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诗文流传 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1-09-28 13:06:57 浏览数:

 诗文流传

 家国情怀

 赵遐秋 《 人民日报 》( 2013 年 01 月 22 日

  24 版)

 《“文学台独”批判》封面。

  《“文学台独”批判》(增订本)上、下两册,由台海出版社于 2012 年 12 月出版。本书精选世纪之交我国海峡两岸的思想家、文学家批判“文学台独”的代表性文章 100 篇,共计 150 万字。业界认为,这是海峡两岸以至于世界华文文学界持续、深入开展反对“文学台独”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文学台独”是台湾的一股文学思潮与文学势力,在海外一些国家与地区也有其支持者。“文学台独”指的是,在文学版图上,有一些人鼓吹台湾新文学是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一种文学,或者说,是不同于中国文学也不属于中国文学的一种“独立”文学,其背后的观念,其关键词,其要害,是“独立”。“文学台独”是“台独”在文学领域里的表现,是“台独”的一个方面军。所谓“文学台独”,就是要使“台独”文化化、文学化,要使“台独”泛化到社会精神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鼓吹“文学台独”是想利用文学为政治“台独”寻找根据,制造舆论,以求为政治“台独”张目与做准备。

  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鼓吹“文学台独”的锣鼓就开始响起。1965 年 11 月,叶石涛在《文星》杂志第 97 期上发表《台湾乡土文学》一文,提出了从理论上重新厘定“台湾乡土文学”概念的问题。叶的呼应者陈芳明也在美国洛杉矶写文章,发表在《美丽岛》杂志上,认为“把台湾文学视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是错误的。”这以后,“文学台独”经由“主体论”走向“独立的台湾文学论”,开始在大学里设立“台湾文学系”,将原有的中文系视同外国文学系。1995年,“文学台独”言论正式出炉,鼓吹“台湾人属于汉民族却不是中国人”;“台湾和中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制度不同、生活观念不同、历史境遇和文化内容迥然相异”;“台湾新文学是独立自主的文学”;“中国文学与日本、英、美、欧洲文学一样,是属于外国文学的”;“无论在历史上和事实上,台湾的文学,从来都不是隶属于外国的文学”,“中国文学对它的影响微不足道”等。

  这个时期,台湾思想界、文学界对这种民族分离主义,对“文学台独”的思想和势力,坚持不懈地展开了斗争。首先起来批判叶石涛的是陈映真。1977 年,陈映真在 6 月出版的《台湾文艺》杂志上发表著名的《“乡土文学”的盲点》一文,指出,叶石涛的言论“是用心良苦的、分离主义的议论”。从那以后,陈映真撰写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揭露和批判“文学台独”思想和势力的分裂活动。在台湾,陈映真还在 1985 年创办《人间》杂志,后来又创办《人间思想与创作丛刊》,和台湾爱国思想家、文学家一起,持续不断地展开了这种斗争。

 到上个世纪末,陈映真及其战友,又和大陆文学界携手,在新的形势下把批判“文学台独”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从 1999 年开始,在大陆,金坚范时任总编辑的《文艺报》连续发表了 8 篇署名“童伊”的文章,全面、系统而且深刻、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文学台独”的思想和活动。一大批大陆文学界人士纷纷起来呼应,大陆各大报刊纷纷发表大量揭露和批判“文学台独”的文章。九州出版社出版了《“文学台独”面面观》,昆仑出版社出版了两岸学者撰写的《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这两部著作还举办了研讨会。随后,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台湾作家研究丛书》11 种。一时之间,海峡两岸共同召开会议,组团互访交流,互相发表文章,一起出版著作,形成了揭露和批判“文学台独”的高潮。

  5 年前,《“文学台独”批判》一书初版印行,集结的文章和著作选辑,记录了当时揭露和批判“文学台独”的成果,也写下了海峡两岸文学界人士携手奋斗的历史。今天出版《“文学台独”批判》一书的增订版,仍然有它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五年,两岸关系有了不小的变化。然而,在台湾,“文学台独”和整个“台独”势力一样,并没有承认自己分裂民族、撕裂国家的言论和行动是错误的,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台独”纲领,实际上还在顽固地进行分裂民族、撕裂国家的活动。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直到今天,台湾海峡两岸,仍然处于分离状态。同是中华民族儿女的两岸同胞,仍然在承受着分离的痛苦。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统一的伟大历史事业,仍然需要两岸同胞持续做出努力,继续做出贡献。我们相信,实现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两岸文学界都有责任与义务,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相关热词搜索: 诗文 情怀 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