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鉴定 >

从《走西口》看民初服饰风尚.doc

发布时间:2021-08-28 00:16:37 浏览数:

 从《走西口》看民初服饰风尚

  [摘要]清末民初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代,满汉民族的融合,西方文化的东渐,使中国服饰出现了大跨度的变革,《走西口》服饰方面的多样性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色。

  [关键词]《走西口》服饰 旗袍

 1、引言

 《走西口》以 1895 至 1924 年间清末民初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田家大院的兴衰为大背景,塑造了走口外的男人们的形象,而且描写了众多为男人们看家守院的女人。民国初年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旧的东西死而不僵,新生的方兴未艾《走西口》服饰方面的多样性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色。

 2、男子服饰

 民国流行的男子常服主要为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等,纯中式的大襟袄、中式裤亦存在于广大的农村。

 2.1 西装

 在西风东渐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下,西装早已为国人熟知。最初,西装绝大多数是进口,1904 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西装从开始的星星点点,到与中装平分秋色并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基本上所有的民国军政要人,甚至包括像溥仪、载恬等满清贵族都有西装照留世。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图 2-1 为剧中田青西装造型。

 2.2 中山装

 西装无论从名称上还是样式上都是纯粹洋人的玩意儿,并不完全适应中国人的生活特点,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山装出现了。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导的中山装是在“学生装”和“企领文装”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一种服装。由于敬仰孙中山先生的政治威望,政府官员、文化人士等纷纷效仿,一时成为民国时期的风尚。剧中官僚吴玉坤身穿中山装,如图 2-2。

 2.3 长袍马褂

 虽然经历了以西装为代表的新式服装的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仍占据半壁江山。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礼服,穿时加罩于袍服之外。长衫的形式在民国初年定型后就再无多大的变化。如图 2-3,田青身穿长袍马褂造型。民国仍然将长袍马褂作为国家礼服的一种,但是在穿着上抛弃了等级差别。故而革命者取其义,守旧者取其名。使长袍马褂在近代中国服饰舞台上仍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3、妇女服饰

 民国时期的妇女服饰在西化速度上落后于男性,但就款式以及更新速度而言则比男性服饰丰富。这一时期女子服饰的突出代表就是新式旗袍和时装的出现。

 3.1 传统汉族女装

 传统的汉族女装,即上衣下裙或上衣下裤。衣有大襟、对襟、斜襟的区别,有长短的变化,下摆可以是直角、圆角、弧形,农领和袖管亦或高或矮,或宽或窄。整个民国时期,广大农村妇女最普遍的打扮是身着大襟袄和长裤,头梳圆髻(女孩子为大辩)。剧中田丹丹以及翠翠几乎都是这种装扮。图 3-1 为剧中豆花身着传统上衣下裙造型。

 3.2 旗袍

 20 年代后,由于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衣身缩短,腰身紧收并缀以肩缝,较以前变得妩媚精致,更加舒适合体,衬托出女性美。旗袍衣领紧扣,曲线鲜明,加以斜襟的韵律,突出了东方女性端庄、典雅、沉静、含蓄之美。正是旗袍不断自我更新的特性使其永保魅力,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貌的服装,享有“国服”之誉。如图 3-2,豆花身着旗袍造型。

 3.3 时装

 除旗袍外,女性服饰繁荣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时装的出现。时装中的

 裙装成为都市女性的新宠,样式、颜色时时翻新,举不胜举,或无袖或荷叶袖,或 V 字领或一字领。披风、西式外套、毛线马甲、各式帽子围巾等共同构成时尚女装的一部分。剧中裘巧巧婚前就穿过几套时装,几乎都是A 字形长裙款式。

 4、结语

 综上所述。清末民初在各种因素合力的推动下,服饰变化节奏明显加快,显示出现代化、多元化的趋势。然而。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而且城乡、地域差别大,少数民族还是坚守民族特色,剧中诺言王子一直身着蒙古民族服饰,并没有跟随潮流变化,这点也是值得注意的。

相关热词搜索: 民初 风尚 服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