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余林菀)找次品

发布时间:2021-09-08 00:54:45 浏览数:

 找次品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第十册第

 单元

  找次品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思维过程,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

 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

 1、通过网络资源,观看 1986 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 的实况录像,引入什么是“次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优 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3、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明确其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方法和途径:

 1、由“美国挑战者号失事” 的视频引入课题,让学生在懂得了 次品的危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先让学生说 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把数据增大,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3、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是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观看 1986 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实况录像,引入什么是“次品”。

  2、揭示课题:找次品。

 二、自主合作,感悟新知

 1、从 3 瓶口香糖中找出其中少了 3 颗的那一瓶。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引入用天平称的方法找出。

 2、教学例 1:有 5 瓶钙片,其中 1 瓶少了 3 片,设法把它找出来。

 (1)小组活动:用 5 个棋子代替 5 瓶钙片,模拟在天平上摆一摆。

 (2)汇报交流:利用展示台边介绍边演示过程,其他小组补充不同的 想法。

 (3)教师用电子白板演示,引导学生记录。

 (4)小结质疑:为什么不分成(2. 3)或者(1. 4)来称呢? 三、探究新知,寻找最优策略

 1、教学例 2:在一些零件里有 1 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1)学生猜测,怎么分能使称的次数最少,引入“最佳方法”。

 (2)分工合作,实验哪种分法称的次数最少,并做好记录。

 (3)汇报交流。

 (4)引导观察、比较、分析、探求“最佳方法”。

 2、探究从多个零件中找次品的“最佳方法”。

  从多个测品中找一个或重一些或轻一些的次品,把测品尽可能平均分成 3 份称,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四、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完成第 135 页“做一做”。

 评课议课重点:

 1、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否并重,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进行了怎样的能力培养。

 2、教学中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3、课堂时间分配是否恰当,教与学的环节是否环环相扣。

 4、符号化表示分的过程时,在板书上显示是否清晰。

 5、练习设计是否有层次、有梯度。

 指导要点:

 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重点是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分成 3 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可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

 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是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相关热词搜索: 次品 余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