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鉴定 >

统编六上小学语文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知识点、重难点梳理

发布时间:2021-09-14 14:11:01 浏览数:

 6 狼牙山五壮士 一、丰富的积累 美词:

 日寇

 晋察冀

 根据地

 奉命

 游击战争

 掩护

 绷紧

 全神贯注

 崎岖横七竖八

 悬崖绝壁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攀登

 居高临下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屹立

 眺望

 昂首

 挺胸

 壮烈豪迈

 坚强不屈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美句:

 1.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2.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3.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表示望的词语积累:

 表示向四周看(环视)(环顾)

 表示向下看(俯视)(鸟瞰)

 表示向远处看(远望)(远眺)

 表示向上看(仰望)

 表示恭敬地看(瞻仰)

 表示注意力集中看(注视)(端详)

 表示粗略的看(浏览)

 表示偷偷地看(窥视)

 表示看不起地看(轻视)(蔑视)

 表示不值得地看(不屑一顾)

 表示照应地看(看护)(照看)

 表示生气地看(怒视)(瞪)

 表示斜眼看(瞥)

 表示拜访地看(探望)

 表示上级查看(视察)

 表示仔细地看(观察)

 表示回过头看(回眸)

 表示注意地看(注视)

 二、背景介绍 背景资料一:

 1941 年 9 月,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了 7 万余人的兵力和飞机、大炮,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秋季大扫荡。其中,3500 余人分多路向河北省易县狼牙山地区扑来。

 9 月 25 日,晋察冀军区第 1 军分区第 1 团第 2 营第 7 连担负了分路掩护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的任务。7 连 6 班的 5 名战士,担负了阻击迟滞其中一路有500 多日军的追击任务。

 富有战斗经验的 6 班,利用山区的有利地形,采取节节阻击的战术,没有损失一人、一枪,就出色地按时、按地点完成了掩护任务。

 背景资料二: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

 抗日战争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当局的不抵抗,致使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1932 年 1 月 28 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中日军队第一次全面对抗和较量。1937 年 7 月 7 日,

 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 月 9 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 年 8 月 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三、文意梳理 1.梳理课文的结构层次 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记叙的。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概括方法:什么人做什么事

 2.用上小标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

 四、语言赏析 1.找出课文中能体现五壮士英雄气概的句子,反复品读,抓住关键词批注。

 例句示范:

 例(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例(2):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赏析思路:

 锁定句子——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谈体会、感受 先总体概括人物特点——再抓住关键词谈感受(总——分)

 例(1)赏析:

 马宝玉在生死抉择面前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总体概括)“斩钉截铁”“走”写出了马宝玉说话时语气和态度的坚决。同志们“热血沸腾”体会出战士们对班长做的决定的认同,以及舍生取义的决心。

 例(2)赏析:

 写出马宝玉当机立断、对敌人的仇恨。“抢前一步”“夺过”体会出班长的当机立断、身手敏捷。“猛地举起”“砸”感受到马宝玉的果敢和对敌人的仇恨。

 2.找出课文中能体现五壮士英雄气概的句子,反复品读、批注感受。

 (1)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

 写出来了马宝玉对敌人的仇恨和誓死杀敌的决心。“用尽全身气力”写出来马宝玉对敌人的憎恨。

 (2)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神态描写,感受到五壮士成功掩护主力部队感到欣慰自豪。“眺望”写出来五壮士内心的欣慰,“回头望望”写出对敌人的蔑视。

 五、写法赏析 品读第 2、6 段点面描写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第二段写法品读示例:

 面的描写: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通过面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五壮士的有勇有谋。

 点的描写是抓住每个战士的特点来写。如马宝玉“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的打”表现出班长的沉着冷静;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表现对敌人的痛恨之情;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拳、胡德林和胡福才把脸绷得紧紧的,每位战士都充满了英雄气概。

 有点有面的描写既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的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与敌人战斗时的勇气和决心。

 2.自主品读第 6 自然

 面的描写: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点面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的壮烈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3.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对五个人的称呼为“战士”,文章的后半部分称他们为“壮士”,体会他们的区别? 文章的前半部分他们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的转移,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称“战士”。完成任务后为了主力部队更好地转移,不惜牺牲生命,举动壮烈,所以称他们为“壮士”。

相关热词搜索: 知识点 梳理 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