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原创精品一:《我与地坛》学案教师版

发布时间:2021-09-06 00:07:25 浏览数:

 《我与地坛》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2.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3.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资料卡片】

 1.作者简介

 史铁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他是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 1983、1984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背景探寻

 史铁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 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 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 1969 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 年开始发表作品。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地的场所。坛内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菁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

 【文本研习】

 一、 字词积累 1. 识记字音 剥蚀. shí

  柏.树 bǎi

  柏.林 bó

  恍惚..

 huǎnghū

 隽.永 juàn

  隽.秀 jùn

 熨帖.. yù tiē

 猝.然 cù

  坍圮.. tānpǐ

  恪.守 kè

  颓.墙 tuí

 捋. lǚ

 肆.意 sì

 玉砌.雕栏 qì

 窸窸窣窣.... xī sū[来源:学_科_网] 2. 词语释义 熨帖(yù tiē):心里平静舒服。

  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宿命: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等都由命运或天命预先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

  恪守:严格遵守。

  亘古不变:(gèn):从古到今不改变。

  窸窸窣窣:(xīxīsūsū):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

 二、初读思考:

 归纳本文结构 《我与地坛》总共有七个部分,教材选的是第一、二部分。请概括两大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和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三、细读感悟 第一部分

 1 1 、作者是怎样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提示: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心理相符---------由繁盛到废弃; 情景相宜--------残损中有生机; 气氛适宜-------宁静、古老,适于思考。

 2 2 .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对于“生与死”作者明白了:“生”既是一个“事实”,“死”将是必然 降临的“节日”。

 对于“怎样活”的问题:作者将一直思考下去,直到生命尽头。

 3 3 .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①“四百多年里…… 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②“蜂儿如一朵小雾……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③“譬如祭坛……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第二部分

 1 1 .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母亲的形象——命运艰难、意志坚忍、爱不张扬。

 (1)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2)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3)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透彻。

 (4)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2. 为何题目是“我与地坛”,文章第二部分却写了自己的母亲呢?

  从内容上来看,前者写“我 ”与地坛的故事,后者地坛成为背景,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之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也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多的地方,“车辙”和“脚 印”的重合就是一个证据。

  从主题思想 上来说,地坛帮“我”解决了要不要 生的问题;母亲帮“我”解决了怎么生的问题。他们都给“我”生的启示。

  从构思上来讲,地坛 是“物”对作者的启示,而母亲是“人”对作者的启示。我们甚至可以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而母亲是我心目中的地坛。

  3. 课文最后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 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的

 交织,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 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 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 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是作者的心灵求索的轨迹。这轨迹密密麻麻,错杂纵横。“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说明作者每一次精神跋涉,都有母亲的伴行,都含有母亲的忧虑和哀伤!而且“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还象征着母亲和地坛的重合——地坛是我再生的母亲,而母亲的博大是虚化的地坛。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已与“我”融 为一体。

相关热词搜索: 我与 地坛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