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楚:把握农民心理特征稳步推进“三农”工作
发布时间:2021-09-27 14:30:52
浏览数:次
当前农民思想状况调查
当前,广大农民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拥护党在农村的政策法规,尤其是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优农、惠农、扶农政策的贯彻施行,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群众的发展热情,他们勤劳致富,科学发家,积极上进。但由于受几千年来长期小农经济思想的深远影响,加之各种因素纵横交错,诱发了他们心理上的变化,必须正确把握,区别对待。
从积极方面看,有四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市场意识逐渐取代了小农经济思想。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业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市场经济转化,农民群众的思想也逐渐从长期自给自足是封闭的小农经济思想和生产模式中走出来,一大批以市场为需求、以效益为追求的“专业户”、“农民企业家”、“打工族”不断涌现。
二是开放开发的意识逐渐取代了保守思想。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打工经济”和“凤还巢”现象的方兴未艾。从大众传媒中看到外面的世界,从先走出“山门”的民工身上感受到的明显变化,大部分农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农民逐步从过去安于现状的惰性和因循守旧的惯性中醒来,他们不再像过去一样接受农村贫穷落后的现实,外出“淘金”闯天下的意识不断增强。当然,这种闯荡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同时,一些早年出去务工的“打工仔”“打工妹”通过打工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带着资金技术和思想观念投入到新一轮的山区开发中来。
三是渴求平等的观念逐渐取代了服从意识。随着农村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全民普法教育的深入,特别是农民文化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农民群众对某些政策的弊端,对部分基层干部不得体的言行不再一味地忍让、盲从。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稳步推进和政务、村务公开的制度化,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不再像过去那样神秘化,国家干部身份也不再像过去一样耀眼,过去那种等级尊卑意识在农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农民心中日渐淡化,群众上访、民告官时有发生,以致于许多农村干部都头痛,称如今的农民不好管。
四是科技兴农意识逐渐取代了迷信意识。触角延伸的科普网络宣传和无数科技致富的典型引领,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自觉相信科学,抵制迷信,科学技术在农民致富中的贡献率日渐提高。
从消极方面看,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个人利益占了集体主义的上风。在许多农民群众心目中,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天平中,个人意识、个人利益明显重于前二者。这种个人意识、小团体意识膨胀的结果是不接受统一安排指导、乱挖乱种、田地抛荒、乱砍滥伐现象严重;不投工不出钱,村级公益事业难以办理,公共设施多年失修难以恢复;不遵守《治安管理条例》,不遵守村规民约,黄、赌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打架斗殴、民间纠纷时有发生。
二是铺张浪费占了勤俭节约的上风。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以后,不是富而思进,而是热衷于超前消费,高额消费,浪费现象。同时,各种不正之风如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的“攀比风”、向农村的蔓延“赌博风”、高潮迭起“人情风”,“吹”走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现金。
三是面情观念占了道德、法律规范的上风。改革的剧烈撞击,使农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微妙变化,许多农民道德意识、法制观念开始淡化,为了个人利益的纠纷增多,一些有悖于道德伦理的诸如虐待老人、非法姘居、未婚先孕等现象日益增多;同时,受人情世故的影响,农民群众先前的互帮互助、厚道热心的传统美德逐步淡化,尔诈我虞、假冒伪劣现象时有发生,对许多问题的处理不是靠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而是要靠人情关系、看“面子”“对人”来解决。
形成上述心理特征有多种原因:
一是农村商品经济与小农经济相互揉杂的必然。农村地理偏僻,几千年来小农经济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市场经济的涌入,两者相互渗透揉杂,群众心理上自然而然会产生上述心理。
二是乡镇党委政府在基层建设中错位、缺位。近年来乡镇党委、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建设中心,政绩观念错位,忽视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思想政治工作弱化;对农民意识形态缺乏正确的引导,对农民失之以放,致使一些正面的思想意识得不到弘扬,错误观念泛滥。
三是农民自身素质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信息获取渠道 各不相同,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也各不相同,导致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同时,受各个不同地方长期沿习的历史习惯、地方风俗相互融汇,相互交错的影响,也会使广大农民群众产生不同的心理表现。
针对农民群众当前不同的心理牲表现,作为“三农”一线的乡镇党委、政府和村级组织:
一要认真分析,主动介入,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要加以肯定、褒奖。对于那些模糊的认识,则要正确引导,弃其糟粕,存其精华。要注意把握动向,体现前瞻性,特别要注意及时了解并抓住农民群众思想上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教育,及时回答群众在生活、思想和意识形态里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心理、思想问题,扫除认识上的盲区。
二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民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指导,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发挥作用。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发挥主导作用,及时把握群众思想脉搏,正确引导教育。各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唱主角,挑重担,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三要创新方法,齐头并进。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通过典型引导、正面教育、活跃乡村文化、文化科技下乡、发展农村经济等经常性的工作,让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引导农村进步,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民意识形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正确的理论教育人,以先进的文化鼓舞人,以科学的发展感染人。
相关热词搜索: 三农 稳步 把握 推进 农民
当前,广大农民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拥护党在农村的政策法规,尤其是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优农、惠农、扶农政策的贯彻施行,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群众的发展热情,他们勤劳致富,科学发家,积极上进。但由于受几千年来长期小农经济思想的深远影响,加之各种因素纵横交错,诱发了他们心理上的变化,必须正确把握,区别对待。
从积极方面看,有四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市场意识逐渐取代了小农经济思想。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业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市场经济转化,农民群众的思想也逐渐从长期自给自足是封闭的小农经济思想和生产模式中走出来,一大批以市场为需求、以效益为追求的“专业户”、“农民企业家”、“打工族”不断涌现。
二是开放开发的意识逐渐取代了保守思想。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打工经济”和“凤还巢”现象的方兴未艾。从大众传媒中看到外面的世界,从先走出“山门”的民工身上感受到的明显变化,大部分农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农民逐步从过去安于现状的惰性和因循守旧的惯性中醒来,他们不再像过去一样接受农村贫穷落后的现实,外出“淘金”闯天下的意识不断增强。当然,这种闯荡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同时,一些早年出去务工的“打工仔”“打工妹”通过打工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带着资金技术和思想观念投入到新一轮的山区开发中来。
三是渴求平等的观念逐渐取代了服从意识。随着农村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全民普法教育的深入,特别是农民文化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农民群众对某些政策的弊端,对部分基层干部不得体的言行不再一味地忍让、盲从。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稳步推进和政务、村务公开的制度化,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不再像过去那样神秘化,国家干部身份也不再像过去一样耀眼,过去那种等级尊卑意识在农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农民心中日渐淡化,群众上访、民告官时有发生,以致于许多农村干部都头痛,称如今的农民不好管。
四是科技兴农意识逐渐取代了迷信意识。触角延伸的科普网络宣传和无数科技致富的典型引领,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自觉相信科学,抵制迷信,科学技术在农民致富中的贡献率日渐提高。
从消极方面看,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个人利益占了集体主义的上风。在许多农民群众心目中,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天平中,个人意识、个人利益明显重于前二者。这种个人意识、小团体意识膨胀的结果是不接受统一安排指导、乱挖乱种、田地抛荒、乱砍滥伐现象严重;不投工不出钱,村级公益事业难以办理,公共设施多年失修难以恢复;不遵守《治安管理条例》,不遵守村规民约,黄、赌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打架斗殴、民间纠纷时有发生。
二是铺张浪费占了勤俭节约的上风。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以后,不是富而思进,而是热衷于超前消费,高额消费,浪费现象。同时,各种不正之风如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的“攀比风”、向农村的蔓延“赌博风”、高潮迭起“人情风”,“吹”走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现金。
三是面情观念占了道德、法律规范的上风。改革的剧烈撞击,使农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微妙变化,许多农民道德意识、法制观念开始淡化,为了个人利益的纠纷增多,一些有悖于道德伦理的诸如虐待老人、非法姘居、未婚先孕等现象日益增多;同时,受人情世故的影响,农民群众先前的互帮互助、厚道热心的传统美德逐步淡化,尔诈我虞、假冒伪劣现象时有发生,对许多问题的处理不是靠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而是要靠人情关系、看“面子”“对人”来解决。
形成上述心理特征有多种原因:
一是农村商品经济与小农经济相互揉杂的必然。农村地理偏僻,几千年来小农经济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市场经济的涌入,两者相互渗透揉杂,群众心理上自然而然会产生上述心理。
二是乡镇党委政府在基层建设中错位、缺位。近年来乡镇党委、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建设中心,政绩观念错位,忽视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思想政治工作弱化;对农民意识形态缺乏正确的引导,对农民失之以放,致使一些正面的思想意识得不到弘扬,错误观念泛滥。
三是农民自身素质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信息获取渠道 各不相同,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也各不相同,导致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同时,受各个不同地方长期沿习的历史习惯、地方风俗相互融汇,相互交错的影响,也会使广大农民群众产生不同的心理表现。
针对农民群众当前不同的心理牲表现,作为“三农”一线的乡镇党委、政府和村级组织:
一要认真分析,主动介入,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要加以肯定、褒奖。对于那些模糊的认识,则要正确引导,弃其糟粕,存其精华。要注意把握动向,体现前瞻性,特别要注意及时了解并抓住农民群众思想上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教育,及时回答群众在生活、思想和意识形态里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心理、思想问题,扫除认识上的盲区。
二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民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指导,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发挥作用。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发挥主导作用,及时把握群众思想脉搏,正确引导教育。各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唱主角,挑重担,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三要创新方法,齐头并进。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通过典型引导、正面教育、活跃乡村文化、文化科技下乡、发展农村经济等经常性的工作,让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引导农村进步,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民意识形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正确的理论教育人,以先进的文化鼓舞人,以科学的发展感染人。
相关热词搜索: 三农 稳步 把握 推进 农民
热门文章:
- 2024研究思考:探索开展村(...2023-12-26
- 2024年心得感悟:强担当抓落...2023-12-26
- 主题教育心得:新时代思想政...2023-12-26
- 在共青团第x次代表大会开幕式...2023-12-26
- 2024年度常委宣传部长在主题...2023-12-26
- 2024年xx队伍安全管理集中排...2023-12-25
- 2024年党课:习近平大历史观2023-12-25
- 本科毕业自我鉴定范文通用版...2023-12-05
- 党员代表在党支部成立大会上...2023-12-05
- 党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剖析...2023-12-05
相关文章:
-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2021-09-14
- 中国“三农”问题的焦点和出路2021-09-18
- 加快“三化”进程破解“三农...2021-09-19
- “四轮”联动助“三农(工商局)2021-09-21
- 实践“三个代表” 解决“三...2021-09-22
-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2021-09-22
- 三农问题:挑战与应对2021-09-24
-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2021-09-24
- 实习报告(八)有关三农问题2021-09-25
- 实习报告--有关三农问题2021-09-25
- 2020年二季度以来消费稳步回...2021-10-11
- 稳步推进机构改革,重点突出职...2022-10-22
- 准确把握“学史增信”目标要求2021-09-06
- 把握四个关系创新人大工作2021-09-21
- 把握课程特点实现生命发展2021-10-21
- 电力物资工作中把握人生每一步2022-01-02
- 把握好安全是种幸福2022-01-19
- 把握消费趋势,完善预测体系2022-03-03
- 把握体育院校学生读者的心理...2022-03-08
- 把握中间地带2022-10-31
- 推进河长制工作专题会议上讲话稿2021-08-27
- 项目推进工作部署讲话稿 项...2021-08-30
- 推进计划免疫 保障儿童健康2021-09-24
- 学习###与推进机关党的建议2021-09-25
- 龙头企业:农民增收的推进器2021-09-26
- 深入推进依法治税服务地方经...2021-09-29
- 关于推进都市路桥建设的调查思考2021-10-02
- 关于推进电信体验式营销的思考2021-10-02
-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2021-10-08
- 充分运用金财工程积极推进乡...2021-10-08
-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问卷调查...2021-08-30
- 台湾农民年收入凭什么是大陆...2021-09-06
- 2022年建筑工地农民工劳务合...2021-09-08
- 致农民工诗歌2021-09-08
- 服务农民工“十个一”系列活...2021-09-08
- 农民工培训工作总结2021-09-08
- ×县实施“五情五进”工程促...2021-09-11
- 创新农业组织形式促进农民增...2021-09-11
- 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情况汇报2021-09-13
- 以城镇兴产业促进农民增收2021-09-1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