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鉴定 >

某市建设生态文明经验材料

发布时间:2022-01-04 15:17:40 浏览数:

植碧草绿染山川 兴农业泽被万民——**依托草地建设推进生态文明纪实

  这里地处冀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交错地带,尘封于此的秣马厉兵的蒙古唿哨,占尽地利虎视中原的辽代汉城以及绵延数千里的金代界壕在印证着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同时,也昭示着这里曾经的山清水秀、林茂草丰以及物产的丰饶。
  这里曾长期被列为军事禁地,生态投入的严重不足、自然灾害的频繁爆发、古老而落后的农耕方式以及为生计所迫的超载放牧在不断加剧着这里生态环境的恶化。滦河源头已难觅清音,潮河流水已澎湃难续,“风吹草低见牛羊”粗犷而壮美的景象也早已风光不再。

  7年的时间的确不是很长,然而7年间**依托京津风沙源建设项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实施,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完成草地建设137.1万亩、禁牧草场330万亩,推广青贮玉米种植10万亩,畜牧业产值达到10.7亿元,比治理前的2000年增加7000万元。

  组织保障,目标管理,机制活化。

  平稳而高效的运行体系使京津风沙源成为首都后花园

  “种地不打粮,栽树干死苗;秋天收秸秆,冬天一片荒”。这曾是2000年以前**沙化最为严重的小坝子乡榔头沟自然村的真实写照。历经几年的生态治理,如今这里已不是沙丘遍布、沙尘肆虐,只有记载着2000年5月12日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此视察的石碑,掩映在郁郁葱葱之中。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不仅使**群众饱尝恶果,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自2000年始,朱镕基、温家宝、贾庆林、刘淇、成思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视察,并做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防沙止漠势在必行”的重要指示。也是从2000年开始,**被列入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重点县,加强草地建设、再造秀美山川成为**38万人民的共识。

  面对这一惠及子孙且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领导,完善组织保障体系,成立专项组织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调控协调及项目督导,确保项目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同时建立完整规范的目标管理体系,自上而下层层签订双向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效推动草地建设扎实推进。

  地处高寒坝上的大滩镇孤山子村自2001年开始,依托京津风沙源项目进行草地建设,人工种草、围栏封育治理面积已逾1.3万亩,草场植被盖度由原来的40%提高到如今的85%以上,几年间累计产草量达1500万公斤,不仅使牲畜越冬饲草问题迎刃而解,而且创经济效益900多万元。不仅如此,面对大为改善的生态环境,孤山子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群众自筹资金建设家庭旅馆56家,年吸引京津等地游客2万余人次,年旅游业人均收入达2500元。昔日荒凉与贫瘠的土地化作如今的碧草连天、牛肥羊硕、游人如织。这是**在草地建设中确定所有权、稳定经营权、放活使用权取得的成果。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农牧大户承包草场,一方面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增强项目透明度的因地制宜的草场建设办法,使**在短短几年间完成草场承包200余万亩,涌现出个体承包大户31个。凭借着治理后优越的生态环境,大滩镇农户以优质舍饲羊为重点,年出售旅游羊只1.5万只以上,经济效益逾600万元。在相继建设了8个旅游专业村、300多家家庭旅馆基础上,仅2006年就吸引千万元以上旅游项目10余个,使坝上草原愈具活力与吸引力,年接待京津等地游客40余万人次,旅游社会收入逾7000万元。

  科学规划,科普培训,科技创新。

  “第一生产力”在工程实践中彰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魅力

  在大滩镇以北10公里的北庙牧场,但见一栋栋新建的奶牛养殖圈舍规范齐整,一头头优质奶牛健硕悠然,现代化的挤奶大厅宽敞洁净。这是北庙牧场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融资建设的千头奶牛科技示范小区。几年间,北庙牧场在草地建设中投资建设草场5.5万亩,年产青干草840万公斤,粮食30万公斤,可饲玉米秸秆500万公斤。在全面分析奶业市场发展趋势和产业特点基础上,北庙牧场确立了以奶牛良种繁育定位,最终形成以奶牛养草业,以草业保奶牛发展的良性产业链条。目前,小区基础设施投资达460万元,已存栏奶牛518头,日产鲜奶3.5吨,全部销往内蒙古蒙牛公司。这种立草为业、示范饲养模式已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奶牛养殖300余头,并创造了20余个就业岗位,并且使牧场工人年增收近30万元。

  正是基于这种将科技融于草地建设的基本理念,**坚持科学规划,将全县划分为坝上、接坝和坝下三个治理区,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飞、封、造并举,使涉及全县26个乡镇、198个行政村、9214个草场承包户的草地建设稳步实施;坚持科普培训,采取培训技术人员与当地农民相结合的方式,主攻精品工程,同时强化工程现场技术指导,对选种、整地、播种、围栏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坚持科技创新,采取条播、撒播、穴播、机耕机播等不同的播种作业,并根据季节不同采取了顶凌播种、雨季播种和寄籽播种等作业方式,其中的穴播和寄籽播种在省内均属首创。与此同时,各工程组织严把工程质量关,从整地、种子购进、材料选用到播种、围栏和阶段验收等,严把各个关口,确保工程质量。

  自2004年始,**依托科技力量,利用国家投资225万元,自筹资金75万元,建永久性青贮窖420个,建养牛示范小区19处,养羊示范小区2处,开展科技培训132次,培训农牧民2万余人次,年改良本地黄牛5.5万头。草地建设的迅猛开展极大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全县牛、羊饲养量已达到38.5万头和99.5万只,肉、蛋、奶总产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1.3万吨、0.56万吨和4.4万吨。位于**沙化严重区域的小坝子乡槽碾沟村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使曾经是流动沙丘的1万亩荒滩的植被得以恢复。2003年,槽碾沟村利用京津风沙源舍饲圈养项目,落实舍饲养畜户66户,建设舍饲圈舍4170平方米,养殖肉牛449头,优质山羊1280只。项目实施的7年间,全村人均年收入已由原来的426元增至1300元,有力地加快了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

  生态改善,扩大就业,产业发展。

  大规模的草地工程实施日益生发出可观的“三大效益”

  土城镇生态移民奶牛养殖小区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的示范项目。自2002年至2005年连续实施的三期工程中,**累计投资463万元,计划五年内接收生态脆弱带移民500户、1799人,使奶牛饲养量达到万头以上。小区集生态移民、奶牛养殖、饲料青贮、新农村建设于一体,目前已成功探索出一个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共同发挥的综合模式。通过生态移民和奶牛养殖,实现了生态治理和奶牛产业的同步发展;生态移民由过去封闭、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向依靠科技、依靠产业致富的方向发展;生态移民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项目推动和加快了全县奶牛养殖专业化进程,“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愈加宽广。

  像土城镇生态移民奶牛养殖小区一样,**草地建设已发挥出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就生态效益而言,京津风沙源草地建设项目使项目区植被盖度由原来的40%提高到85%以上,最为显著的效果则直接表现在:一是消减了洪水流量,增加了蓄水量,保证了京津供水的丰沛与充盈。二是草地生产力和牧草质量大为提高,既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又提高了畜产品质量,有力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就经济效益而言,项目区亩均青干草产量达到300公斤,年增青干草产量5300余万公斤,草地新增载畜量9.9万个羊单位,创产值1568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300元以上,使**三分之一以上人口受益。就社会效益而言,生态环境的改善明显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豆科牧草的种植不仅有效改善了土壤肥力,同时也为生产更多更好的饲料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草地项目建设,改善了项目区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畜产品质量,缩短了饲养周期,增加了农户收入。项目的实施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养殖业的空前发展为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愈加宽广的就业渠道。

相关热词搜索: 某市 生态 经验 材料 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