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研经验谈——考研最重要是什么
大学生考研经验谈——考研最重要的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更准确的表达是我对于考研整个过程的感受,就像我在上面所展示的,考研是星光下的攀登,最开始的时候,你下去的每一脚都感觉到茫然,那种茫然的感觉便是,你已经准备好了要放弃过去相对安逸舒适的生活节奏,可是你却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走,那些报班、院校、专业选择、专业书籍等等困扰着你,你希望花时间把一切弄清楚,可是又怕时间没有用在刀刃上,而到中间的时候,你已经在黑夜走得有些轻车熟路了,可是你还是不愿意慢下节奏来,原因很简单,你知道,在你身边,有很多很多的像你一样的夜行人,而且,想想吧,你的时间越来越少,毕业论文和专业实习就是两道门槛,你必须加快步伐,到后面的时候,你有些期待日出的到来,你走了这么久了,应该会成为最早看到日出的人,但又害怕不是。
考研整个过程就是这样,焦虑、恐慌、自责等负面情绪会一直追随着你,我了解的一些曾经考研的或者现在正在考研的朋友,他们聊起考研的时候,会谈到那些睡不着的夜晚、背不下的专业书籍等等,所以我想谈谈我认为的考研最重要的是什么,正是这个,才让我一直在考研过程中保持良好心态和斗志。
最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而出发。我一直认为,只有出发的动机是利他的、长远的,那么你就更有可能为利他性目标忘却自身的
得与失,为长远的目标牺牲眼前短暂的欢愉。
我之所以选择考研是出于对孩子的热爱,而跨考小学教育能够让我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也就是直接参与孩子的生命,了解自己为什么出发,即使在考研复试的最后时刻,看着小孩子曾经给我送的礼物,也让我觉得生命并不孤单。
那么接着就进入第二个部分,关于初试,首先我想谈一谈的是时间篇。
谈到时间的时候,我头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现在出发会不会太晚? 我着手准备考研的时间是五月底六月初,当时我考研群里问关于专业书籍的问题,群里有人问我,你是准备今年的还是明年的考试,那个时候,我就在担心这个问题:是不是我出发的时间比别人晚太多了呢? 但是如果想好了要做,就从今天出发去做,认认真真地去做,我的意思是,尽可能的告别与考研无关的一切,比如说复习多久多久然后奖励自己去玩半天,这不仅是在浪费半天时间,而且也是在弄丢了自己的学习状态。
第二个问题便是,目前我要做什么?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会搜那些考研经验贴来看,因为这种事情我自己最开始的时候也做过,但是他人的经验之谈未必适合于你,他们站在你所站的出发点吗?他们面对着你所要面对的一切吗?并没有。把他们的时间计划搬到你的生活中来并不适合,但是你可以大概总结一
些他们最开始做的事情的清单,然后自己规划你的时间。
我的清单是:第一,确定好要报考的院校与专业,这决定着你的复习资料和方向;第二,目前政治是听课为主,而且政治整体节奏是先松后紧;第三,英语方面是打好单词、长难句的基础,保持阅读习惯;第四,专业课应通识全书,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笔记,并且日日熟背。
第三个问题是,怎么做好每日的计划? 给生活规划是一件好事,它能够给人以一种稳稳的节奏感,但把计划精确到一天当中某个小时你要做什么,比如九点到十点要做什么,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一方面,人们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效率,而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会给人以一种巨大的挫败感;另一方面,生活总是出其不意的,尤其是当考研和实习、学习、毕业论文等之间发生冲突时,你的计划就跟不上变化。
我制订计划的方式是在纸上写上今天的任务清单,而不会规定时间段。
最后一个问题是,怎样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分钟。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考研党并不等于熬夜党,去年考研我的基本作息时间是十点睡觉,五点起床,每天会花二十分钟左右健身,如果一天是纯学习时间的话,那我基本上可以有十二三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而在这段学习时间中,高效利用最佳时间。对我而言,是“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我的最佳学习时间,我会利用这段时间完成比较难或枯燥的任务,
而晚上基本上属于站着背诵都能够睡着的时间段,因此我便用来听课做笔记。
切换任务激活效率。比如说,在听课的时候,我的注意力只能维持在四十分钟左右,所以往往在我开始走神的时候,我会把课关掉,开始自己做笔记。
让自己活在极简的世界里。这里的“极简”,不仅是说生活风格上极简,比如说,考研的时候,就不要太过于追求那些生活中的仪式感,也是说空间上的极简,小到桌面留下你需要的资料,像手机就把它扔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大到房间中的整洁明净,空间上的极简能够最小化外界干扰,让你的每一分一秒都活在高效中。
关于初试,接着我想要谈的第二部分就是信息篇。
有人说,“考研是一场信息战”,但我个人认为,对待信息搜集,就像儒家所强调的,“不偏不倚,过犹不及”。
如果把考研者在信息搜集多寡上分为三类人的话,第一类是信息搜集狂热者,他们永远在找适合自己情况的经验帖、不断对比心仪院校的分数线、报录比等等,总之,在信息洪流面前,知道的多,想的多,做的少;第二类是信息闭塞者,我就这一类人,比如说我在选报专业的时候,并不知道我报的专业很热门,分数线要求很高,只觉得小学教育是我想要的,想就去做就好了,信息闭塞的好处在于,不会在信息洪流面前,像小马过河一样犹犹豫豫,但它的坏处在于,有时候会错过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好在我的好朋友和家人在这方面给了我不少帮助;最后一类是信息搜集的中庸者,适可而止,轻装上阵。
我所能提供的考研信息搜集渠道就像我在上面展示的一样,不是太多。其中我最常用的是学习通,我用它来搜集关于专业课以及导师论文的相关资料,非常方便。
关于初试,我想要谈的最后一部分是技巧篇,也就是关于英语、政治和专业课的复习建议。
第一,英语要怎么复习? 英语考了 82 分,虽然对英语有兴趣,但相对而言,在英语上花费的时间很少,比如说,我十年的真题卷子都没有完整的做完一遍,我学习英语的方式是:
首先,在时间相对充裕的情况,第一,看 TED 视频,英文小说,在阅读中突破长难句;第二,背诵或者朗诵真题原文,能够有助于理解长难句,同时能够提升口语,英语口语在复试的时候能够用得上; 其次,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我推荐唐迟老师的真题讲解与长难句突破,技巧虽然不一定用得上,但你会在这位老师的带领下慢慢的把真题当作你的朋友; 最后,永远背单词。我想强调两点,第一,准备一本单词书;第二,早六十,午八十,晚一百。中午的八十个单词是在早上六十个单词的基础上再增加二十个,晚上亦是如此,在每次背单词的时候分为三遍,第一遍扫视大意,第二遍顺序识记,第三遍随机识记。
关于如何学习政治,政治我考了 73 分,因为从头到尾都是凭
着感觉学习,所以很难说有什么成功的经验,但失败的经验有两个,第一是,跟错了老师。我选择的是不太热门的王吉老师,之所以选择这位老师,是因为他的学问很高,课也讲的很好,但他并没有押中原题,所以大题基本上都是我自己编上的,因此,我所得出的第一个经验是,政治还是跟一些比较热门的老师,比如肖秀荣老师;第二是,考前要有模拟考试的经验。初试的时候怕耽误时间,所以我没有自己事先模拟考试,导致我在考场上出现了一些意外,影响到了考试状态。
至于专业课。
第一,专业课应当怎么选择老师呢?在我看来,专业课的老师等同于考纲、真题、书本、报班老师,其中考纲和真题规划的是复习范围和路线,书本是你要走的路,而报班老师只是一个比较好的引路人罢了,报班的时候,是四分靠老师,六分靠自学。
第二,那么专业课要怎么自学呢?首先,我分享给大家的是朱子读书法;其次,是让自己永远处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中,我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在考研过程中体现在:第一,阅读教育学书籍和导师论文;第二,在自媒体上梳理自己的读后心得或者结合教育热点梳理自己对热点的想法;第三,与儿童接触,让知识鲜活起来;第四,以教育学为一个支架点,写好自己的毕业论文;第五,在听书类 APP 上给别人读一本专业书;第六,阅读教育类英语文献等等。自然,每个人的考研方向都不一样,但创造性脑力劳动总结起来便是:让自己今天知道的比昨天更多,理解的比昨天更
深,运用的比昨天更广。最后,就是做到专业课一、二应当融会贯通,你会慢慢发现这两门课有共同之处,而他们交叉的地方会让你对这两门课了解的更深。
第三,怎样背书才不会奔溃呢?第一,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笔记。如果是报班的同学,在听完课之后,最好不要只背老师给的笔记或者框架,而是要在老师给的笔记或者框架的基础上阅读专业书籍,整理属于自己的笔记。这有两方面的好处,首先,有些老师给的笔记或者框架太过简约,没有覆盖到考试大纲规定的所有知识点,其次,专业书籍的编者自有自身的创作逻辑,把握逻辑,理清思路,有利于加深理解;第二,做完笔记就背诵效率最高,做笔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识记的过程;第三,过度学习。比如说,你背两遍会了,不妨背第三遍,适当的过度学习能够提高记忆留存率;第四,最后的冲刺时间,超越艾宾浩斯曲线。在最后冲刺时间中,除了英语、政治外,我基本上是一天两本专业书背,来来回回背了很多遍,而且是越背越快,你要相信“重复背诵”的力量,背诵的过程就是在理解的过程。
最后一部分,我想讲到跨考的问题。我的原专业是网络与新媒体,跨考到小学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感受是,跨考到底难在哪里? 它不在于两个专业之间所存在的"知识鸿沟",我的原专业是网络与新媒体,和教育学看上去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但是"知识鸿沟"只要努努力,还是能够跨过去的,毕竟所有的专业都是人为划分的,甚至在后面的学习中,我越来越觉得,以传播学的理论来审视教育,会有
更多的视角,而这其实也能够给在复试时,让导师眼前一亮。
跨考的危机在于不自信,我不能说在这个阶段,我已经完全打败了这个敌人,比如在选导师的时候,我仍然对自己有很多不自信。
但是,我慢慢有了一些总结:一是,在报考之前,你应该要了解,你所要报考的院校是否能够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过去,而我选择的华南师范大学,能够公平以待每一个学生;二是,你是否学进去了,有自己体悟了,你的见识是你自信的最大来源;三是,你跨考的优势在于,你的思维并不仅仅集中于教育这个领域,你比别人有了更多的视角;四是,回到你出发的动机上去,是利他的、长远的,以我自身为例,我相信,导师希望看到的,就是一个能够坐得住冷板凳,能够热爱儿童也热爱教育的人。
谢谢大家今天能够花自己宝贵的时间来听听我的分享,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本文作者:吴纯敏
相关热词搜索: 考研 最重要 经验谈热门文章:
- 2024研究思考:探索开展村(...2023-12-26
- 2024年心得感悟:强担当抓落...2023-12-26
- 主题教育心得:新时代思想政...2023-12-26
- 在共青团第x次代表大会开幕式...2023-12-26
- 2024年度常委宣传部长在主题...2023-12-26
- 2024年xx队伍安全管理集中排...2023-12-25
- 2024年党课:习近平大历史观2023-12-25
- 本科毕业自我鉴定范文通用版...2023-12-05
- 党员代表在党支部成立大会上...2023-12-05
- 党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剖析...2023-12-05
相关文章:
- 2004考研后的个人总结2021-09-16
- 2020考研英语翻译常用方法总结2021-09-18
- 2008年医学类考研专业分析2022-03-28
- 2023年考研英语复习计划精彩3篇2023-08-20
-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2021-09-26
- 王阳明:朋友,最重要是“门...2021-09-28
- 课堂教学最重要是培养学生自...2021-09-28
- 锻炼口才最重要是什么2021-09-28
- 学习地理最重要是细心和看书2021-09-28
- 最重要是提出问题2021-09-28
- 最重要是发现人心灵2021-09-28
- 教育最重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2021-09-28
- 论舆论监督是维护群众根本利...2021-10-08
-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政绩”2021-10-10
- 爱心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_班主...2022-01-04
- 风光摄影经验谈2022-02-01
- 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经验谈202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