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职罪中的立法缺憾
虽说修订后的刑法在重新调整刑罚结构,废除过时的罪名,增设新罪名,改进立法技术,重组刑法体系上作出重大贡献,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即渎职罪主体限定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上。这种规定虽然突出了打击重点,但也严重地遗漏了犯罪,使一些虽不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但却依法行使国家职权的人,利用职务之便滥用职权或者不尽职责,妨害国家职权的正常行使,造成损失的行为得不到刑法上的追究。
渎职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所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队中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些虽使国家机关的正常职能遭到破坏,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却能逃避法律的制裁。原因是他们虽然行使国家职权,但却不具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资格,他们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中的工作人员。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依具体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组织,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虽然是非国家机关组织,它不同于行政机关,不具有国家机关的地位,但是它们在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职权时,享有国家权利和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第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使的是特定的行政职权,而非一般行政职权。所谓“特定职权”即仅限于相应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某项具体国家职权或具体事项,其范围通常是有限的、很窄的,但也是国家职权。
第三。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某职权的来源是具体的法律、法规所授予,而非行政组织所授予。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范围较为广泛,如社会组织、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能,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职能时委托的有关技术性检验、鉴定机构等。被授权组织在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职权时,享有与行政机关即国家机关相同的行政地位,其组织中的工作人员也必然享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能身份。但是这些人利用职务之便的渎职违法行为,却因主体具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而得不到法律的追究,法律在这一领域出现了真空。在刑事法律规范中,虽然依照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在行使国家职权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或不尽职责,妨害国家职能的正常行使,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不构成渎职罪,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了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时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刑事责任,这与刑法典中渎职罪的规定相违背,这无疑是《刑法》中的一个立法缺憾。
所以笔者呼吁立法机关应完善刑法第八章渎职罪第367条一般性规定,增加“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在履行国家职务过程中,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应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
相关热词搜索: 渎职罪 缺憾 立法热门文章:
- 2024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34)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0)(全...2025-01-12
- 2024年度主题教育心得体会(3...2025-01-12
- 2024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4)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4)【优...2025-01-12
- (16篇)“半条被子”精神学...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2)(2024年)2025-01-12
- 2024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1)...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1)(完整)2025-01-12
- 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心得...2025-01-12
相关文章:
- 试谈现行消防工作方针存在的缺憾2021-11-08
- 教学型普通高校图书馆读者服...2022-03-08
- 对显失公平构成要件的立法思考2021-09-24
- 浅论《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2021-10-26
- 论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2021-11-09
- 论行政强制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2021-11-30
- 谈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2021-12-20
- 谈我国商业贿赂治理的立法完...2021-12-23
- 论加快档案信息公开的立法2022-01-01
- 地方区域立法现状分析思考2022-01-13
- 编制立法计划中选项问题调研报告2022-01-13
- 西部开发立法问题思考建议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