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生态图书馆建设刍议

发布时间:2022-03-12 15:12:01 浏览数:

(浙江林学院 图书馆,浙江 临安 311300)
摘 要:生态图书馆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图书馆的建筑环境、管理制度、读者服务和馆员素质要求四方面提出在生态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生态图书馆;生态文明;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8)12—0141—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日益突出。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对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规律的历史性把握,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搞好图书馆事业,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宝库作用,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着实际的推动
作用。创建生态图书馆应是图书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发展目标。生态图书馆将注重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通过保存文化、借阅服务、提供咨询、教育大众等功能实现与读者和谐相处。
1 生态图书馆的概念

对生态图书馆的研究已经经历相当常的时期,也有不少学者对生态图书馆作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天津商学院的石同生老师认为“生态图书馆是生态建筑中一个组成部分”,即生态图书馆是作为一种生态型建筑而存在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吴小英女士同样从建筑设计角度提出“绿色图书馆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追求自然、健康、和谐的低耗能、无污染图书馆。而南京财经大学的黄建年老师在此基础提出了生态图书馆是与传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相并列的一种形态,是电子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具有传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所不具备的一系列特征。并在其论文中对生态图书馆的图书馆功能、馆读关系、资源、馆藏、技
术等多个方面与传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逐一进行了比较。

笔者认为生态图书馆应该具有良好的内外生态环境,能够生动地体现出图书馆的文化个性特征,并把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方法、技术渗透到图书馆的各个领域,使图书馆事业向安全、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完美生态境界。下面就图书馆的建筑环境、管理制度、读者服务和馆员素质要求四方面谈谈在生态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些看法。
2 图书馆生态建筑环境的建设

生态化图书馆建筑的设计理念是指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建造、使用及回收等环节建筑物对自然环境及人类自身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区域经济、资源、气候等实际情况,力图将这种影响降至最低水平,是人类有意识地规避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其主要特征是节能、环保、健康、实用。图书馆是一个为读者提供图书借阅、信息检索的场所,同时也是读者学习的场所,是读者获取知识的第二课堂。因此图书馆内应该营造一个幽雅、宁静的学习环境。图书馆可以在墙上、过道上设计一些温馨提示、名人名言、艺术画等来充分体现图书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另外生态化图书馆还应该具备休闲娱乐
场所。满足了读者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丰富和活跃读者的文化生活,图书馆文化娱乐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创建一个健康、有序、繁荣、活跃的文化娱乐场所是广大读者的需要,也是代表先进文化思想的需要。
3 和谐的图书馆管理制度

制定和谐的图书馆管理制度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生态图书馆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图书馆馆员队伍规范化建设的新方向、新趋势。和谐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的人本管理,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氛围,在和谐中推动馆员稳定发展,更好地促进图书馆业务工作开展。理念核心是“以人为本”,理解人、尊重人、激励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法措施是以科学管理促进和谐,以文明进步引领和谐,实现馆员、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和谐融会。
3.1 依靠科学民主的管理方法,实现人与集体关系的和谐共惠

一方面在管理上要充分尊重馆员、读者的民主权利,畅通民主渠道,创造民主和谐的管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强化馆员的教育培训,学习政治思想理论、工作业务技能,提升理论深度,丰富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要始终坚持服务育人,创新强馆的思想理念。
3.2 加强馆员管理的制度建设,实现馆员与制度关系的和谐共倚

制度,不仅是要管住人、规范人,同时也应能鼓励人、激励人。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使图书馆工作有序开展、馆员遵守规章制度,实现馆员与制度的和谐共倚。
3.3 制定和谐的读者管理制度,实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馆读关系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管理育人的服务部门也要对过去的管理进行思考。在过去的图书馆规章制度中,“刚性”较突出,常见的词有“禁止”“不许”“罚款”等问题,种种限制及冷漠让读者生畏。这显然违背了生态图书馆建设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生态理念。“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服务机构,应“以读者为本”,首先要重视的是读者的需要,而不是以身份定需求,应追求信息公平原则。
4 更深层次、更多样化的读者服务

生态图书馆的建设要在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上提供更深层次、更多样化的读者服务。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文献借阅服务、数字化信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等,服务模式的特点是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识开方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还是限制在到馆的读者,读者也习惯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式放在相对固定的图书馆,导致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因此在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上,建立馆读交互功能、定制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深化、细化服务,建立人格化服务模式,创造富有亲和力、体现人文关怀的氛围,真正落实“读者第一”的服务思想,把“以人为本、读者至上” 作为
图书馆一切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多样化的读者服务可采取开展读者座谈和读者论坛、开展数字图书馆利用教育、开展“图书漂流”等形式。通过多样化的读者服务,能够使读者参与图书馆的服务建设,使图书馆的服务具有开放性、主动性、针对性。开展读者座谈和读者论坛可以更全面的了解读者需求,及时了解读者的服务要求,从而更好的搞好图书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图书馆的诞生使读者可以不到图书馆现场,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信息的途径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但一些读者常常因网络信息技术和检索技能的缺乏,制约了信息服务工作向深层次发展的步伐。因而需要开展数字图书馆的利用教育。数字图书馆利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的培养;利用网
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数字图书馆各种资源和服务的内容、原理、使用方法培训;检索方法培训。包括数据库的选择、检索策略的制定以及检索结果的评价方法等。“图书漂流”是一种没有借书证,完全依赖人的诚信而发展的图书传递活动,最终达到诚信交流、 知识共享的目的。
5 馆员的素质要求

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也是生态图书馆建设的主力军。图书馆员要成为生态人,具备生态意识,每个投身于图书馆生态文化建设的图书馆馆员都要树立较强的责任感,在投入生态文化信息服务的工作人员尽全力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图书馆生态信息服务,因此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要求。
5.1 加强有关图书馆和生态文化学等系列知识的学习

由于图书馆生态文化学具有既综合又分化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的多元化聚集,这就决定了从事图书馆生态文化建设的图书馆馆员除了具备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有广博的科技文化(包括生态学、文化学、生态文化学)知识,而用这些知识做好各种辅助性的工作。
5.2 增强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为广大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特别是图书馆的一线服务工作是图书馆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全体馆员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在各自的岗位上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观念,做好规范化的优质文明服务,“一心一意为读者服务,一言一行树图书馆形象”,就能够逐步构建起积极向上的服务文化,把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就能够促进图书馆生态文化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5.3 图书馆员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生态图书馆建设的精神内核,对于促进生态图书馆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精神的层面看,生态图书馆建设的关键在于构建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精神能够体现馆员自身的素质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图书馆可以通过举办高品位人文讲座、开展高情趣文化活动,大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使图书馆馆员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生态的人。

生态图书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而诞生的,生态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发展需要全体馆员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延春.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2004-04-22http://www.forestry.gov.c
n/sub/FstArticle.aspx?id=stxc.120.
[2] 王淑敏.图书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浅析[J].中国市场,2008(1):145~146.
[3] 黄建年.关于生态图书馆的几点思考——兼与传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比较[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63~65.
[4] 张梦桃.论生态图书馆建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6):47~48.
[ZK)]
[5] [ZK(]郭绍全.图书馆读者工作的传统与现代比较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8(1
):51~53.[ZK)]
[6] 袁闯.图书馆生态文化建设中馆员的角色定位与作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7(5):122~123.

相关热词搜索: 刍议 图书馆 生态 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