认为,“历年来的出土元青花器物,已经有足够的资料作为元青花真伪鉴别的依据。市场上的真伪鉴定比学术上的鉴定和研究要复杂得多,学术人士不会轻易下结论,但市场人士会从不同的利益角度出发,很随便的下结论。”
在探讨元青花瓷器的鉴定究竟需不需要一个标准之前,我们似乎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为何元青花瓷器需要一个具体的鉴定标准。难道中国历代瓷器中,除元青花瓷器外,其他朝代的瓷器都已经有了鉴定标准?中
国历代瓷器的收藏已近千年历史,仿品历代不绝,明清瓷器存世更以海量计,至今也没有出现过有关瓷器鉴定的标准。惟独元青花瓷器需要鉴定标准吗?
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元青花瓷器的鉴定和研究,我们缺少的是专业的学术专著。目前国内有关元代青花瓷的学术专著,惟朱裕平的《元代青花瓷》一册,还是立足于陶瓷史的角度。在瓷器鉴定的研究方面,我们应该向耿宝昌先生学习,他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并没有明确地给明清瓷器的鉴定确立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但是书中翔实的资料,系统、科学的鉴定方法,多年来早已在无形中成为了明清瓷器的鉴定主要参考依据。真正的瓷器鉴定标准,也应该是这种在实践中被人们认同的科学方法。”
值得肯定的是,此类专题研讨会的举办,对于元青花瓷器的研究和鉴定方法探讨,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 元代 场上 青花瓷
热门文章:
- 2024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34)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0)(全...2025-01-12
- 2024年度主题教育心得体会(3...2025-01-12
- 2024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4)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4)【优...2025-01-12
- (16篇)“半条被子”精神学...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2)(2024年)2025-01-12
- 2024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1)...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1)(完整)2025-01-12
- 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心得...2025-01-12
相关文章:
- 拍场上皇家玺印.doc2021-08-28
- 在省消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2021-12-10
- 廉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会场...2022-01-04
- 排练场上感人故事多202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