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领域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2-01-24 15:16:40
浏览数:次
关键词 卫生 人力资源 开发
当前,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各国无不根据各自国情,制定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战略与规划。在我国,为了科学地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层次结构比较合理、适需而又合格的卫生人才,必须重视下列相关因素及其发展趋势的预测。
一、人口急剧增长
90年代,我国面临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每年将新增加人口1600万,到本世纪末,人口总数可能突破13亿;同时90年代又是人口迅速老龄化的10年,到200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1.3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根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可能以3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到2040年,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将达到1/4左右。在人口持续增长与加速老化的情况下,将对卫生人力有更大的需求。
二、医学模式转变
20世纪以来科技的新发展,开辟了以电脑和核能为主导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时代。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迅速改善和提高了社会劳动、营养、卫生保健的条件和要求,使人类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重大变化。一些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死亡率逐步下降;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心、脑血管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发病致死的主要因素。1989年,恶性肿瘤占疾病死亡人数的21.4%;脑血管疾病占死亡人数的20.94%;心血管疾病占死亡人数的15.7%。因此,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上,医学已经不能停留在生物模式上,而必须把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特性结合起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卫生保健实践,探索健康与疾病关系,提出其防治办法。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医疗服务由临床治疗扩大到预防和康复治疗;从生理治疗扩大到心理治疗;从治疗个体扩大到预防群众;从单纯技术服务扩大到生物、心理综合治疗和社会化服务。为适应卫生服务模式变革的需要,应依据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方针,制定卫生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三、卫生保健消费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卫生保健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主要是;从单一的医疗消费结构向预防、医疗、保健复合型消费结构转变,消费系列由医疗、预防、保健变成预防、医疗、保健;由限制性消费结构向疏导型消费结构转变。现阶段,我国人民卫生保健消费总的趋势大致是:消费总量日趋增多,消费范围逐渐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趋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这些势必对卫生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卫生科技进步
7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的迅速发展,产生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酶工程,推动了医学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期望值标准和健康意识,并诱发某些高技术医疗消费需求。必须遵循医学科技发展规律,建设卫生专业技术队伍,促进卫生事业更大发展。
基于上述情况,今后10年,卫生部对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要求是:到2000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8人,每千人口医师数达到l.2~1.3人,其中城市为2.6人,农村为0.8人,为本世纪末以至下一世纪初准备卫生人才。
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应以解决农村卫生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卫生人员素质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卫生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在这方面,卫生部规划设想提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的任务和卫生人力开发目标是:县级卫生机构应能解决本县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成为全县医疗、预防、保健技术指导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中心卫生院应能解决一般疑难病症,成为本地区医疗卫生工作的技术指导中心;乡镇卫生院应能解决一般疾病的防治和计划生育手术,担负本乡镇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任务;村卫生所主要负担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相应地,在卫生人员素质方面要求:县级卫生机构师级卫生技术人员应以本科、专科毕业生为主,业务科室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具有与本机构的功能相适应的工作水平和科研能力;中心卫生院师级卫生技术人员应以专科为主,并有少量本科生,能胜任本地区卫生保健工作;乡镇卫生院医生类卫生技术人员中应以中专为主,并有少量专科生,具备能防能治的通科技术知识;村级卫生所要求有1~2各具有中专水平的乡村医生。
由上可见,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既要看到人才的数量,更要看到人才的质量;既要重视人才个体的质量,更应讲求人才结构的合理与优化。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加强规划,调整结构,提高素质,开发潜力,创造条件,改善环境上,培养适需与合格的卫生人才。
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涉及所有与之有关的部门,要求计划、经济、教育、人事、财政、科技各部门,协调一致,并创造一定的条件。
五、增加智力投资,发展医学教育
振兴我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卫生队伍的素质,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开发卫生人力资源,必须把发展医学教育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全面规划医学院校的专业结构,以及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在职教育的比例关系,逐步形成既符合我国卫生事业实际需要,又适应世界医学科学发展趋势,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医学教育体系。为此,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统一规划高等医学教育。“八五”期间,要贯彻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强化管理、改善条件和提高质量的方针,力争教育结构有明显的改善,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九五”期间,培养能力适度增长,预计10年内可培养高等卫生技术人才约47万人。同时要有计划地扩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比例,使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
2.中等医学教育应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办学方针。创造条件,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中等卫生学校和中等中医药学校为骨干的教育体系,并进一步提高培养能力。预计10年内可培养中级卫生技术人员近百万人。总之,到2000年,全国高、中等医学教育,预计可为卫生部门输送各类卫生人才140多万人,其中为农村输送80万人,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3.发展在职教育。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各门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发展,促使医学科学技术的巨大飞跃,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贻误了老、中、青几代人的学习与提高,间断了对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吸收。办好在职教育,是更新知识,开发智力,造就人才,提高素质的根本措施。在今后10年中,应侧重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系统化、正规化教育,力争使80%以上乡村医生接受相当于中等卫生专业的教育,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这样,我国卫生人力结构、布局及其供需状况,将得到较大改善。
4.实行卫生人才开放政策,创造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现代医学科技发展,使卫生事业的社会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在一个国家范围,而且在国与国之间形成国际合作与人才交流。“七五”期间,我国向5l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留学进修人员7 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参加专业会议,进行学术访问和科技交流人员达11802人次,同时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来华办班、讲学、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现在已同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进行广泛的医药卫生技术交流与合作。90年代,世界各国人力资源开发的趋势将是,人才交流国际化。依据我国卫生发展的实际,积极扩大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人才交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有利于卫生事业发展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和现代化经营管理经验,对于培养卫生专业技术骨干,建立新兴学科、填补空白专业,开展新技术研究,提高卫生服务总体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要改革卫生人才管理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卫生人才市场,实现人才使用上的双向选择,以调节人才供求关系,促进人才交流;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体医开业或成立联合诊所;发挥离退休人员的“余热”。
5.重视卫生技术劳务价值,提高卫生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知识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卫生服务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劳动,卫生人力和卫生劳动资料两方面的生产要素结合成卫生生产力,也就是防病、治病、增进人民健康的能力。这种卫生生产力无疑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卫生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至今还没有得到社会充分的理解、承认和应有的评价,严重地影响了卫生劳务价值的合理补偿。在当前深化改革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卫生部门应当树立重视卫生劳务价值的观念,进一步放宽劳务政策,开辟卫生技术劳务市场,通过扩大社会服务、有偿服务、挂牌服务、业余服务和兼职服务,把高技术引向基层、农村,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同时,医务人员也可以从增加服务中获得合理收入,体现技术知识的社会价值。这对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技术和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卫生保健服务,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然,医疗卫生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窗,则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要使广大医务人员持久地发挥社会主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当深入研究探索一套物质利益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动力机制。一方面,通过收入分配和奖励制度所产生的利益差别,促使医务人员真正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挖掘其潜在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提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为国家为人民多作奉献。这样,形成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的有机结合,将对卫生事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各级领导应把人力资源开发摆在重要位置上,研究卫生人才的特点,根据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提出其对策措施,使人才开发从理论研究到部门、地区、单位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工程。 相关热词搜索: 对策 人力资源 领域 卫生 开发
当前,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各国无不根据各自国情,制定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战略与规划。在我国,为了科学地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层次结构比较合理、适需而又合格的卫生人才,必须重视下列相关因素及其发展趋势的预测。
一、人口急剧增长
90年代,我国面临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每年将新增加人口1600万,到本世纪末,人口总数可能突破13亿;同时90年代又是人口迅速老龄化的10年,到200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1.3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根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可能以3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到2040年,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将达到1/4左右。在人口持续增长与加速老化的情况下,将对卫生人力有更大的需求。
二、医学模式转变
20世纪以来科技的新发展,开辟了以电脑和核能为主导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时代。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迅速改善和提高了社会劳动、营养、卫生保健的条件和要求,使人类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重大变化。一些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死亡率逐步下降;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心、脑血管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发病致死的主要因素。1989年,恶性肿瘤占疾病死亡人数的21.4%;脑血管疾病占死亡人数的20.94%;心血管疾病占死亡人数的15.7%。因此,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上,医学已经不能停留在生物模式上,而必须把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特性结合起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卫生保健实践,探索健康与疾病关系,提出其防治办法。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医疗服务由临床治疗扩大到预防和康复治疗;从生理治疗扩大到心理治疗;从治疗个体扩大到预防群众;从单纯技术服务扩大到生物、心理综合治疗和社会化服务。为适应卫生服务模式变革的需要,应依据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方针,制定卫生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三、卫生保健消费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卫生保健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主要是;从单一的医疗消费结构向预防、医疗、保健复合型消费结构转变,消费系列由医疗、预防、保健变成预防、医疗、保健;由限制性消费结构向疏导型消费结构转变。现阶段,我国人民卫生保健消费总的趋势大致是:消费总量日趋增多,消费范围逐渐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趋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这些势必对卫生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卫生科技进步
7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的迅速发展,产生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酶工程,推动了医学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期望值标准和健康意识,并诱发某些高技术医疗消费需求。必须遵循医学科技发展规律,建设卫生专业技术队伍,促进卫生事业更大发展。
基于上述情况,今后10年,卫生部对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要求是:到2000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8人,每千人口医师数达到l.2~1.3人,其中城市为2.6人,农村为0.8人,为本世纪末以至下一世纪初准备卫生人才。
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应以解决农村卫生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卫生人员素质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卫生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在这方面,卫生部规划设想提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的任务和卫生人力开发目标是:县级卫生机构应能解决本县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成为全县医疗、预防、保健技术指导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中心卫生院应能解决一般疑难病症,成为本地区医疗卫生工作的技术指导中心;乡镇卫生院应能解决一般疾病的防治和计划生育手术,担负本乡镇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任务;村卫生所主要负担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相应地,在卫生人员素质方面要求:县级卫生机构师级卫生技术人员应以本科、专科毕业生为主,业务科室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具有与本机构的功能相适应的工作水平和科研能力;中心卫生院师级卫生技术人员应以专科为主,并有少量本科生,能胜任本地区卫生保健工作;乡镇卫生院医生类卫生技术人员中应以中专为主,并有少量专科生,具备能防能治的通科技术知识;村级卫生所要求有1~2各具有中专水平的乡村医生。
由上可见,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既要看到人才的数量,更要看到人才的质量;既要重视人才个体的质量,更应讲求人才结构的合理与优化。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加强规划,调整结构,提高素质,开发潜力,创造条件,改善环境上,培养适需与合格的卫生人才。
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涉及所有与之有关的部门,要求计划、经济、教育、人事、财政、科技各部门,协调一致,并创造一定的条件。
五、增加智力投资,发展医学教育
振兴我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卫生队伍的素质,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开发卫生人力资源,必须把发展医学教育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全面规划医学院校的专业结构,以及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在职教育的比例关系,逐步形成既符合我国卫生事业实际需要,又适应世界医学科学发展趋势,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医学教育体系。为此,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统一规划高等医学教育。“八五”期间,要贯彻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强化管理、改善条件和提高质量的方针,力争教育结构有明显的改善,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九五”期间,培养能力适度增长,预计10年内可培养高等卫生技术人才约47万人。同时要有计划地扩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比例,使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
2.中等医学教育应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办学方针。创造条件,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中等卫生学校和中等中医药学校为骨干的教育体系,并进一步提高培养能力。预计10年内可培养中级卫生技术人员近百万人。总之,到2000年,全国高、中等医学教育,预计可为卫生部门输送各类卫生人才140多万人,其中为农村输送80万人,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3.发展在职教育。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各门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发展,促使医学科学技术的巨大飞跃,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贻误了老、中、青几代人的学习与提高,间断了对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吸收。办好在职教育,是更新知识,开发智力,造就人才,提高素质的根本措施。在今后10年中,应侧重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系统化、正规化教育,力争使80%以上乡村医生接受相当于中等卫生专业的教育,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这样,我国卫生人力结构、布局及其供需状况,将得到较大改善。
4.实行卫生人才开放政策,创造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现代医学科技发展,使卫生事业的社会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在一个国家范围,而且在国与国之间形成国际合作与人才交流。“七五”期间,我国向5l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留学进修人员7 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参加专业会议,进行学术访问和科技交流人员达11802人次,同时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来华办班、讲学、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现在已同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进行广泛的医药卫生技术交流与合作。90年代,世界各国人力资源开发的趋势将是,人才交流国际化。依据我国卫生发展的实际,积极扩大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人才交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有利于卫生事业发展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和现代化经营管理经验,对于培养卫生专业技术骨干,建立新兴学科、填补空白专业,开展新技术研究,提高卫生服务总体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要改革卫生人才管理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卫生人才市场,实现人才使用上的双向选择,以调节人才供求关系,促进人才交流;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体医开业或成立联合诊所;发挥离退休人员的“余热”。
5.重视卫生技术劳务价值,提高卫生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知识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卫生服务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劳动,卫生人力和卫生劳动资料两方面的生产要素结合成卫生生产力,也就是防病、治病、增进人民健康的能力。这种卫生生产力无疑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卫生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至今还没有得到社会充分的理解、承认和应有的评价,严重地影响了卫生劳务价值的合理补偿。在当前深化改革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卫生部门应当树立重视卫生劳务价值的观念,进一步放宽劳务政策,开辟卫生技术劳务市场,通过扩大社会服务、有偿服务、挂牌服务、业余服务和兼职服务,把高技术引向基层、农村,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同时,医务人员也可以从增加服务中获得合理收入,体现技术知识的社会价值。这对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技术和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卫生保健服务,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然,医疗卫生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窗,则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要使广大医务人员持久地发挥社会主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当深入研究探索一套物质利益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动力机制。一方面,通过收入分配和奖励制度所产生的利益差别,促使医务人员真正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挖掘其潜在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提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为国家为人民多作奉献。这样,形成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的有机结合,将对卫生事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各级领导应把人力资源开发摆在重要位置上,研究卫生人才的特点,根据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提出其对策措施,使人才开发从理论研究到部门、地区、单位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工程。 相关热词搜索: 对策 人力资源 领域 卫生 开发
热门文章:
- 2024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34)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0)(全...2025-01-12
- 2024年度主题教育心得体会(3...2025-01-12
- 2024年主题教育心得体会(4)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4)【优...2025-01-12
- (16篇)“半条被子”精神学...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2)(2024年)2025-01-12
- 2024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1)...2025-01-12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1)(完整)2025-01-12
- 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心得...2025-01-12
相关文章:
- 谈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2021-08-27
- 广播电视台站会计信息真实性...2021-08-27
- 自媒体下旅游企业营销对策2021-08-27
- 农业科技期刊办刊水平提升对...2021-08-27
- 当前“微腐败”主要表现及治...2021-09-06
- 公路收费处目前征费工作中存...2021-09-13
- 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2021-09-13
- 经营城市理论思考及对策2021-09-13
- ×公路收费处目前征费工作中...2021-09-15
- XX县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2021-09-16
- 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述职报告2021-09-12
- 人力资源部2004年度述职报告2021-09-12
- ()人力资源管理存问题及改...2021-09-14
- 2005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设想2021-09-15
- 公司人力资源部职责2021-09-23
-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2021-09-29
- 电信人力资源管理年度工作总结2021-10-02
- 人力资源部主管关于人才的思考2021-10-02
- 水电建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2021-10-06
- 通信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的述...2021-10-08
- 2020年上学期校园卫生保健工...2021-08-27
- 卫生院绩效工资考核实施方案(...2021-08-27
- 卫生院年终总结2021-08-27
- 秋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计划...2021-08-27
- 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总结2篇2021-08-27
- 卫生部部长演讲稿2021-08-27
- 卫生院人才工作计划word版2021-08-27
- 卫生院新冠肺炎个人工作总结w...2021-08-27
- 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工作总结2021-08-27
- 卫生院承包合同2021-08-27
- X县2005年项目开发建设及对上...2021-09-14
- 物业公司项目开发部工作任务2021-09-14
- 县社保局新产品开发项目评估报告2021-09-15
- 开发区上半年度工作总结2021-09-22
- 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开发区建设2021-09-26
-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工作汇报2021-09-28
- 软件开发项目失败3个原因2021-09-28
- 建设绿色开发区的思考2021-10-02
- 商品住宅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1-10-08
- 教学档案开发利用的探索与与实践2021-10-1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