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农村金融均衡及金融制度重建探析
[摘要]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在很多文献中已经得到论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强相关性,这不仅在中国东部,在西部也存在这种关系。因此研究中国西部农村落后地区金融的均衡分析,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建立几何均衡模型,分析了西部金融失衡的原因,并针对失衡现象进一步探析了在西部落后地区的金融制度重建问题。
[主题词]农村金融发展 金融均衡 制度重建
一、中国西部落后地区金融状况
(一)中国西部落后地区信贷资金外流
存贷款余额的比例是反映一个地区的存款总量转化为在该地区投放的贷款的比例,即该地区的存款资源的利用率。从近几年我国信贷资金流动的规律看,信贷资金从中部和西部向东部流动的特征明显(见表1)。
表1:1997-2003年存贷款余额比例 (%)
地 区 | 1997 | 2000 | 2005 |
全国平均 | 86.6 | 79.6 | 76.4 |
东 部 | 76.5 | 73.6 | 73.2 |
中 部 | 108.2 | 93.6 | 83.0 |
西 部 | 97.7 | 85.1 | 80.9 |
注:存贷款余额比例=贷款余额*100/存款余额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
从1997年到2005年,我国存贷余额的平均比例由86.6%下降到76.4%,共下降10.2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的平均贷款余额的比例由76.5%下降到73.2%,仅下降3.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的存贷款余额比例下降幅度最大,西部地区的存贷款余额比例下降幅度次之,平均比例从97.7%下降到80.9%,共下降16.8个百分点,比全国下降幅度大6.5个百分点。我国西部地区是资金最匮乏地区,而且老工业企业多,技术水平落后,存贷款余额的比例高是正常的,但存贷款余额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意味着其信贷资金大量外流,这对我西部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
有学者曾利用资本流动的F-H模型,研究了中国省际间的资本流动,发现1978年以来,全国五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甘肃、青海等多民族地区都是资本净流出地区(胡永平等 2004)。大量资金外流使原本资金就短缺的西部落后地区发展更加困难。
(二)中国东西部经济与金融的二元差异
1、二元差异性
以金融中介为主的金融结构决定着我国西部地区的主要资金由金融机构掌握,同时由于金融机构的存款量能够反映出一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能够运用的准资本数额,贷款存量能够反映出区域已投入的资本额,因此西部地区的金融资产问题水平可由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近似替代。
从图1看出,我国西部地区在1997-2005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资产总量虽以良好的势头平稳增长,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但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并且随着时间的递进,这种金融发展水平的二元差异有扩大之势。
图1:东西部地区及全国平均金融资产状况①
对于东西部经济水平的二元差异,我们选取东西部GDP点全国比重这一指标来考量。从表2可知,东西部GDP在全国所占的比重,1995年分别为58.26% 和14.15% ,而2000年东部上升为59.52%,西部则下降为13.62%。2003年、2006年西部所占比重有所提高,这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初见成效,但与东部比较,差距还是比较大。
表2:东西部GDP占全国比重(%)
年份 | 1995 | 1997 | 2000 | 2003 | 2006 |
全国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东部 | 58.26 | 57.80 | 59.52 | 58.30 | 59.47 |
西部 | 14.15 | 14.01 | 13.62 | 13.92 | 15.04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6年)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数学方法分析结论及启示
在中国西部经济与金融关系的研究方面,周立(2002)利用中国不同地区1978-2000年的年度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发现在中国西部同样存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强相关关系,西部与东部经济的差距甚大可以从金融发展差距的角度做出解释。冉光和等人(2005)利用1978-2002年东部与西部的省级数据进行Granger因果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金融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单向长期因果关系,而无明显的短期因果关系。
从以上的实证分析结论中,可以得到启示:加强西部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的金融制度对中国西部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也使我们进一步剖析西部金融发展中存
在的问题很有必要,设计一个合理的金融制度机制,对促进西部大开发更是意义重大。
二、中国西部落后地区金融失衡分析
(一)几何均衡模型的建立
1、简单的均衡模型
如图2所示,横轴Q代表信贷资产,纵轴P代表资产价格,d代表西部信贷资产需求曲线,mr代表西部金融机构的边际收益曲线,由于中国西部的金融市场中,少量的金融机构垄断着信贷资产的供给,所以mr曲线位于d曲线的左下方。
S曲线代表西部金融机构的供给曲线,mc代表西部金融机构的边际成本曲线。金融机构的成本包括二部分:一部分是吸收存款的成本,一部分是发放贷款的风险成本。在西部金融市场中,储户的存款只能存放到本区域内的少量几家金融机构,所以金融机构其实是处于买方垄断的地位,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假设下,西部金融机构的边际成本曲线mc将位于平均成本曲线即供给曲线S的左上方。
金融机构根据MR=MC的原则确定其所提供的信贷资产数量,如图,MR曲线与MC曲线相交于E点,所对应的信贷资产为Q1,对应的资产价格为P*。而在需求曲线d上,由资产价格P*所对应的信贷资产需求为Q2,显然,Q2>Q1,即西部地区的金融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从以上模型分析可以看出,在一个存在金融垄断的市场中,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其金融供求失衡也是必然的。
2、扩大的均衡模型
为进一步分析中国西部落后地区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我们在简单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扩大的均衡模型,即引入了金融机构在全国区域内的平均供给成本曲线SC。
引入曲线SC 的原因是,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其业务遍布全国,其在东部与西部地区的供给成本是不一样的,西部落后地区的金融经营环境远远比不上东部,比如人均存款所需固定资产投入方面,贷款违约成本方面,西部落后地区远远高于东部地区,所以其在西部地区的经营成本是远远大于东部地区的,也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西部地区的经营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图3所示,Sw 代表西部地区的供给曲线,SC 代表全国平均的供给曲线,Sw 曲线位于SC 曲线左上方。西部金融机构根据MR=MC的原则确定信贷资产Q1 ,Q1 在曲线Sw 上所对应的资产价格为P1,在曲线SC上所对应的资产价格为P2。由于金融垄断的存在,金融机构在西部市场获取的垄断利润为P*EAP1,同时,因为西部的供给成本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金融机构会利用其金融网络,将其在西部吸收的储蓄存款投放到东部地区,其利润能远远超出投放于西部市场的利润,其利润超额部分为图中P1ABP2部分,超额利润的存在,使西部地区的全国性金融机构有了在西部吸收存款,在东部投放贷款的动机。
通过扩大的模型分析,我们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中国西部地区存在“虹吸现象”,也能更直观的解释为什么中国西部存贷款比例逐渐下降(如表1)。模型分析同时也给我们一个警示,中国西部的金融发展在考虑金融市场进入对象时,要进行仔细甄别。尽管全国性金融机构其抗风险能力强,但其逐利的动机,隐藏着有抽走西部地区有限的金融资源这一可能。
(二)均衡模型分析的政策意义
通过以上二个几何模型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二个启示:1、在中国西部这种存在金融垄断的地区,其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是不可避免的;2、全国性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的资金“虹吸”,加剧了中国东西部二元金融差异,进而加剧经济上的二元差异。这种金融差异促使经济差异的过程,在计量数学方法分析上已经得到证明,我们已在本文第一部分做了阐述。
对于模型的政策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对几何模型进行演化,从而得出指导措施。对于模型1进行演化,如果能通过国家的政策措施达到图4所示的模型3,则西部的金融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得到解决。很显然,其政策措施就是改变现有的西部金融垄断局面,鼓励竞争。
这种模型的前提是,没有全国性金融机构的“虹吸”行为,或者东西部的金融经营环境没有差异,从而全国性金融机构没有“虹吸”行为的动机。但从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看来,中国东西部的金融经营环境的差异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那么解决“虹吸”行为的途经之一,就是限制全国性金融机构进入中国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力发展区域性金融机构,以解决中国二元差异的日益扩大。
对模型2进行演化,得到模型4(如图5)。在消除金融垄断的前提下,并假设允许全国性金融机构进入中国西部落后地区,由于中国东西部金融经营环境的差异性将长期存在,全国性金融机构有“虹吸”行为的动机,为避免这一现象,政府可考虑采取间接补贴金融机构的方式,比如对支农贷款进行按比例的补贴,以激励金融机构对落后地区的贷款投放,从而使模型4中的Sw 曲线向SC 曲线移动,直到重合在一起,最终达到解决金融需求无法满足和“虹吸”等问题的目的。
从图5可以看出,Sw 曲线向SC 曲线移动后,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同时扩大,从Q1扩大到Q2,并达到均衡状态,可见其效果不仅达到西部落后地区的金融供求均衡,而且进一步促进了金融供求,其对西部的经济增长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三、西部落后地区金融制度重建
(一)政策性金融与“政府失灵”的可能
在中国西部落后地区,特别是在西部农村地区,理论界长期存在着实施何种金融体制的争论,在西部落后地区实施政策性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就是其中的观点之一。
政策性金融的出发点是试图通过政府所建立的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国家金融体系,来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长远发展战略,以此来弥补资金配置的市场机制在实现社会合理性目标方面的缺陷,达到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性和社会合理性的协调与统一。事实上,这是一种理论上的非常理想的情形,政策性金融的潜在风险和机会成本是非常高的,由于内部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政策性金融很容易成为一种损失资金配置效率的一种制度安排,从而从根本上与社会合理性目标相悖。
政策性金融的贷款项目选择具有“逆选择”倾向,这是与政策性金融本身承担的经济使命分不开的,而政策性金融与一般商业金融相区分的地方正在于这种经营方式上的“逆选择”特征更加明显。在政策金融中,逆选择倾向与市场机制所要求的项目选择原则产生了矛盾。在多个项目进行资金获得权的竞争过程中,由于政策性金融的逆选择倾向,便必然导致在多个竞争主体之间出现“逆向淘汰”的现象,信用良好的借款者往往会得不到贷款支持,而信用不良的借款者往往获得稀缺的资金。而且,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逆选择机制向无效率的借款者提供资金支持,与政策性金融机构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构成矛盾,尽管政策性金融机构有政府的强大支持,但从理论上说它应该具有自我发展和生存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常常被项目选择的逆选择机制和逆淘汰机制所威胁。
热门文章:
- 2024研究思考:探索开展村(...2023-12-26
- 2024年心得感悟:强担当抓落...2023-12-26
- 主题教育心得:新时代思想政...2023-12-26
- 在共青团第x次代表大会开幕式...2023-12-26
- 2024年度常委宣传部长在主题...2023-12-26
- 2024年xx队伍安全管理集中排...2023-12-25
- 2024年党课:习近平大历史观2023-12-25
- 本科毕业自我鉴定范文通用版...2023-12-05
- 党员代表在党支部成立大会上...2023-12-05
- 党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剖析...2023-12-05
相关文章:
- 公路运输经济现状及措施探析2021-08-27
- 农村低压电力资产管理规范探析2021-08-27
- 高职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融入途...2021-08-27
- 电力信息系统网络安全路径探析2021-08-27
- 建筑空间组织设计探析2021-08-27
- 学校行政管理工作新思路探析2021-08-27
- 医疗建筑功能流线及空间设计...2021-08-27
- 水源区保护与农业发展路径探析2021-08-27
-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路...2021-08-27
- 建筑经济管理成本控制创新方...2021-08-27
- ×乡灾后重建工作汇报2021-09-14
- 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重建依据2021-10-02
- 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动员发言2021-10-11
- 镇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2021-11-09
-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与重建2021-12-13
- 通信产业灾后重建宜着眼长远2022-01-10
- 乡镇林业灾后重建工作实施方案2022-01-13
- 乡镇恢复重建工作汇报2022-01-14
- 地理信息系统为四川灾后重建...2022-02-25
- 灾后重建基础设施的投融资策...2022-02-25
- 学校均衡创建工作验收评估汇...2021-08-27
- 发展农村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化进程2021-11-17
- 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和谐共发展2021-11-25
- 推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2022-01-10
-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经验材料2022-01-13
- 从供求均衡的角度探讨我国农...2022-04-05
- 当前农村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2022-03-19
- 农村金融有冷转热的背后2022-03-30
- 农村金融由冷转热的背后2022-03-30
- 主题党日活动制度2021-08-27
- 推进退役军人“归雁”仪式活...2021-08-27
- 城区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2021-08-27
- 制度_制度范本_制度范文_制度...2021-08-27
- 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2021-08-27
- 主题党日活动制度2篇2021-08-27
-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师生外出审...2021-08-27
- 黑龙江垦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21-08-27
- 把握制度优势坚定制度自信疫...2021-08-27
- 一岗双责制度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