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1-09-28 12:40:43 浏览数: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心得体会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继承好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好党的优良作风,运用好党的理论武器,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各部门和地方各层级,确保落地见效。充分发动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探索建立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技能宣传,推动构建社会广泛参与、各方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把基层党组织建成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前哨和坚强堡垒。健全完善责任体系,压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防灾减灾救灾的主体责任和安全生产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将相关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考核内容,强化督导巡查、追踪问效和执纪问责。

 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实施一批应急管理领域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大力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强化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和技术装备支撑,夯实应急救灾备灾基础,不断提升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

 建立健全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军地双方灾情动态通报和联合勘测,共同做好灾害监测预报、灾害事故信息通报、联合行动协调等工作。加强军地应急资源和力量协同保障,强化抢险救援行动中交通、通信、医疗、物资等各方面保障,进一步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在“两个大局”下思考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重点防控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的风险。这是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胸怀“两个大局”关键在于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我国处于地震活跃地带,六成左右的国土面积处于地震危险区,如果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发生重特大地震,救援难度和损失会更大。我们必须提前思考应对之策,修订完善应急预案,重点区域预置力量队伍,开展实战模拟演练,做好应对大震巨灾的准备。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和林下可燃物连续 30 多年“双增加”,存在着发生特大森林火灾的风险,同时部分地区森林和城市离得太近,森林火险形势严峻复杂。我们必须吸取国内外森林火灾的教训,持续深化森林草原防灭火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灭火救援队伍力量建设和防火设施建设,强化防火宣传和火源源头管控,全力防范遏制重特大火灾发生。

 另一方面,安全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前所未有,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带来深刻变化,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要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区域框架下的减灾合作机制,聚焦“一

 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救援队伍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展现大国担当和责任。

 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应急管理工作为了人民群众,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基层是距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基层基础应急能力的提升能大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发挥基层社区、村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风险控制在成灾之前。近年来,国家减灾委员会已经创建了 1.4 万多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3 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全面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格局。要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信息员队伍建设,发挥基层哨点作用,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强化灾害信息报告发布制度建设,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提升获取第一手事故灾害信息的能力。

 当前正在开展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自然灾害防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目的是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这次普查规模大、涉及面广,有许多新特点:第一次实现 6 大类 21 种

 自然灾害风险要素调查、隐患排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全链条的普查;第一次推动致灾部门数据和承灾体部门数据有机融合,真正实现灾害风险管理,真正推动部门数据共享共用;第一次实现在统一的技术体系下开展普查工作,形成较为完整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体系。

 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把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上升到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要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尽快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制度和规范,完善技术工程支撑、智能化管控、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的保障措施,实现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形成政府领导有力、部门监管有效、企业责任落实、社会参与有序的工作格局,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基础。要坚持风险优先,切实把全面辨识评估风险和严格管控风险作为第一道防线,解决“认不清、想不到”等突出问题。要坚持全过程控制,树立系统防控风险的观念,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四个方面建立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评估和防控系统,确保及早发现风险隐患,消除事故萌芽。要坚持全员参与和持续改

 进,不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主体地位,建立和执行好全员负责、全过程控制、自我修复、持续改进加强的工作机制。

 构建科学高效的自然灾害风险防治体系。要完善统分结合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衔接好应急管理部门和各专业部门“救”和“防”的责任链条,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要充分发挥国家减灾委员会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着力健全完善综合减灾机制,建立各级减灾委员会与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灭火等指挥部之间的工作协同制度。

 以增强灾害风险识别能力为重点,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和监测预报预警建设,搭建国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强化灾害风险会商研判和应急决策支撑,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以主动预防为中心,探索建立灾害风险监测和应急、救援、救灾一体化工作模式。

 把自然灾害防治融入重大规划、重大工程、重大战略,统筹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加快实施。高质量组织实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着力摸清全国灾害风险底数;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先进适用装备配备,补齐实战能力短板;加快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实现高效应急指挥和快速响应救援。适时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综合督查检查,对重点工程实施成果进行评估问效,推动工程建设,发挥减灾效益。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推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一定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更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为坚实的安全保障!

相关热词搜索: 心得体会 化解 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