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新品种柴青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曹永久1,刘延安2* (1.青海省海西州农科所,青海 德令哈 817000;2.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种子站,青海 乌兰 817100) 摘要:文章介绍了青稞新品种柴青1号特征特性,并总结提出高产栽培技术。如科学选地、精细整地、施足基肥、适时播种和加强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旨在为我州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依据。 关键词:青稞;柴青1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02-1 1 品种来源 柴青1号品种(曾用名系选肚里黄)是青海省利农种业有限公司、海西州种子管理站和青海省种子管理站于1995年从“肚里黄”品种中经系统选育而成。2007年经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青申麦2007004)。 2 品种特征特性 株高80.5cm,株型紧凑,幼苗直立,叶色绿,叶耳白色。叶姿下垂,旗叶下第1片叶长17.5cm,叶宽2.3cm。茎5节,弹性中等,蜡粉无。穗下节长18.7cm,单株分蘖2.3个,分蘖成穗率37.01%。茎秆粗0.5cm,穗全抽出,闭颖授粉,穗脖半弯,穗长方形,穗部半弯,穗长6.7cm,棱形六棱,小穗着生密度疏。每穗粒数45.1粒,穗粒重2.2g,单株粒重5.0g。千粒重49.3g,容重810.5g/L,经济系数0.5。籽粒粗蛋白含量10.58%,粗淀粉65.13%。颖壳黄色,护颖宽。长芒、黄色、有齿。裸粒、黄色、籽粒长圆形、饱满。春性,中熟,生育期113d,全生育期133d。耐旱、耐寒、耐湿、耐盐碱性中,抗倒伏性中等,不易落粒。中抗条纹病。 3 产量表现 2005年海西州农科所试验田种植60hm2,平均产量达到7500kg/hm2;2006年在全州多点示范试验,平均产量达到6750kg/hm2,比对照增产18.5%;2007年开始青海省大面积推广,种植面积1.5万多hm2,平均产量达到6000kg/hm2,比对照增产17.8%。已成为我省青稞主栽品种。 4 高产栽培技术 4.1 科学选地 一般选择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土质疏松,排灌方便,有机质含量高,不易发生病虫害且土地集中连片的地块,忌重茬,前作以豆类、马铃薯和油菜茬为宜。 4.2 精细整地 土地选好后精细整地。整地分秋季整地和春季整地两步进行。秋季整地要求深翻土地20-25cm,并组织劳力整修重耕、漏耕和边角地段,打梗做畦,畦面积不小于300-350m2,11月中旬灌足冬水。翌年春镇压保墒,播种前机耙2-3遍,要求达到上松下实,底平面平,利于浇水均匀防倒伏。 4.3 施足基肥 基肥施用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肥施用量为60m3/hm2,多为人粪尿和猪牛羊等牲畜粪尿,腐熟后秋翻时施入效果最佳。化肥作基肥宜在春耙时施入,一般施磷酸二铵375kg/hm2或过磷酸钙750kg/hm2。 4.4 早施追肥 追肥施用以速效氮肥尿素为主。施用量300kg/hm2。于青稞二叶一心期结合浇头水一次性追施。抽穗以后如果叶片出现脱肥或早衰现象,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及微肥。 4.5 种子播前处理 4.6 播种 4.7 加强田间管理 青稞虫害主要是蚜虫和麦秆蝇两种。发病初期用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或5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稀释喷雾。 4.8 适时收获 青稞穗轴很脆,易掉穗落粒,收获过晚,损失增大;过早收获,影响籽实的品质和产量。一般人工收获在蜡熟期较为适宜;机械收获宜在完熟期进行。 作者简介:曹永久(1963-),男,青海湟中人,青海省海西州农科所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 通讯作者:刘延安。 相关热词搜索: 青稞 栽培技术 新品种 高产 性及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