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鉴定 >

产品风格创新设计论文&产品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协同创新

发布时间:2021-08-27 18:45:18 浏览数:

 产品风格创新设计论文

 1 类型学与产品风格 1.1 类型学设计方法 类型是具有某一特征或属性(类特征)的事物形成的集合,类型学则是以类特征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类型学适用于解决变量与过渡性问题。采用原型类型学方法的思路为:类型收集(具象)—原型提取(抽象)—形式创新(具象)。

 1.2 类型学与产品风格设计 产品风格可理解为:针对产品的计划、规划和设想在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活动特征,或最终由产品表现出的形式特征。产品风格是人们造物经验不断累积而形成的固定表现模式,体现出文化、经济、生产工艺和科学技术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并转化为产品造型。结合类型学方法,产品风格设计也将遵循造型—风格原型—新造型的路线。

 1.3 产品风格原型 原型的概念源自生物进化论,是指能代表类特征的最本质形式。瑞士心理学家 CarlG.Jung 认为,原型是由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本能产生的意象,具有世代积累的活动方式和经验的遗传痕迹。AldoRossi 将 CarlG.Jung 的原型说引入建筑类型学,提出原型是人类心理经验的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产品

 风格原型是代表类风格特征的原始形式,承载着类风格特征的形成规律和法则。对其提取和转换应注意以下几点:

 (1)风格的分类及类风格特征的明确能促使原型的提取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 (2)CarlG.Jung 认为原型转化为有规律的造型,AldoRossi 和 O.M.Ungers 都偏向从形态学角度提取原型(例如几何要素间的关系),因此,对产品风格原型的提取主要以产品造型的研究为基础,将后者还原为基本几何形的构成法则,包括形状、比例、组合规律等; (3)对风格原型的转换要以遵守原型内在法则为前提。

 2 产品风格创新设计 2.1 产品风格的分类 AldoRossi 认为,事物因各自的特征被划分为多种类型,从类型中寻找原型的做法更具针对性。因此,产品风格的类型学设计方法首先要解决分类问题。结合认知类型和文化类型对产品风格进行分类。而产品样本的选择要与表 1 中相应风格的认知类型、文化类型和类特征相符。

 2.2 产品风格原型的提取与转换 2.2.1 原型及可能形态的提取 结合设计形态分析法提取产品风格特征。设计形态分析法由荷兰学者 Warell 提出,常被用于提取产品风格的显性特征,其应用如下:分解产品造型的设计元素并逐一列举造型特

 征;制作产品造型特征评价的调查问卷并打分;依据实验结果确定产品风格中表现力较强的造型特征,通常某项产品造型特征的最终评价值为该项所有调查结果的平均值。

 2.2.2 原型转换 采用形态分析法实现原型转换。形态分析法最早由弗里茨•扎维奇(FritzZwicky)提出,是对某一问题中各因素的可能组成方案进行分析,并从中评估最佳方案的方法。形态分析法的优势在于能生成原型可能形态的所有组合,突出原型的可变性和过渡性特点,促进原型的深度转换。

 3 实例 3.1 风格类型选择 以阿尔瓦•阿尔托为代表的北欧设计师擅长将温和的民族情感和传统的实用功能融入现代设计,设计了大量既能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也能体现鲜明北欧风格的产品,为相关设计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3.2 产品样本选择 以北欧风格的电水壶为例。从网站、书籍和期刊上搜集了64 个北欧设计师的作品样本,经专家筛选后剩余 30 个样本。

 3.3 风格原型的提取 结合北欧风格的类特征和专家对电水壶样本的造型分析,可将电水壶的造型设计元素分为壶身、壶嘴、壶盖、把手及其位置 5 部分,各自对应的显性特征共 21 种。制作电水壶设计

 形态分析问卷,让 25 位试验人员(男 11 位,女 14 位,其中18 位具有设计专业背景)根据 5 点法进行打分,若某一样本的该项特征表现为很强,则打 5 分,很弱则打 1 分,无该项特征则打 0 分。

 (1)造型特征。造型特征中有 10 项的评价值总分超过平均值,表明这些特征具有较好的普遍性。为便于研究和进一步突出造型特征的代表性,取总分超过均值 20%的特征作为试验对象,共 7 项:壶身直筒型(78.6);壶嘴三角型(88.4);壶盖与壶顶平齐(71.4);凸出壶顶(70.4);壶盖抓手独立(76.6);把手为 C 型弧线(72.2);把手在壶身一侧(130.6)。

 (2)产品样本。产品中有 14 个样本的造型特征评价值总分超过均值,表明这些产品样本基本体现了较一致的风格特征,而样本 27 是特征表现最强的产品。对以上 7 项代表性特征进行离散度分析,用来比较特征在样本间的分布状况,分布和性状偏向稳定的特征即为原。“把手在壶身一侧”的标准系数最小(32.8%),表明其在样本中的分布和性状最为稳定,壶嘴三角型次之(48.0%),壶盖与壶顶平齐和壶盖凸出壶顶的两种特征的分布较为平均也较不稳定(62.2%),把手为 C 型全弧线的标准系数最高(70.6%),表明其分布和性状最不稳定。

 4 结论 类型学中的原型具有遗传性、可变性和过渡性特点,为产

 品在风格继承的基础上实现意象造型的多样化提供了有效的设计方法。主要结论如下:

 (1)类型学方法对产品风格的分类加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2)类型学方法中的原型提取和转换对产品风格的继承与创新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作用; (3)研究中原型可能形态的提取是以产品的目标意象为依据的,后续研究可结合其他影响因素从多方面展开。

 产品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协同创新

 一、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 当前,在产品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任务关键在于,搭建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的创新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随着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开展并实践了以“项目教学”、“校企合作”等为代表的多种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模式。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在设计类课程中实施的项目教学方法,由于教师队伍年轻化,多缺乏工程实践背景,因此教学多是围绕教师自拟的虚拟题目开展。题目的设定往往缺乏真实的实践意义,与设计行业的真是需求偏离。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贯通及衔接度低,难以保证项目教学的系统化。其次,“校企合作”作为增加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教学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参与到企业实习实践中。但是,单一的项目教学模式虽然可以配合产品设计学科课程建设,但是缺乏真实企业设计生产情境,学生较难全身心投入。并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较难保证设计的任务进度,导致毕业设计(论文)与实习实践分离。

 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的改革 面向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改革方式:(1)面向“设计竞赛”、“以实习就业为导向的自选题目”及“教师科研课题”,综合考量学生兴趣、专业知识储备及个人能力,有的放矢的进行师生双向设计选题确定,保证设计项目的开放性与系统化。将毕业设计(论文)真题实做,以兴趣驱动设计实践,提升学生参与设计积极性。针对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创新模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创新,挖掘潜能,因材施教,激发设计创造力,丰富设计实践经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及能力。(2)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聘请企业高级设计人员担任校外导师,能够协同配合校内导师,以创新的“双导师模式”相互促进,既能够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够以企业专题实践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将学生知识体系贯穿并应用于实践,提升学生设计水平,丰富设计经验,“双导师”协同创新、发挥所长,共同完成毕业设计教学任务。

 三、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的协同创新 毕业设计(论文)是提升学生独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真实高效的执行并完成教学任务,提升设计实践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应实施“协同创新”。首先,课程协同创新。在项目教学中,应将教学内容关联性强、具有教学目标层次递进,且课时安排邻近的课程,优化组合为课程群组。制定系统化的课程群组教学大纲,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阶段,将设计竞赛及课题项目进行有效

 的课程任务匹配,有针对性、阶段性的适时适宜的引导学生对应具体任务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教学,避免课程内容重叠、造成资源浪费。再有,双导师协同创新。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培养中,聘请企业高级设计人员担任校外导师,明确校内校外导师在学生设计实践过程中的权责和职能,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共同拟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评价方式,各司其职。“双导师”的协同合作,能够有效实现学生设计实习环节的过程监控与监督。最后,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以企业设计需求驱动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将企业实际项目贯穿于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实现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融合,学校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企业实训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设计实践中,学校与企业要依据设计实践内容分别给出毕业设计考评成果的设计难度系数和工作量系数。校企协同制定毕业设计(论文)量化标准的创新性举措,满足学生的兴趣驱动,保证了选题适配性,充分激发各主体的能力与优势,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管理、积极参与的协同创新教学模式。

 四、结语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协同创新,能够使毕业设计选题真题实做,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实习实践产品投产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今后,在教学改革中将继续以兴趣驱动设计实践、以竞赛、科研、企业项目教学因材施教,有效提升学生设计的积极

 性;依据设计任务将关联课程协同创新指导设计实践;充分发挥双导师系统创新资源能力,协同把控设计教学过程;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人才;完善新形势下的产品设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加快设计领域实践教学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周艳明,吴坚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4):113-116. [2]王德海,宁碧波.协同式项目教学法的改革与实践——以建筑学专业为例[J].华中建筑,2014,32(04):176-178. [3]李东晖,申聪,戴小鹏.基于双导师制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4):143-144.

相关热词搜索: 创新 产品 教学改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