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违法行为复习》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9-28 15:24:48 浏览数:

 《违法行为的复习》教学设计 阳西县沙扒中学

  陈理连 【课

 题】《违法行为的复习》

 【评价标准】

 情感态度价值

 知识

 能力

 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制观念 3.4.1 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 理解 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懂得不违法是人们的行为的底线;了解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 复习】

 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在内容设计上共一目,本目“谁都不能违法”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通过“甲骑车案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也通过这情景引出违法的含义,区别三种违法含义及区别。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学生情况分析】针对八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思想认识的现状,针对八年级学生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现实。同时又结合异地教学对学生不够了解的实际。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闻题材导入,以自主探究、案例分析方式,比较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懂得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从而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并区别三种类别, 【教学重 难 点】

 能力目标:了解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逐步形成提取信息、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感受法律的尊严,懂得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懂得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重点: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并区别三种类别 难点:感受法律的尊严,懂得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懂得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学习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教师教学方式:多媒体、案例分析法、实践探究法、设疑讨论法。

 【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先提出《违法行为的复习》的复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 2、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 3、了解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有结局顺势过渡到本课的主题——法不可违。一切藐视法律权威的行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3、初步形成法不可违的认识 活动:引用“甲骑车案例”设问:

 第一步:“甲骑车案例”与资料让学生分享:某日下班时间,甲骑车经过某路口时与逆向骑车的乙相撞,乙新买的手表也被撞坏。甲乙发生争吵,1、学生了解案例材料。

 2、自主探究完成“断一断”的题。

 3、让学生展示探究结果。

 4、对比的违法类别回答教师提问。

 1、这一活动通过鲜活的新闻题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了解违法行为、区别违法行为的类别。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抽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

 正巧甲的儿子丙下班经过,不问青红皂白上前重重地打了乙几拳,当场把乙打倒在地,经鉴定,乙多处受伤,手臂骨折。三人的争斗引来不少路人围观,致使该路口交通堵塞,一片混乱。

 第二步:以“甲骑车案例”提出系列问题。

 1、什么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类别 3、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出相关的观点。

 教师总结:无论是以什么形式违法,都要承担法律的责任。如果我们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任重道远的话,那就至少我们不能违法,因为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是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我们平常时,要注意做到防5、抢答(下列情景属于什么样的违法行为)

 (1)1、乙、丙两人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各处以 200 元罚款。(行政违法行为)

 (2)、乙因逆向骑车被交警罚款 50 元。(行政违法行为)

 (3)、经保修部门检查,乙的手表受损,价值100元。

 (民事违法行为)

 (3)、经鉴定,乙多处受伤,脾脏破裂,右眼视网膜脱落。(刑事违法行为)

  3、通过总结强化知识,又由其共同点——承担法律责任。进一步强化法不可违的思想意识。懂得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4、通过比较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得出: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是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提示同学们在平常时,要注意做到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依法律己,依法办事,自觉遵纪守法,做守法、知法、用法的好公民。

 微杜渐。

相关热词搜索: 违法行为 教学设计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