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鉴定 >

试论语文朗读训练与语感能力之培养

发布时间:2021-09-28 13:08:18 浏览数:

 试论语文朗读训练与语感能力之培养 工作单位 吴忠四中

 姓名

 何兴忠

 职务 语文教师、班主任 邮编

 751100

 电话 13995239505

 信箱 hxz620411@126.com

 语文学科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在言语活动中的语文素质——语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学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所以语感就是语文最本质的东西,是学生一种语文综合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还说:

 “阅读总得“读”,因为读的好,可以深切的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领会它的思想感情。”因此,朗读又是教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融入语文这一“文化载体”,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以提高的主要手段。

  朗读是出声的阅读,是经大脑指挥口将文字信息转变的声音传递信息的思维活动,是调动口、耳、脑等感官参与的语文活动,朗读教学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朗读训练,把书面语言通过朗读再创造,变的更加鲜明、生动、声情并茂,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感悟、领会语言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如何进行朗读训练及朗读训练对学生语感能力形成的问题谈一谈我浅显的认识与看法:

 一、初中生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朱自清说:“在语文的教学上,在文艺的发展上,朗读都占重要的位置。”在读写听说能力中,读是基础,而朗读时读的一种重要方

 式,因此,首先要求学生进行正确朗读的训练,这是朗读的第一步,在朗读中,学生必须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做到节奏、停顿正确,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其二是流利朗读的训练,要求学生标准使用普通话,做到声音响亮,读句熟练流畅,速度节奏适中;其三是理解朗读的训练,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读思结合,通过朗读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其四是有表情的朗读训练,这是朗读最高能力层次的训练,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达到深刻体会和理解,切实把握好文章的感情重音、语气、语速、节奏等因素,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进而感染听众。

 以上四个能力层次的训练,不但描述了朗读不同能力层次的要求以及学生朗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而且同样描述了学生语感的不同能力层次和语感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语感能力的高低,它们是成正比的,要具备高层次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必须进行长期的朗读训练。

 二、 朗读训练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

 (一)范读是训练学生语感的最为直接有效地途径之一。

 教师范读是训练语感的最为有效地途径之一。范读使丰富的言语材料通过朗读的声音媒介,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增加其活力,赋予其生命,从而让学生立体化地感受它。教师用范读创设情境,把传授知识与语感训练结合起来,师生共同进入角色,需要教师“披文以入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去感染学生,使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尽可能地被学生理解、感悟、掌握。教师在范读中,应通

 过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地、轻重缓急地将书面表达的局限予以消除,将不易察觉的隐性的东西全部都表现出来。成功的范读,把文章的意境、韵味用准确的语调、气势和富有魅力的声音外化,具有强烈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是诱发学生朗读兴趣,进而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催化剂。教师在范读中应力求准确地表情传意。

 学生的模仿力很强,他们通过教师对课文中抒情色彩强烈的句段的范读,能逐步把握语言上的抑扬顿挫和情感上的喜怒哀乐。如我在朗读朱自清的《春》时,可以较快节奏,愉快欣喜地朗读,让乐观、向上的情绪贯注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清丽、流畅,从而带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在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时,用平缓的自述式语气,让学生体会出一个真实的“我”的淘气、逃学与将失去祖国语言时内心的自责、痛惜。在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让学生体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加深理解词的篇章结构和表现方法,感受广阔的词境、豪迈的气魄等。

 (二)通过朗读可以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音乐美,提高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

  汉语文字有四声,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到其铿锵之声,感受出文字的语音之美。文章有起承转合、急切疏缓,只有通过朗读才可感受到语调哪里高昂、哪里低沉,节奏哪儿急切、哪儿舒缓,语速哪快哪慢,从而获得对文章的音乐美感。如《白杨礼赞》的语言,长短句兼用,错落有致,活泼多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现了音韵和谐自然地音乐美。学生通过吟咏咀嚼,都可从中领略得到,化为自

 己的语言。

 (三)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丰富的形象,增强对语言文字所塑造形象的感受能力。

 文学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形象美,通过朗读可以准确体会到文章语言绘声绘色、描形状貌的特点,从而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所创造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如在朗读《我的母亲》一文时,可用这种美读法去感受作品丰富的人情美。人物美是社会美的主体,在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中,更易从中受到感染,陶冶自我。如,朗读《木兰诗》,能感受木兰的深明大义、勇敢、刚强、勤劳及对亲人胸怀似水的柔情。朗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能感受志愿军战士的纯洁高尚的品质、坚韧刚强的意志、纯朴谦逊的品质、魅力宽广的胸怀,感及自身,受到教育,陶冶情操。学生还能从诸如此类的人物描写的朗读中感受形象之美,并将此运用自身写作之中。

 (四)通过朗读,可以品味出文章蕴含的丰富意义,提高学生对深沉语意的感受能力。

 语言文字具有蕴藉含蓄的美,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蕴含在作者所描写的人、事、景物之中,通过朗读,可以将这些深层的意义品味出来,获得美的享受。

 (五)通过朗读,可以体会到作品的情感和情趣,增强对文章意旨的感受能力。

  文章的情趣、情味是通过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通过朗

 读,可以感受出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情操气质、人格品德等,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收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运用朗读边读边讲,指导分析理解与读诵结合,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既可在读中领会课文思想感情,又可收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六)通过朗读,可以感受到文章不同的语体和风格,增强对文章风格神韵的感受能力。

  文体不同,其语言风格是不同的;文章的风格不同,其语言特色往往不同;同一文体,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志趣的不同,其风格往往各异。这就需要通过朗读仔细品味、辨别,从而增强其对文章语体和风格的感悟能力。

 (七)学生读,师也读,增加朗读气氛,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在一些语文公开课中,大凡在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一般不参与朗读,常常形成学生只顾读完,教师等候读完的气氛,学生往往因没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而难以达到朗读的目的。而我的做法是:学生读,我也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好方法,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培养语感等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导入新课,进入情境时需要朗读;分析重点,领会思想时要反复诵读;总结课文,创设高潮时要朗读。所以“书声琅琅”必须伴随于我们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中。

相关热词搜索: 语感 朗读 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