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论人本理念在高校图书馆事业创新与发展中的落实

发布时间:2022-03-09 15:09:33 浏览数:

(淮海工学院 图书馆,江苏 连云港 222005)
摘 要:文章从创新以人才为本、发展以团队为本两个方 面阐述了人本理念在高校图书馆事业中的落实。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发展;创新;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9)22—0119—02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图书馆的落实,不应成为一句套话,更不能成为一句空话。唯有 在图书馆事业的方方面面,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人,一切依靠人,处处考虑到人的积极因 素和作用。具体从工作内容看,就是要真正做到服务以读者为本,管理以职工为本。从办馆 要求看,就是要切实做到改革以班子为本,建设以骨干为本。从事业长远考虑,就是要努力 做到创新以人才为本,发展以团队为本。本文重点论述人本理念在高校图书馆事业创新与 发展中的落实。
1 创新以人才为本
1.1 图书馆事业创新任重道远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子文献的强势发展,网络信息的无 缝链接,人类阅读方式的又一次重大转型,都给当代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根本冲击,尤其一直 被称为高等学校三大重要支柱的图书馆,不但在体制、管理、服务上需要改革,更需要 在办馆理念、基本服务、管理原理、管理方法上大胆创新。否则,大学图书馆的存在与发展 就要在挑战中失利,大学图书馆的服务阵营,学术战线将被摧垮,图书馆消亡论也绝不是危 言耸听。因此图书馆必须全面创新,要创新阅读方法,在“阅读竞争”中找到图书馆文献在 大众阅读中的地位,要创新网络文献管理、应用技术,跳出“纸本参考咨询”的框框,借鉴 网 络导航和知识单元智能揭示原理,开创图书馆“深度文献服务”新局面,要创造性地开拓图 书馆业务范围,从广义文献集群角度,不但开展纸质文献、电子文献服务,还要拓展音像、 多媒体资料课件服务管理新领域,有条件的,可以把眼光放到包括博物、实物等实体文献的 开发利用上,如台湾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参与台湾大学的10所博物馆的管理。
1.2 依靠人才实现图书馆创新跨越

现代管理学家认为,管理的核心和动力都取决于人。而 图书馆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创新,就是开拓,就是敢为天下先,没有对高校图书馆历史的深 刻了解和对事业发展趋势的宏观把握,没有敏锐地思维和谋略,就谈不上创新跨越。如上文 提到的“阅读竞争”需要图书馆具有传媒和公关人才;“深度文献服务” 需要信息挖掘, 网络技术、软件工程人才,广义文献集群服务,更需要知识广博、具有较高统领能力的管理 人才。
1.3 高校图书馆人才建设策略
1.3.1 创新人才管理模式。经过近几年人事制度的改革,人事管理模式正在由身份管理 向岗位 管理模式演变,这是一条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的人才管理的有效途径。然而发达国家已经由 岗位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和重才管理并举的人力资源管理。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有超前 意识和超常规模式,以“先”和“奇”的人才优势占领图书馆高地。所以建立一个与“二八 ”定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更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这一模式即20%的优秀人才实施“人岗 匹配才为先”的管理,80%的一般人才实施“人岗匹配岗为先”的管理。所谓才为先,就是 因人设岗;所谓岗为先就是因事设岗。
1.3.2 转变观念,建立“适才”平台,图书馆人力资 源一方面面临严重的人才危机,另一方面人才的高消费及高浪费也日益突出。长期以来, 用人的岗位匹配走着理论大于实践的路,“见物不见人,重物不重人”的旧观念,“论资排 辈,重学历资历,不重能力业绩”的旧传统,“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旧 习惯,“干部终身制”等,严重阻碍了人才的成长,困扰了事业的发展。人力是资源,不是 工具。人才是可再生资源,就有潜能开发和合理使用的运营资本——人力资本。因此,图 书馆人事管理需快速转向人力资源的管理,以人为本,让人才与事业共命运。
1.3.3 建立“适 才”机制,实现人岗最佳匹配。“让最合适的员工在最合适的时间担任最合适的工作”应该 成为人才流动和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理念。而人才是动态的,今天是低层次,明天就可能成 为高层次人才。今天的高层次,也可能成为明天的低层次人才。因此,人岗匹配是相对的, “适才”才是绝对的。应通过建立招聘制度,依“法”科学编制岗位结构及岗位职责书以及 审查监督制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机制。
1.3.4 选择“适才”,实现最佳组合。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使人才的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 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逐步形成一致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 制。大家感情融洽、互相协作、结构合理,使大家真正从心里感受到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幸福 ,从而萌发更多的创造愿望,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这就是和谐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 
2 发展以团队为本
2.1 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内涵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高速发展的10年,伴随着大规模的学 校扩招、升格和新校区建设,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经过了一轮以上新馆建设和文 献资源建设高峰,电子文献资源建设更是以难以估量的高速增长动摇着传统业态,使图书馆 跃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回顾这一个发展阶段,外 力是动因,表现为形和量的扩张,根本上是图书馆理论和方法,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受到强烈 冲击。传统图书馆的内核,图书馆学,图书馆精神,图书馆人所追求的学术、学科、社会地 位和作用在风雨飘摇中。在这个意义上,图书馆的发展落后了,趋职业化了,所以说,图书 馆的真正发展,在于内涵发展,在于图书馆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自己行业的精 髓,自己引导本学科走出误区,自己建立起一整套适合新媒体时代文献传播特点的知识管理 理论体系和符合大众阅读习惯趋势的文献情报工作体系。这一切,都不是靠一两个专家教授 ,少数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仁人志士实现的,必须要有若干强有力的学术团队,服务团队,共 同努力,不断探索,合力攻关,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2.2 优质团队建设是发展的保证

组建学科团队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和致力于图书馆 的发展,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发展重任。解决当代图书馆遇到的许多新问题。管理 学中有一种说法:如果某种工作的完成需要多种技能和经验,那么由团队来做通常效果比个 人好。而且好的团队往往可以达到1+1>2的效果。学科团队的优势就在于人多力量大,解决 问题更快。比如,在高等学校,院系下面分有学科,学科下面设有专业,专业下面还有研究 方向。因此,用户咨询的问题相当广泛,层次也是参差不齐的,图书馆就面临着参考咨询专 业化难题。组建学科团队,在学科团队中有多名层次不同的成员,他们可以分别熟悉相关专 业和方向,解决相应的问题。这样就使咨询工作的分工进一步细化,覆盖的读者范围更加广 泛。中国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科团队成员有着不同的特长,关注着 不 同的专业,众人智慧胜一人,专业参考咨询质量必定有所提高。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发 展机会更多,平台更广。
2.3 高校图书馆优质团队建设的落实
2.3.1 通过组建团队完善人才储备、竞争和选拔机制。人 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人们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保证后 ,就会向更高层次的受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发展。图书馆的发展空间本来就相对较小, 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和锻炼的平台。学科团队恰恰满足了人才的这种 需求。学科团队首先给了个人学习的机会,当其知识和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参加高级 职位的竞争,到达另外一个锻炼平台。图书馆在使用这些人才时,满足了他们自我实现的需 求,同时也给了他们晋升的机会。从这种意义上说,学科团队践行了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理 念,实现了图书馆领导对人才的关心和重视。人才的培养靠的是体制和制度,急功近利的短 期培训是造就不了人才的。学科团队的目的就是建造一个人才培养和储备的平台,通过大家 才华的充分表现,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人才的竞争和选拔机制,造就一支高质量、多 层次的人才梯队。
2.3.2 通过组建团队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管理学认为,当工作以个体为基础 设计时,管理者要花大量的时间监督、评估和指导他们的工作,并解决下属出现的问题。学 科团队是一种团队管理模式,由其责任人全面负责,而馆领导 要做的就是听取各团队责任人的工作汇报。这样做,一来简化了管理,节约了领导的时间和 精力,使他们有精力来考虑关于图书馆发展的大的问题,二来给了各学科团队一定的自主空 间,使工作开展更加灵活,同时提高了员工积极性。
2.3.3 科学管理团队。对于团队的管理, 图书馆高层管理人员要给团队管理的自主权。①保证团队工作少受干扰,团队抽调人 员暂时脱离原属部门的管制,工作考勤与任务均由团队安排,同时不再参与原部门工作。 ②对团队活动管理层只过问结果,不提强制性计划,也不宜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对团队工作监 督。③要提供充足资金支持,使团队专注发展,无所顾虑。④要尊重创造性的异议 ,鼓励其去创新与实践。同时别忘记保持对团队创新、建设和发展活动的监控,保证团队目 标不偏离方向。另外,发展中的每一步并不能保证都是成功的,要允许失败,总结经验继 续发展,失败得到的知识积累也是图书馆的财富。
3 结束语

以人为本在图书馆人才建设和团队建设中的落实,是基于当代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 的瓶颈在于图书馆人才的缺乏和传统用人理念的落后,基于传统图书馆管理思潮的平庸。 因此,只要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在人才任用和团队建设上有所创新,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的 发展必然为图书馆学界和图书馆工作者自己主宰。
[参考文献]
[1] 贾亚平.构筑和谐的图书馆人才高地[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2):27 ~29.
[2] 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53.[ ZK)]
[3] 应惠芳,等.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冷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6,(1):85~8 7.
[4] 杜也力.谈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4 9~51.
[5] 刘琼.中美大学学科馆员的初步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1 3~16.

相关热词搜索: 人本 落实 理念 图书馆 事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