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练习检测一(断句)

发布时间:2021-09-28 15:29:59 浏览数:

 断句专项训练 练习检测一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

 陆游家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

 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

 欧阳修诲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4.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

 林逋论学问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参考答案:1.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需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玉不琢磨,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4.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

 容不问。(求学的人提问,不只要听师长的论说,还必须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只要了解方法,还必须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问清搞懂学习中的疑难。既然是一个人就不能不学习,既然学习就不可以不问题。)

 练习检测二 2009 年高考题 1.(09 年广东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答案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09 年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 处) 观 足 下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 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答案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3.(09 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

 天 之 道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解析:

 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2008 年高考题 1.(08 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 朱 过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 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 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杨 子 谓 弟 子 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答案 :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

 吾不知其美 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2.(08 浙江)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政 姊 荣闻 人 有 刺 杀 韩 相 者 贼 不 得 国 不 知 其 名 姓 暴 其 尸 而 县 之 千 金 乃 於 邑 曰 其 是 吾 弟 与 嗟 乎 严 仲 子 知吾 弟 立 起 如 韩 之 市 而 死 者 果 政 也

  (《史记·刺客列传》)

 答案: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3.(08 江苏)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 6 处)。

 班 固 论司 马 迁 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 六 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 微 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答案 :

 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2004~2007 年高考题 1.(07 北京)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太 宗 谓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 弓 十 数 自 谓 无 以 加 近 以 示 弓 工 乃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 直 。朕始寤向者辨之 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 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参考译文】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就喜欢弓箭,搞到几十个好弓箭,自己认为没有能可比的了。近来我把收藏的弓箭拿给做弓箭的人去看,工匠却说我这些弓箭都不是好木材做的。我问原因,工匠说,木材的质地不平直,纹脉都是斜的,弓箭虽然有劲,然而射出的箭不会平直。我才明白从前辨识(弓箭)的方法还不准确。我凭借弓箭打天下,认识这些弓箭还不完全,况且天下的事物这么多,怎么能都了解清楚呢!

 2.(07 浙江)用斜线(/

 夫 明 六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颜氏家训·勉学》)

 答案: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

 3.(06 北京)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 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也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2009 年联考题 1.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孟 子 曰言 近 而 旨 远 者 善 言 也 守 约 而 施 博 者 善 道 也 君 子 之言 也 不 下 带① 而 道 存 焉 君 子 之 守 修 其 身 而 天 下平 人 病 舍 其 田 而 芸 人 之 田 所 求 于 人 者 重 而 所 以 自 任 者 轻。

 【注】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不视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答案: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2.在下面短文中用“/”断句。

 鲁 有 恶 者 其 父 出 而 见 商 咄 反 而 告 其邻 曰 商 咄 不 若 吾 子 矣 且其 子 至 恶 也 商 咄 至 美 也 彼 以 至 美 不 如 至 恶 尤 乎 爱 也 故 知 美 之 恶 知 恶 之 美然 后 能 知 美 恶 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

 答案: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 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诗 人 多用 野 老 字 不 过 谓 田 野 老 人 耳 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 七 篇 注 云 六 国 时 人 在 齐 楚 间 应 邵 曰 年 老 居 田 野相 民 耕 种 故 号 野 老 则 二 字 所 出 最 古 矣。

  (《陔余丛考·野老》)

 答案:诗 人多 用 野 老 字/不 过 谓 田 野 老 人 耳/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七 篇/注 云/六 国 时 人/在 齐 楚 间/应 邵 曰/年老 居 田 野/相 民 耕 种/故 号 野 老/则 二 字 所 出 最 古 矣。

 4.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取材于晋·徐广《弹棋经》)

 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取材于魏·邯郸淳《艺经·弹棋》)

 答案: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

 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答案: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6.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赏 罚 之政 谓 赏 善 罚 恶 也 赏 以 兴 功 罚 以 禁 奸 赏 不 可 不 平 罚 不 可 不 均 赏 赐 知 其 所 施 则 勇 士 知 其 所 死 刑 罚知 其 所 加 则 邪 恶 知 其 所 畏 故 赏 不 可 虚 施 罚 不 可 妄 加 赏 虚 施 则 劳 臣 怨 罚 妄 加 则 直 士 恨。

 答案: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 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译文】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为。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被给予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所以奖励不能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地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随便地惩罚,那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

 7.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夫 童 心者 真 心 也 若 以 童 心 为 不 可 是 以 真 心 为 不 可 也 夫 童 心 者 绝 假 纯 真 最 初 一 念 之 本 心 也 若 失 却 童 心便 失 却 真 心 失 却 真 心 便 失 却 真 人 人 而 非 真 全 不 复 有 初 矣 答案: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译文】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做人的心;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具有的真诚的本性。

 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洛 阳 之俗 大 抵 好 花 春 时 城 中 无 贵 贱 皆 插 花 虽 负 担 者 亦 然 花 开 时 士 庶 竞 为游 邀 往 往 于 古 寺 废 宅 有 池 台 处为 市 井 张 幄 幕 笙 歌 之 声 相 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答案: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邀/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

 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短文,按要求完成(1)(2)两题。

 帝问公权(柳公权,书法家)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

 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常与六学士对便殿,帝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浣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帝问之,对曰:“...

相关热词搜索: 断句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