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进步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教育活动,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完美的发展.美育在我国古代已有所运用,随着历史的前进,演变,人的传统意识的影响,中国的审美教育将面临着建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审美教育的实施迫在眉睫,审美教育的意识更有待于改变.
关键词:审美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寓教于乐 技能主义
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进步中一个永恒的主题,美是人类共同的上帝,爱美之心至高无上!人生需要美,需要美的生活,需要美感,而这一切都需要审美教育.美育作为一种教育人和自古以来教育的方式,其中心和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并且对人性进行塑造和改造,抑制人性中丑恶的因素,发挥光大人性中美善的因素;
对情感,感性等生命的非理性存在进行规范和引导,使其合乎理性的要求.总之是提高人的素质,使每个人都有一个趋向理想完美的生命,都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一,美育的目的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1],"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1],并通过人的审美发展而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自身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完美的发展.
美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工程,从培养教育的对象上来看,包括婴幼儿美育,青少年美育,中老年美育等阶段;从教育的环境上来看,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在这三个美育的环境中,家庭美育是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基础,社会美育是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的继续,而学校美育上承家庭美育,下启社会美育,指导并协调家庭和社会美育,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否实施美育,直接关系到能否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审美教育其内容包括审美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审美活动能力的培养两大方面.审美文化知识是在人类进化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作为个体的人不可能重新尝试这个建构过程,这就需要通过审美教育尽快地使个体获得这种文化知识,并达到自己时代应有的水平.审美活动能力是指人对自身美和环境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的审美欣赏与创造的能力.审美文化知识是审美活动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审美活动能力又是审美文化知识积累和丰富的前提和基础,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二,美育的任务
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美育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教育,也就无所谓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审美教育活动,将完成两大任务:一是重建审美意识,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人生态度;二是培养审美能力,即培养感受美,鉴赏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
审美意识的建构
审美意识的建构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由于人们的生活境遇,实践经验,世界观和文化修养等的不同,审美观又因人而异,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为什么同样一种事物或现象,在有些人看来是美的,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丑的呢 关键在于他们的审美观的差异.审美观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事物正确与错误,高尚与低贱,先进与落后,美与丑的一种基本评价定向.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人们才可能确立科学,客观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否则就会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正确的审美观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要通过接受审美教育,学习美学理论知识而获得. 二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把对美的需要作为动机,逐渐形成的主观审美的积极的情感和兴趣.审美情趣虽以个人主观偏爱的形式表现,但它并不是纯粹的孤立现象,而是一定时代,民族的审美要求,趋向和理想的反映,具有社会历史的内容,既表现了个体的差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又表现了社会的共同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我国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为了标榜高洁,往往以松,竹,梅,菊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表现了某种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趣.可是陶渊明独爱傲爽怒放的菊花,陆游偏好冰肌玉骨的梅花,王安石更爱挺拔不屈的松树,郑板桥尤好高风亮节的青竹,个人的审美情趣又不完全一样.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是审美主体生而具有的,它需要培养教育.现代的研究者大都非常重视美育"陶养感情"[2],"使人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3]的功能.梁启超说:"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这种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4]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或者使高尚的趣味得以发展,或者使低级趣味得以增长,因而,营造审美教育环境也十分重要. 三是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审美意识的重建也包括了审美主体具备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5]掌握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对于提高我们的审美修养十分必要. 四是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引起人们审美生活是美育社会功能的体现,它一方面发掘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人心,培养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又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来提高人的艺术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是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审美感受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主要是从形式上感受美,并获得美感的能力.它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审美鉴赏能力,审美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萌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审美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试想:读诗不能感受音节韵律的美,听音乐不能感受旋律节奏的美,欣赏自然风光不能感受到形,声,色,光,影的美,这样岂不是"身在美中不知美" 二是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鉴赏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的基础上,对美的辨别,理解和评价能力.辨别是审美的关键,如果美丑不分,就会走向美育的反面.辨别又是困难的,因为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复杂性,美丑也常常混杂难分,这就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积累.理解是审美的核心,人要真正获得美感,就在于理解.我国古代的钟子期之所以为"伯牙的知音",也正是他透过琴音领悟了其中深含的意蕴.评价能力是以上各种能力的综合水平,是审美的进一步升华.它要求从整体上,实质上把握美,并要知道美的原因所在.三是审美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同样,人们感受美,鉴赏美的目的是为了想象和创造美.美的创造能力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多样统一律,移情律,审美心理距离和自由的规律等)创造艺术美,现实美的能力.创造美是审美活动的最高成果,也是美的归宿和美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培养:一是审美理想的培养.因为审美理想在创造美的活动中起指导作用,它支配着美的创造目标,并激发创造动力和敏感;其二要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美的创造需要感知,理性,更需要情感和想象;其三要发挥个性特点,创造出新意.人人都发挥出自己的特点,自由地追求美,那么创造出的世界才能是全面的,和谐的.真正的人生就是要为创造一个美的世界而奋斗,在创造世界美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本身的美和完善.
美育任务的各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培养感受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基础,培养鉴赏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发展,培养想象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提高,而重建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实现个体的审美发展并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才是美育的最终目的.
三,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是美学和教育学的"合金",是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6]尽管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其功效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他却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渗透在人的心理领域的各个方面.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而且给人以真的启迪,智的诱发,健的促进.美育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发展完美的人格,是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满和充实,人的智力,品格,情操和体魄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审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或中心环节在于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的建造"从个人来说是经过教育的结果,所以讲欣赏能力,就直接牵涉到培养这个心理结构的问题.假如我们所受的艺术熏陶多,文化教养水平高,那就会使心理结构丰富,审美能力强,你就能够在人家不能够发现美的地方发现美." [7]并进行美的创造.因此,可以说,审美教育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它主要是通过运用人类长期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美的产品和揭示出美的规律,去影响个体的感官和心理,增强审美感受的创造力,形成平衡和协调的心理结构,并间接地影响智力和品德的发展,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在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新人的过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完美人格的塑造其最基本的建构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审美教育.一个全面发展完美的人格心理结构包括认知结构,伦理结构,审美结构,审美教育就是建构人的审美结构,以美的感受为最终目的,美则是融洽了真和善的感性结构,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如果说真是事物的合规律性,善是行为的合目的性的话,那么美恰好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审美教育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它使受教育者变被动为主动,不期而然地在审美对象的刺激下获得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自由愉悦.所以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释放的性质".[8] 审美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从而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这是"以美启真";审美又具有自由意志的因素,因而储备了能跨越生死,不计利害的道德实现的可能性,这是"以美储善".这就是说,审美教育有助认知结构和伦理结构的建立,有助于智力和品德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伦理的人,理智的人,同时又是审美的人.
(二)审美教育对智育发展的作用.关于审美教育提高人的智力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审美教育.现代科学已证明了美育和智育都能发展人的智力,但其作用不同.
智育着重于知识方面的教育,美育着重于感情,意志方面的陶冶.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偏废任何一面,只有两者并重,才能使知识和感情调和并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美育与智育从根本上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美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促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审美教育以积淀理性的感情形式进行教育,以美启真.它不仅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而且能够丰富人们的情感.人们通过对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可以在愉悦精神的同时,洞察历史,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获得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深刻揭示事物及社会的本质,能使人通过典型形象,生动深刻地认识世界.而且这种认识富于理想,充满激情,并能获得深刻持久的效果.列宁把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我国古典名著小说《红楼梦》被称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认识世界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对儿童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审美教育,并以此作为培养人们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其次,审美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净化的源泉".[9]世界上什么东西最能引起人的想象力,是音乐,是艺术,是大自然.审美教育正是借助于美的事物和美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刺激与启导,使形象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得到丰富.所以一部文学作品,一幅精湛的艺术品,一曲动人的乐章,一种美的事物,都能唤起人们丰富而宽阔的想象力,使创造智慧得到启迪与形成.审美教育把受教育者带入想象的世界之中,使想象丰富活跃起来,进而带动表象储存,进而更新组合,构成现实中没有的新意象.这种实践性想象力可以培养人能抓到真正有艺术意义的东西,使它在自己心中变成有生命的活生生的事物,这就使智力得到全面开发,认识性的想象力和实践性的想象力都得到增强.这些能力对智力的完善不仅有调剂,补充意义,而且具有促进,激发作用.第三,审美教育是一种自由的教育,它能够充分发挥人的审美主体性.人都有爱美的天性,人的生活需要欢乐,人希望得到愉悦,得到美.这种爱美的天性是社会历史实践决定人的追求.作为社会的人,总要寻找他认为美的东西,美的生活.因此,审美教育不需要强迫,灌输,也不能借助意志,毅力,它完全是以自由的方式进行的.美育过程是一个自由自觉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思想进行自我运动的过程;是受教育者被美的事物所吸引,主动地,愉快地,自觉地追求美的人生境界的过程.席勒在谈到美育的特点时曾说:"美育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美育王国的基本法律".[10]这不仅指出审美教育是用一种自由的方式进行的,而且还说明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取得更多的自由,即成为完美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审美教育成了受教育者认识世界,促进智力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审美教育对人的道德教育的完善和巩固.审美教育是美感教育,美感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意志的因素.人们恰恰是在自由感受的审美境界中实现了道德,自由即意志选择自由.审美境界可促使个体抑制感性欲求,宁静致远,保持自身尊严和高尚的人格,也正是这超越道德束缚的审美境界蕴含着能跨越生死,不计利害得失,因而具有"舍生取义"的高尚道德行为.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全面发展的自我意识,使人认识自身的价值,情感,地位,是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培育.所以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考查,它是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的统一.在审美教育中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三方面是融合贯通的,其中美感作为一种信息把三者联系起来,使审美情感成为一种道德行为的动力.别林斯基说:"美与道德是姐妹".这就指出了美与道德的关系,美育与德育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也就是说,缺乏美育的德育是不彻底,不完全的德育,它对人的影响将始终停留在外在的,肤浅的层面,而不能达到人的内心深处,造成完全的人格;而缺乏德育的美育则是狭隘和封闭的美育,它将因此而患上严重的营养不良,而只有依赖德育才能将美育的触角伸入广阔的社会领域.席勒认为"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首先让他们成为审美的人."[11]审美教育是德育的深化,可使人从客观上感受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从而提高内心的灵魂美的追求,使人自觉脱离世俗,抛弃低级趣味,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由以上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对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四,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全面教育仍然很不完善.学校社会都比较重视智育,智育被强化了,德育,美育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尤其忽略了美育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一些中小学校往往因师资缺乏,而难以进行应有的审美教育,美学的知识的贫乏导致进入高校的学生审美能力严重的先天不足.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坐没坐相,站没站样,衣冠不整,乱丢杂物,举止粗野,不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懂得宽容谦让……这种种现象都反映出我们有些学生素质偏低,审美意识淡薄,审美修养缺乏,他们非常需要引导和教育.然而多数学校对审美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对美育的探讨研究相当缺乏;有些学校将美育课上成单纯的一两门艺术选修课,或把美育降低到简单的课外文娱活动的地位,美育实际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审美教育存在的现状和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面对和解决.这将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而且还将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当代审美教育的现状问题,是一个充满挑战性和建设性的话题,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出发对审美教育重建进程的话题.这里,我们从中国当代文化的角度出发,就"什么是审美教育"和"当代中国审美教育发展趋势"谈一点看法.
传统的误区
当代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多重复杂性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当代中国文化现实正朝着一个审美化的趋势发展,而审美化则广泛地融入了中国大众日常生活中,并构成了感性与理性,历史与当下,个人与社会,享受与创造,现实与幻想等种种矛盾,这些既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制造了色彩缤纷的美的表象,同时也带来了在今天这个时候能够感到的人文精神的恐慌.
正是这种当代中国文化现实的审美化现象面前,当代审美教育活动首先便突出了对于"什么是审美教育"问题的把握要求,并由此对传统的审美教育思想及实践方式进行思考:显然,不管事情真的会像人们设计好的那样去发展,在传统思想上的审美教育,其在实践方式上总是与艺术活动,艺术技能训练相联系,在观念上,则与"寓教于乐"[12]的原则相同一.因此,在相当普遍的意义上,审美教育往往不具备自身独立的权利,而是体现为个体艺术技能训练活动.由此,人们相信审美教育总是具有体验的和令人身心快乐的作用,所以常常以艺术和艺术审美活动(欣赏,创作)来作为对人们审美教育的途径.那么今天的艺术和艺术活动,艺术技能能否真正全面建构"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体系,这将向传统思想上的审美教育提出疑问!
(一)"寓教于乐"的现实缺陷
在传统思想上,"寓教于乐"是审美教育的本体基础,在思想与实践相统一的前提下,"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把精神陶冶当作一种绝对经验理论,并以自身活动对此理论进行证明.因此,一方面,审美教育处处体现着精神陶冶活动本身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精神陶冶的指挥下,审美教育活动又忽略了受教育者自身经验的否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审美教育在"寓教于乐"中成为一个标准的绝对规范的知识体系.
一是这种以"寓教于乐"模式得到肯定的审美教育活动,是将陶冶当作一个终极目标对待,而忽视了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实际上把人的个体自我认识的知识世界视为渺小的,无意义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所谓"精神陶冶"只是一个不断远离人的生存现实,不断否定个体自我经验能力的知识体系,这样做的结果,使审美教育最终带领人们偏离了个体的发展,走入一个停留在表面理解的天地之中,抑制了个性,创造性,最终将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可以认为,在中国当代文化现实的"审美化"现象中,这种"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的标准的知识体系内容,与人的现实文化观念和精神活动之间的相互分离,足以说明当代审美教育的普遍失效,脱离了人的自觉性,创新意识 . 二是"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其道德主义从根本上阻断了当代审美教育多样性实践途径,并使审美教育活动普遍异化为道德教育的辅助手段.显然,"寓教于乐"之"教",实质是泛化的道德训化,教养.质言之,"教"之于"乐",其根本指向不在于整体的人的发展,而是以"乐"的功能形式要求对道德规范进行维护,是道德教化的特殊手段,而审美教育则丧失了自身真实独立的价值地位.从而,造成了受教育者形成了错误的欣赏习惯的现象:"好 人坏人"模式.
传统思想上出现的"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在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中,已经成为审美教育活动的根本性错误.因此,当代审美教育不得不对传统的"寓教于乐"提出深刻质疑!
(二) 审美教育简化为"技能主义"
在传统思想形式上,审美教育活动往往被简化为艺术技巧,能力的学习和训练,培养人的特殊能力.由此,审美教育成了一种人的"资格教育",审美教育的实施也成为认证资格的过程,换言之,审美教育活动以及由此养成的个体艺术技能,转为对个体生活的漂亮包装.这一点,就弗洛姆在批评现代教育制度的时候所揭示的:"它的目的主要是授予个人在工业文明中立足所需的知识,按照需要的模式塑造他的性格".[13]这一指责虽然主要针对整个教育倾向,但它其实也很能够说明对审美教育的简化,除了形成审美教育活动中的"技能主义"倾向,再也不能为人的真正健全的审美教育增加更有用的东西.第一,审美教育仅仅被理解为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而不是被当作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的全面过程.这样,审美教育在强化了"学习知识"这个目的的同时,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创造力及其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由于这种学习本身仅仅是个体艺术技能的掌握,因而,作为技术学习方式的"审美教育",必然无视人的全面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要求,其结果只能为人的片面发展提供投机机会,并因此强化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单调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把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少年学习绘画,学习钢琴当作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教育的原因.第二,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审美化进程中,"技能主义"的审美教育活动,虽然强化了个体生活的感性享受能力和形式化功能,却无法指导人的自我认知和反思判断.由于在"技能主义"实践中,审美教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被简化,甚至局限在个体艺术技能的训练,学习行为之中,个体从中所获得的仅是一张艺术技能的"资格证书".所以,在中国当代文化的审美进程中,审美教育仍然是形式上的教育活动.与此同时,人的自我认知和反思判断仍然被淹没在"艺术技能"的游戏中.
对于当代审美教育,如何克服这种由技能主义的审美教育所带来的片面性,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
二 , 审美教育的对策分析
从"什么是审美教育"的角度,对传统形式上的"寓教于乐"和"技能主义"审美教育进行分析,实际上我们现在所必须解决的:面对中国文化现状,目前的审美教育应从根本上变革自身形式.
(一) 建立新的人文精神
在传统观念上,"寓教于乐"或"技能主义"的审美教育观念与实践,本质上表达了"寓教于乐"对于既有价值体系的全面肯定;道德教化之所以流行,在于"寓教于乐"原则始终规范着审美教育的全过程;个体艺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强化了审美教育的规范性功能.所以,对于传统的审美教育来说,其规范性的功能和目的是相互一体的—―人以及个体的人的活动,被纳入审美教育的对象范围之中.对此,用弗洛姆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教育确实很难成功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14]
然而,90年代以来,随着审美文化的持续扩张性,中国文化现实的"审美化"进程,却正在慢慢地消解着审美教育这种规范性体系的确定性.由审美文化实践所体现的对于传统文化,理想以及经典文化地批判,具体预示了当代中国文化自身的重建要求.因此,对于当代审美教育来说,面对"审美化"的中国文化现实,在文化批判的立场导向新人文精神的建构过程,既体现了当代审美教育活动适应文化现实,推进文化重建工作的必然,也体现了其自身真实而深刻的当代性内容.这也是审美教育活动的当代性要求:在现实文化批判的立场上,当代审美教育主要是在人的全面教育方面,实现人的生活理想的当代性重塑.从而,也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的要求.
这里重要的是,体现在当代审美教育中的新人文精神的建构,包含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统一的新内容:"理想主义"内核,是通过审美教育方式来激发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生命意识,以便最终能够肯定人的全面发展之于有限生活形式的超越要求;"现实主义"的根本,则在于充分而具体地关注人的现实处境,重视人的现实生活权利,在审美教育活动中保持清醒的现实意识.一句话,当代审美教育之于新人文精神的建构,既不是"乌托邦"的,也不是现实的奴隶,而是以现实为出发点,以服从于整体文化的重建要求为方向.这样,当代审美教育既在理想层面体现着对于现实文化的具体批判,又在现实批判层面上有了高度理想.因此,当代审美教育才既有具体针对性,又是现实有效的;既是解构性的,又是建设性的.
(二)综合开发生命意识
在传统形式上,"寓教于乐"或"技能主义"的审美教育观念和实践,片面地规定了审美教育的单一功能:人的道德精神的教化,或是个体艺术技能的训练.由此,审美教育成了一种规范教育,一种对个体道德观念和行为的规范和个体形式化能力的规范.由于当代中国审美教育进程的扩张,必然要打破这种规范性的审美教育活动,并向当代审美教育提出了确立人的全面发展意识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我意识的发现和强化为核心的.因此,对于当代审美教育来说,强调人的自我生命意识的综合开发,它充分体现审美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权利的积极肯定,以及人自身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发挥主体能动性的要求.
具体地说,当代审美教育在向人的自我生命意识综合开发的对策中,需要体现:
从根本上突破规范教育的模式.道德教化也好,艺术技能也好,其规范性是外部传统教育形式的强加,从而规定了人的具体存在和活动.因此作为规范教育的审美教育,"技能主义"实践强调了人在个别艺术技能方面的训练,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的自身实践目标.作为规范教育的审美教育,在发展了人的知识能力的同时,其实也发展了一种单一性要求.而人的自我生命意识的综合开发,却要求当代审美教育在具体过程中积极发现和肯定人的内在力量.也就是说,在当代审美教育中,人的自我生命意识的综合开发,既不以个体能力的单一局部发展为目标,也不以个体活动的知识形式为满足,相反,应将人的内在自我意识直接理解为人的现实活动的内在机制.人的自我生命意识的综合开发过程,成为由审美活动所引导的人的自我发现和发展活动的整体实现.由此,通过审美教育的实施,人的自我生命意识的综合开发,既是对有限现实的突破,同时是对外在规定性力量的突破,而人的全面发展意识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得到积极体现.所以,当代审美教育活动不再作为一种训练个体艺术技能和强调道德教化的规范性教育,而走向人的全面发展领域
人的全面发展总是与文化的全面建构相联系,当代文化的重建过程则必须以人的全面利益为核心.在一个更为积极的文化前景上,以人的自我生命意识的综合开发为目的的当代审美教育,为自身提供了具体介入当代文化重建过程的现实途径,最终将塑造全面的,健康的人.
总之,审美教育是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的终极关怀为目的,并对德育,智育,体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审美教育作为教育手段能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使人走向人格完美,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美育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待于人们意识的转变,提高,从根本上变革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审美教育活动,以多样性的实践形式,实现对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些将有利于人类及其人格的进步,最终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审美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重要环节,全人类应为此做出努力!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126页
[2]蔡元培, 蔡元培美学文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页
[3]王国维, 论教育之宗旨 , 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4]梁启超,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 梁启超学术论著集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7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55页
[6] 苏维埃教育学讲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46页
[7] 李泽厚 美学讲演集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9页
[8]黑格尔 美学 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747页
[9] 爱因斯坦文集 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84页
[10] ,[11] 席勒 美育书简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45页,116页
[12] 古罗马美学家贺拉修斯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7页
[13] ,[14] 弗洛姆 健全的社会
参考书目: 美育的现代使命 李范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5月出版
美育论 杜卫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12月出版
中国美学初步 徐林祥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5月出版
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 李维武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年12月
文化的反思与重建 李小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年8月出版
审美教育学 杨恩寰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7年8月 出版
Abstract :The beautiful is mankind to live and the society progresses inside an eternal topic, appreciate beauty the education is to passes to appreciate beauty to educate the activity, promoting the individual.
Of appreciate beauty the development, push the moving development completely, then attain the person and social diapason perfection development .It is beautiful to teach at the our country the ancient times to have.
Application, along with the historical headway, turn into, the influence of the person"s traditional consciousness, appreciate beauty education of the Chinese face to constructive with the challenge.
Key phrases :Appreciate beauty the education, person to develop completely, education is taught in joy, technical ability lord.
热门文章:
- 2024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34)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0)(全...2025-01-12
- 2024年度主题教育心得体会(3...2025-01-12
- 2024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4)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4)【优...2025-01-12
- (16篇)“半条被子”精神学...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2)(2024年)2025-01-12
- 2024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1)...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1)(完整)2025-01-12
- 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心得...2025-01-12
相关文章:
- 谈谈与人相处三分钟演讲2021-08-28
-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2022-03-18
- 论经济全球化与人的自由流动2022-04-04
- 转变教师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21-09-09
-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司法行...2021-09-20
- 教师转变观念学生全面发展2021-09-22
- 开拓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境界2021-09-26
- 以党建工作为龙头,促进民政...2021-09-30
- 论文: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2021-11-07
- 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2021-11-08
- 完善物业品牌建设促进公司全...2021-11-08
-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我市经...2021-11-30
- 如何加速医院的全面发展2021-12-17
- 解析电视文学的审美心理发展2022-10-26
- 探析艺术的审美价值与非审美价值2022-11-01
- 教育厅对于落实巡视组反馈问...2021-08-27
- 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六页)2021-08-27
- 素质教育培训学习心得体会2021-08-27
- 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前教...2021-08-27
- 年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计划和街...2021-08-27
- 小学老师教育工作心得总结2021-08-27
- 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2021-08-27
- 谈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培养机制2021-08-27
- 远程教育教学平台下计算机教学2021-08-27
- 观看学习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