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鉴定 >

慈悲,是最高智慧

发布时间:2021-09-28 11:47:49 浏览数:

  经营过两家世界 500 强企业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曾说:“只要心怀慈悲,心性的美丽自然会显现在我们的脸上。”

  同时,他也认为:“经营者不仅要有“爱”和“慈悲之心”,更要把这种“爱”和“慈悲之心”深入到企业文化当中,融化在企业和员工的血液里,企业才能长久发展,才能有益于世人和社会。”

  可见,一颗慈悲之心,对我们每个人的事业和人生都有极大的帮助。

  可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慈悲?慈悲心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吗?以下,Enjoy:

  01

 慈悲到底是什么?

  善意来自一个最基本的社会情绪:慈悲。但慈悲到底是什么?

 密歇根大学研究室提出定义:慈悲是指注意到、感受和回应。

  1.首先你得注意到

  因为我们很容易忽视他人的痛苦和恐惧,一直在错过表达慈悲的机会。

  2.其次还需要去感受对方

  这就是情绪专家保罗·艾克曼博士所说的情感共鸣。

  注意,不要和相同共振(identical resonance)弄混了,后者的意思是和另一个人感觉一模一样。这样的支持会非常无益。

  比如,当你看到某人的手着火了,如果你感觉自己的手也同样强烈地灼烧着,你给朋友拿冰块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因为你正关注着自己着火的手。

  情感共鸣是你能足够感受对方,但又没有到自己也需要帮助的地步。

  3.最后,在注意到、感受到某人的痛苦后,以支持性的情感和表示来回应

 研究道德勇气发展的政治科学家克里斯汀·门罗对理解慈悲行为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

  门罗认为,慈悲不该只停留在想法层面,而应该是指我们的所作所为。

  这种举动纯粹是为了另一个人的利益,可能甚至得不到任何肯定,还会损害我们自己的利益。

  有一点要说清楚,这种损失并不意味着要花光自己的存款,或以家庭、辞职等任何个人代价来帮助有需要的人,但确实是为了他人而麻烦自己。

  我们这样认为:

  1. 我们没有能力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2. 但事实上,我们实际可以提供的支持往往比自己认为的要多,并且提供支持还可以熟能生巧。

  慈悲心是有回报的,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奖励,它对我们的幸福很重要:善意会加强关系,让你更开心。

 知道这一点,会让衡量是否要提供帮助的天平向好处一边(幸福、更好的关系等)倾斜,而不是向弊端(害怕、麻烦等)一边倾斜。

  02

 被误解的慈悲

  1.本质上讲,慈悲是接纳痛苦

  这并不是指完全淡漠,一点儿也不在乎,就像你跟别人说:“嘿,事情发生就发生了,生活还要继续。”

  这也不是从理智上接纳痛苦,就好像通过冰冷的数字来看待他人的悲剧:“嗯,你知道有五分之一的可能性会是……”,而是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很糟的事情。

 2.慈悲≠可怜

  慈悲不是对别人的痛苦大惊小怪或畏惧,这是可怜而不是慈悲。

 当你意识到坏事也会发生在好人身上,并且坏事也会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你就会意识到痛苦面前人人平等。

  慈悲并非建立在一方总是很糟糕,另一方总是拯救世界的关系之上,而是在了解到彼此的生活中都有过很多糟糕的时刻后建立的。

  3.扭曲的慈悲:强迫他人接受型和烦恼型

  拥有助人的初心并不代表我们助人的方式不会惹人烦。

  善于帮助他人的人和“惯性助人者”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

  惯性助人者利用其他人急迫的情况来增强自我价值感。

  当我们助人的动机是出于不安全感,或内心中渴望被需要,会有两个最明显的表现:

  1)强迫他人接受型:有的人会在他人遇到困难时强加给对方许多建议,包括一些不被人欣然接受的建议。

 2)烦恼型:有的人会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表现得非常紧张,好像自己非常被需要。

  强迫他人接受型和烦恼型的人都对自己的助人能力大肆渲染。

  但强迫接受型是自恋的,他们无法看到痛苦中的人的需求,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烦恼型的人对痛苦中的人的表情和情绪非常敏感,如果没有获得大量的肯定,他们就觉得自己好像做不好助人这件事。

  如果你发现自己会问对方很多具体关于如何提供帮助的问题,并且不停地和对方确认自己的做法是不是有帮助,那你可能属于烦恼型。

  如果你发现自己觉得付出从未被感激,那你可能属于强迫他人接受型。

  如果对方没有采纳你好心的建议或者去求证你提到的信息,你可能会感到被冒犯;在危机中的人没有回你电话或者短信,会让你认为对方是不领情。你可能注

 意到别人在你面前会封闭自己,不再与你分享感受,甚至可能回避你。

  我们很多人都是强迫他人接受型或是烦恼型。想要给予所爱之人以帮助是件好事,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帮忙过程中有其中任何一种倾向都不必自责。

  但如果你想试着稍微改变一下,有可能会变得更有效,下面有一些做法可供参考:

 03

 如何成为一个慈悲的人?

  可以用自己的某个经历练习一下,想象一下如果经历完全不同会是什么感觉。

  想三个你亲身经历过的非常难过的经历 ,可能是流产、失去亲人、患病、分手,等等。

  现在想三种你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的情景,可能是不育、离异、失业,或者你此时了解到的某人正在经历的很具体的事情。

  你经历过的和没经历过的事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可以想想以下这些提示,把它们联系起来:

  失去社交圈子

 害怕、情感崩溃

 丧失身份

 羞愧

 经济困难

  我们越多运用共情想象力,就越能注意和体会到其他人的痛苦。

  我们不需要穿着他们的鞋走上一公里才能意识到他们需要支持,我们只需要注意到、感受和回应,并且想象那个人可能会遭遇的经历。

  很多人都会有看法,很多时候这都没什么问题,看法也是性格的一部分。但如果是在身边的人脆弱时,对他们的痛苦发表太多看法会让对方不太敢与你分享私人问题。

  如果你想让脆弱的人感觉你是可靠的,先考虑下面这两点:

  每当我八卦他人或者对他人的痛苦有所非议时,任何见证了我这样做的人都会在自己经历痛苦的时候不那么相信我。

  如果有人跟我一起对别人的痛苦评头论足,那么这些人也不太可能接纳我的痛苦。

  我们都会有一些主观性判断,尤其是在很恼火的时候,或者想要填满对话时间的时候,或者过于粗心的时候。

  想要改变这个习惯,我们有下面三个准则:

  我会以慈悲和共情的态度看待他人的困难。

 我不会因为他人的困难来评论他们。

 我也不会八卦他人的困难。

  关于埃米莉·麦克道尔,作家,插画家,演讲者,也是本书的插图绘画师。美国著名的卡片插画家,曾入选“美国十大影响世界的设计师”。

  【】

  推荐语:当你的好友失业、失恋、失去至亲,你想说什么,却不知怎么开口?别因为你的一言不发,让你爱的人成为一座孤岛。这本书让你充满信心地去安慰身处困境的伙伴。

相关热词搜索: 慈悲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