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鉴定 >

党史学习资料:党史知识每日一问(五)

发布时间:2021-09-06 22:49:33 浏览数:

 党史学习资料:党史知识每日一问( 五 )

 62.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

 )年 2 12 月作出决定,将 5 5 月 月 1 1 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国放假一天。

 A.1949

 B.1951

 C.1952

 答案:A.1949 解析:1920 年 5 月 1 日,李大钊亲自领导“五一”劳动节在北京的纪念活动,在《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劳动节专号)上发表《“五一”运动史》一文,指出“中国人的‘五一’运动,仍然不是劳工阶级的运动,只是三五文人的运动;不是街市上的群众运动,只是纸面上的笔墨运动”,并发出号召:“起!起!!起!!!劬劳辛苦的工人!今天是你们觉醒的日子了!”陈独秀也为庆祝这个节日发表了《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一文,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真相。陈独秀又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作了《劳苦者的觉悟》的演说,阐明了“劳动创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的观点。在北京,一些青年外出宣传,散发《五月一日劳工宣言》,唤起工人为反对剥削、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这是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1948 年 4 月 30 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提出“打到南京去”的号召,并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 月 1 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致电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沈钧儒,提出先行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希望民革、民盟与中共共策进行。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当即得到民革、民盟和其他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从 8 月起,各方面代表陆续到达解放区,与中共代表共同进行新政协的筹备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 年 12 月作出决定,将 5 月 1 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国放假一天。

 63. 毛泽东同志在何时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 答案:1963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同志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词发表后,全国广泛开展了向雷锋学习的群众运动。

 解析:1963 年 3 月 5 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班长,五好战士。1939 年 12 月 30 日出生于湖南望城县安庆乡的一个贫农家庭。7 岁就成了孤儿。在党和人民的培育下,雷锋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一个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1960 年参军,同年 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前,他先后在乡、县当过通讯员,在农场当过拖拉机手,在鞍山钢铁公司当过推土机手,并多次获嘉奖。参军后,雷锋勤学苦练基本功,各项科目成绩都是优良。他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为集体、为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把平时积存的 200 元钱无私奉献给抚顺人民公社建设和辽阳灾区人民,用自己的津贴费给丢了火车票的大嫂补票,主动帮助外出老人,利用闲暇时间担任校外辅导员……雷锋始终“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愉快”。对自己他一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生活上从不乱花一分钱。他认为“每一分钱、每一滴油都是人民的血汗,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1962 年 8 月,雷锋因公殉职,年仅 22 岁。

 1963 年 1 月 7 日,国防部批准授予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雷锋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 月 23 日,共青团中央发布决定,追认雷锋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3 月 5 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又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的题词。刘少奇的题词是:“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周恩来的题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

 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朱德的题词是:“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邓小平的题词是:“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同日,《人民日报》还发表了罗瑞卿写给《中国青年》的文章《学习雷锋》。解放军总政治部、团中央和全国总工会也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从此,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一个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

 雷锋精神开创了一代新风,它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一种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64. 20 世纪 60 年代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是谁? 答案:焦裕禄同志。焦裕禄(1922-1964),山东淄博人。194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人民解放战争,先后担任河南尉氏县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尉氏县委书记等职。1962年 12 月调任中共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不久任县委书记。为了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不顾严重的肝病,实地考察灾情,进行调查研究,以身作则,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向灾害展开了顽强的斗争,被兰考人民誉为“党的好干部”。

 解析:焦裕禄,山东省淄博市北崮山村人,1922 年 8 月 16 日出生于贫农家庭,1946 年 1月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本县区武装部工作。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河南尉氏县工作。1953 年到 1962 年,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担任车间主任、科长。1962 年 12 月,焦裕禄被调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他上任之后带领全县人民进行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踏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全县人民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情。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区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县委强行送进医院。

 1964 年 5 月 14 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 42 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同年 11 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 年 2 月 7 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65. 9 2019 年 年 4 4 月 月 0 30 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0 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在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辉历程中,共青团发扬" "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 " 的优良传统 ,为党争取青年人心、汇聚青年力量,在 (

 )

 各个历史时期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革命、建设、改革 解析: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在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辉历程中,共青团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为党争取青年人心、汇聚青年力量,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

 向。共青团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认真履行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对青年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团结带领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开拓创新、奋发有为。

 66.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什么时候成功爆炸的? 答案:1964 年 10 月 16 日,在中国西部的罗布泊试验基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

 解析:“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 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960 年 11 月 5 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 年 10 月 16 日 15 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 年 6 月 17 日上午 8 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 年 4 月 24 日 21 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的“两弹一星”是 20 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67. 什么是七千人大会? 答案:1962 年 1 月 11 日至 2 月 7 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这次工作会议的有中央和省、地、县委四级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大厂矿和军队的负责人,共 7118人,被称为“七千人大会”。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进一步总结 1958 年“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统一全党认识,增强团结,动员全党更坚决地执行调整方针,为战胜严重困难而奋斗。

 解析:1962 年 1 月 11 日至 2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委以上的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 7000 多人,因此这次大会又称“七千人大会”。毛泽东主持了这次会议。刘少奇代表中央作了书面报告。报告对建国以来 12 年的工作,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会议在进行过程中,不少与会者认为会议对反对官僚主义和发扬党内民主重视不够,要求给他们讲话的机会。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接受了他们的要求。在 1 月 30 日的大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突出强调和系统阐述了实行民主集中制和在党内、党外发扬民主的问题。会议遂开成了民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大会。与会者对各省委、各中央局和中央国家机关提出了批评意见。各地区、各部门的负责人作了自我批评。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发言中对党的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缺点、错误提出了批评,并主动承担了自己应负的责任。

 七千人大会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取得了重要成果。会议发扬党内民主,实质上是党内关系的一次调整。虽然会议仍肯定“三面红旗”,没有能从根本指导思想上清理“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但对待缺点错误的比较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发扬民主和进行自我批评的精神,给全党以鼓舞,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在动员全党团结奋斗战胜困难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68. 中苏论战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答案:苏共二十二大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争论愈演愈烈。苏共领导人、苏联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公开信,攻击中国共产党和其他一些政党,在外交上推行霸权主义。中共中央从 1963 年 9 月至 1964 年 7 月,以《人民日报》编辑部和《红旗》杂志编辑部的名义,相继发表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批判“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并由此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反对大党大国对其他党、其他国家的不平等做法和霸权主义,顶住来自苏联的巨大压力,维护了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党的尊严。

 解析:1950 年 2 月 14 日,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然而,到了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中苏关系却发生了逆转。斯大林、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经常对中国事务采取指手画脚的态度。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斯大林操纵的第三国际曾经多次给中国共产党错误指示,险些让中国共产党毁灭。解放后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多次提出与中国共建一支海军、建立长波电台事情,被毛泽东拒绝,不久苏联同中国在意识形态上就分化了,双方先是论战,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苏联终于下决定撤走了所有苏联驻华专家以及一切援助。

 党际的友好变成了公开的论战、国家关系上的同盟变成了互相拆台和攻讦,贸易急剧下降,军事摩擦不断,1969 年双方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中苏论战,是 60 年代国际共运中的重大事件,对中苏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的发生,是中苏国家关系迅速恶化的产物;是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尖锐化的结果;就中国...

相关热词搜索: 党史 一问 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