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白杨礼赞》教案

发布时间:2021-09-28 13:09:07 浏览数:

 《 白杨礼赞 》教案 (第二课时)

 白银市平川区乐雅学校

 蔺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 5、6 段的分析。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 1,2 自然段)。

 教学难点 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探索法等。

 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阅读课文,做好导学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上课时,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

 了探究。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二、 新课学习 1.阅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使用“学乐师生” 拍照,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 展示 )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句法有何变化。

 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第 7 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

 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

 (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

 应,结束全文。

 3.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三、 结论总结 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

 四、

 课堂练习 有人说文章第 5 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五、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六、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生长环境(欲扬先抑)

 礼赞—— 树 不平凡

  外部形态

  不平凡 人——礼赞

 精神气质(对比象征)

相关热词搜索: 礼赞 教案 白杨
上一篇:是谁?逼物业公司上吊
下一篇:逛厂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