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扶贫故事》心得体会
读《习近平扶贫故事》心得体会 曾经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摆脱贫困》《梁家河》等书籍,今日再读《习近平扶贫故事》,掩卷深思,憬然有悟。该书按照时间顺序,通过一件件真挚、动人的故事,讲述了习近平同志从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最高领导人,无论身在哪里,担任什么职务,始终把扶贫工作挂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展现了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
图片 一、个人收获 40 多年里,从塞北高原到乌蒙山区,从秦岭腹地到湘西大山,从南疆绿洲到林海雪原,从城市社区到革命老区,每到一地,他都走村入户,访贫问苦,看看锅里煮的,摸摸床上盖的,留下了《要让这世间受苦受穷的人不再贫困》《水土不治,决不收兵》《“共产党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等扶贫故事。
(一)“异地搬迁”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相比就地扶贫,易地搬迁扶贫能够精准到村、精准到户,具有投入少、效益大、可持续等特点,更能改善社会服务,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转型。书中《再访甘肃,“把脉”脱贫》故事里,甘肃省古浪县南部山区山大沟深,环境恶劣,饮水困难。经过几年扶贫攻坚,已有八个乡镇 1300 多户 4500 多位村民搬到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村道街巷蜿蜒,黛瓦白墙阵列,花草蔬菜摇曳,解决了老百姓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就医难等问
题,同时还能“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大凉山响起留客歌》故事里,四川省昭觉县火普村是易地搬迁扶贫新村,彝族乡亲搬出人迹罕至的高山,住进宽敞明亮的瓦房,有了通村入户的硬化路,卫生室、幼儿园、文化室、光纤网一应俱全,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 ,一座座白墙灰瓦小院里,生活着一家家幸福的彝族人。《不破楼兰终不还》故事里,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村民过着“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日子,面临着出行、吃水、看病、上学、务工、娶亲等六大难题,易地搬迁扶贫成为村民摆脱贫困的新希望。搬迁之后,班彦新村“动力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心理结构、治理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变化,2019 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二)“绿水青山”是脱贫致富的重要资产。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全国各地走上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书中《白雪换来了白银》故事里,吉林省查干湖被誉为“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 。过去,这里风沙肆意,一度成为生态脆弱区。近年来,提升和修复了自然生态,“冬捕”成为当地响当当的旅游品牌,每当这个时候,查干湖银装素裹,冰湖鱼跃,大批游客踊向这里,周边小渔村也热闹起来,村民心中有了自信答案。《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故事里,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十五年来,通过满山遍野的茶园和竹林,发展绿色经济,带动村民致富,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乡村建设变成现实。《山下开发,山上“戴帽” 》故事里,
福建省厦门市军营村几十年如一日,种茶、种果、做绿化,成为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绿色资源变成乡村旅游资源,村民搞起了民宿,发展农家乐,昔日穷山村变成了福建省生态村。
(三)“乡旅融合”是脱贫致富的长远之计。乡旅融合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乡村旅游“观光型消费”转变为“产品型消费” ,正在成为当下热门话题。书中《追求美好生活,是永远的进行时》故事里,河南省新县田铺大塆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依托红色资源,保护传统村落,改造古村古貌,开办民宿,创办商铺,修缮民居,发展乡旅,走出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楼纳村里话农事》故事里,贵州省兴义市楼纳村地处马岭河峡谷东岸山丛中,属于布依族、苗族聚居村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直到 2011年,这里还是国家二级贫困村。如今,村里依托苗族“开秧节” ,在发展生态农业、农家乐、规模养殖的同时,抢抓乡村旅游,着力打造民族村寨,用古朴的民风、浓郁的风情、独特的民居、古老的文化吸引游客,促进产业发展。《“精准扶贫”诞生记》故事里,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属于苗族聚居区,因十八个天然溶洞而得名,四面环山,交通闭塞,2013 年以前,村里产业几乎空白。现在种植水稻、烤烟、猕猴桃、野生蔬菜,依托山村美景、苗家文化、种养植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成立专业合作社,现如今,每家每户都有一条致富路。
(四)“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能够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成为覆盖面广、带动人口多、可持续性强的扶贫举措。书中《共产党就是为人民群众
谋幸福的》故事里,江西省于都县潭头村昔日“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自从成立种养合作社,“一村一品”发展蔬菜产业,老百姓鼓了钱袋子,解决了困扰几代人的住房、饮水、内涝等问题,村里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村民们自豪地说:“城里人也羡慕我们哩!” 《心无百姓莫为官》故事里,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昔日“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2003 年以来,下姜村因地制宜,优质高效地种植中药材黄栀子,两年后,当数着厚厚的钞票时,村民们发自内心的说“服了”。如今的下姜村,风景美如画,常被人冠以“最美”“最富”形容词。《“悄悄话”让村民致了富》故事里,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内江村一片片绿油油的梯田错落有致,一颗颗黄灿灿的杧果挂满枝头。近年来,内江村发展香蕉、芒果、西红柿产业,人均收入超万元,现如今,收入多了,房子新了,生活好了,成了乡亲们共同的心声。
(五)“兜底保障”是脱贫致富的坚固防线。兜底保障是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最后防线,“兜”住了最困难群体,“保”住了最基本生活,“两不愁三保障”解决了绝对贫困“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书中《这件事我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地去抓》故事里,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谭登周和老伴儿焦光润门框上一幅对联“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 ,横批“共产党好”道出了老两口背后辛酸,正如老谭所说:“要不是政策好,我坟上的草都这么高啦!”短短“共产党好”四个字,也正是老两口想说的“心里话” 。《总书记关心咱村里人》故事里,山西省岢岚县赵洼村村民王三女,丈夫、儿子相继去世,儿
媳出走,留下一对智障孙子、孙女,在帮扶工作队帮扶下,她家有了低保、养老保险、特困救助,两个孩子每年都有孤儿补助两万元,正如王三女所说:现在党的政策好,吃喝穿大部分是政府给的,自己过得很知足、很幸福。《把泪焦桐成雨》故事里,河南省兰考县张庄村几十年间,摆脱了自然灾害,却始终没有摆脱贫困,八十五岁老人张景枝当年担任过生产队妇女队长,参加过兰考治沙工程,听说总书记要来,特意穿上过年才穿的大红外套告诉总书记:“国家政策好,我现在有养老金,也有低保金,孙子孙媳都很孝顺,我过得很幸福。” 二、内心感悟 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面临的共同课题。2020 年 12 月 31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 2021 年新年贺词,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历经 8 年,现行标准下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一)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2015 年 9 月 25 日,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193 个成员国正式通过《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列为首要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已有 7.5 亿人摆脱贫困,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 70%。
(二)贡献了世界减贫力量。在摆脱贫困的同时,国家先后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 “南南合作援助基金” ,共建“一带一路” ,在“东亚减贫合作倡议” “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框架下,帮助广大发展
中国家提升建设能力,摆脱极端贫困。
(三)提供了世界减贫经验。国际上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消除贫困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脱贫实践证明:“在减贫方面,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可以完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探出了一条摆脱贫困的新路径、新模式。
读扶贫故事 悟使命担当——读《习近平扶贫故事》心得体会(第二篇)
人民日报海外版组织编著的《习近平扶贫故事》全国出版发行,书中没有华丽的词句、夸大的语言、空泛的表述,都是最朴实、最真挚、最贴心的土话、哩语、方言。作为一名帮扶干部,阅读以后,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部署,明白了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形成脉络,懂得了伟大理论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图片 一、个人收获 (一)人生天地间,贵在情与义。梁家河村位于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约五公里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电没路,穷得叮当响。1969 年 1月至 1975 年 10 月,不满十六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村插队,与村民一起过、一起苦、一起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立言立行,直到考上大学离开为至。书中《要让这世间受苦受穷的人不再贫困》故事里,习近平上山劳动,到了饭点儿,看到几个妇女吃的都是“糠窝窝”,既难下咽,又难消化,就把自己带的“玉米团”换给她们,妇女们舍不
得吃,留给家里干重活的男人吃,他心里十分难过,立下了“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的信念。《支书五记》故事里,1974 年,不满二十一岁的习近平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打淤坝、挖水井、取沼气、办铁社……,做成了不少大事,解决了许多困难,缓解了落后面貌,深受百姓信任、拥护和支持。《他有一副古道热肠》故事里,习近平离开梁家河,一直惦念着乡亲们。1994 年,梁家河村村民吕侯生砸伤了右腿,患上骨髓炎,病情越来越重,花光所有积蓄,欠下很多外债。习近平知道后,接他到福州看病,支付所有费用,对他说:“侯生,给你看病,花多少钱我都愿意。” (二)勤政以务公,善政以富民。正定县位于石家庄市北边约十五公里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全国种粮大县,粮食亩产“上纲要” “过黄河”“跨长江” 。1982 年 3 月至 1985 年 5 月,习近平离开中央军委办公厅,来到正定工作,在百里之域、一县之治的热土上,留下了他呕心沥血、求索实践的历史足迹。书中《你为正定人民办了一件大事》故事里,习近平来到正定,发现正定属于高产穷县,上交国家征购粮越多,群众生活越困难,他冒着“政治”风险,进省上京,反映情况,减少征购粮 2800 万斤,解决了百姓温饱问题,正如时任县长程宝怀所说:“近平,你为正定人民办了一件大事,正定人民永远忘不了你。” 《试点“大包干” 》故事里,习近平发现,生产队实行平均分配,社员干活出工不出力,劳作积极性不高。他冒着“路线”风险,推行“大包干” ,试点当年,公社产值翻了一番,人民开始走上致富路。《念好正定“人才经” 》故事里,习近平多次调研发现:“没有人才,县不能富,民不能强。”人才不
足阻碍正定经济发展。他通过建立人才战略、打造“人才九条” 、对外“招贤纳士” 、化解不同意见等方式,广纳贤才、公道用人,1984 年,全县十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工农业总产值比 1980 年翻了一番。
(三)小火烧温水,常烧不断火。宁德市位于福建省闽东地区,东临沿海,南接福州,北挨温州。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沿海最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全区九个县有六个属于国家级贫困县。1988 年 6 月至1990 年 5 月,习近平离开厦门,来到“老、少、边、岛、穷”宁德地区,留下了他访贫问苦、务实亲民、正派清廉的公仆形象。书中“弱鸟可望先飞”故事里,习近平来到宁德,调研了全区九县和浙南等地,撰写了《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提出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辨证观点,他指出:不要想干一夜暴富的事情,宁德定位就是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不耻落后,只要锲而不舍,就能旧貌换新颜。《抓一只能下蛋的鸡》故事里,1989 年 7 月 19 日,习近平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沿路换了好几种车辆,步行 20 多里山路,来到下党,看到现状,动情地说:“下党不改变面貌,我们无颜面对父老乡亲。”《山鸡飞上凤凰台》故事里,1989 年 2 月 23 日上午,习近平邀请八位宁德地区脱贫致富、改革创业农民给地直机关副科以上干部作报告,讲述“一人、一户、一村”变化情况,通过他们经久不息、滴水穿石的奋斗故事,带动更多地方脱贫致富。
二、内心感悟 (一)“选择吃苦”有收获。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书中第一篇至第六篇“梁家河”扶贫故事告诉我们“越是条件艰苦越要苦中
有为” 。事实证明,青年人选择吃苦就有收获,苦有所得,累有所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 (二)“仰望星空”踏实干。深厚的情感来自真实的认识。书中第七篇至第十三篇“正定”扶贫故事告诉我们“越是身在基层越要干好当下”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每件平凡的事情就是不平凡,干好每件简单的工作就是不简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三)“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书中第十六篇至第二十一篇“宁德”扶贫故事告诉我们“越是身处逆境越要坚守初心” 。在艰苦环境中能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25 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记住了中国古人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相关热词搜索: 心得体会 扶贫 故事热门文章:
- 2024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34)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0)(全...2025-01-12
- 2024年度主题教育心得体会(3...2025-01-12
- 2024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4)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4)【优...2025-01-12
- (16篇)“半条被子”精神学...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2)(2024年)2025-01-12
- 2024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1)...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1)(完整)2025-01-12
- 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心得...2025-01-12
相关文章:
- 最新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心...2021-08-18
- 教师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范文2021-08-18
- 军训心得体会感悟范文2021-08-23
- 军训心得体会700字20212021-08-23
- 2021军训心得体会1000字2021-08-23
- 高中军训心得体会600字范文2021-08-23
- 高中军训心得体会800字2021-08-23
- 初一军训心得体会1000字2021-08-23
- 2021年大学生入学军训心得体...2021-08-23
- 大一新生入学军训心得体会优...2021-08-23
- 乡镇2020年“全国扶贫日”活...2021-08-27
- 党员观看中国扶贫路上心得合...2021-08-27
- 年扶贫第一书记个人工作总结2021-08-27
- 扶贫工作日记2021-08-27
- 中国扶贫路上学习心得2021-08-27
- 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先进事迹材...2021-08-27
- 县电商扶贫工作推进情况总结...2021-08-27
- 教育扶贫案例2021-08-27
- 上半年扶贫工作总结(2020)2021-08-27
- 教师对教育扶贫思考和感悟2021-08-27
- 战疫抗疫故事六篇2021-08-30
- 宋庆玲和宋美玲之间故事2021-09-05
- 2021年新编100个红色经典故事...2021-09-06
- 深圳故事,,就是中国故事2021-09-06
- 桃花扇故事梗概2021-09-08
- 欧也妮·葛朗台,,故事梗概2021-09-08
- 教学中经典故事2021-09-16
- 幼儿园小班主题教案《故事阿...2021-09-16
- 邱少云故事2021-09-28
- 党史故事《徐光爷爷故事》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