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鉴定 >

河北兴隆县:立足当地优势,转变发展模式,以水利发展促兴隆和谐社会建设(王东)

发布时间:2022-02-19 15:16:00 浏览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支撑。“十一五”时期,兴隆县的水利工作要从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大局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与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农村饮水安全、节水灌溉、水土流失治理和防洪保安等工程建设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人水和谐社会。

1.兴隆县农村水利“十五”成就

兴隆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自然地理条件相对复杂,气候多变,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有“十年九旱”之说。全县辖7镇l3乡、290个行政村、1937个自然村,总人口31.8万,其中农村人口28.1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8-3%。长期以来,兴隆县修建了众多的农村水利工程,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截止到目前,全县有水库27座,蓄水2600万m3,水池、水窖7799个,截潜流68处,机电井1264眼,扬水160处,渠道147条,引水工程319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km2。

“十五”时期,兴隆县紧紧围绕“林果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城镇化带县”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大规模、高效益的水利工程建设,使全县农村的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相当进展。全县水利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582.78万元,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解决了2O个乡镇、168个行政村、2.58万人的饮水困难;组织实施11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确保了水库效益的正常发挥,保障了水库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为依托,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全县共开展重点治理小流域24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3.36km2。这些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兴隆和谐社会建设。

2.以水利发展促和谐社会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水利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在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农村防洪工程标准低、水利科技与人才发展滞后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兴隆人水和谐发展。

2.1充分发挥水利的基础设施作用

在新形势下,兴隆县的水利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框架中,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加快农田水利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是水利工作新时期的主要任务。今后应从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水利问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看待水利工作,充分认识加强水利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紧迫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新要求,正确把握水利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扎扎实实地做好水利工作。

在人水和谐社会建设中,全县水利发展目标主要有4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满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用水需求;坚持以创新为主导,全面提高水利的保障作用和服务功能;坚持人水和谐,促进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为农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支撑。

2.2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开展节水灌溉,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兴隆县水务局提出了在适应长远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加大生态与水环境建设保护力度,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通过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充分涵养水源,把节约用水作为解决全县水资源危机的战略措施来抓。兴隆县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粮食和果品生产,县水务局立足当地优势,利用国家提倡微灌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全面启动2l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中的节水灌溉工程,投资640万元,在六道河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87万亩;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水资源规划、管理力度,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大力发展农村联村集中供水工程,2005、2006年,分别在平安堡镇和北水泉乡建设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其中在北水泉乡的苗榆桶、人参沟、梨树沟、北水泉、扁担沟实现了跨村、跨区域的网络化供水,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联村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1238户、4435口人长期饮水不达标的问题。集中供水工程的建设,推动了用水者协会的发展,强化了工程管理,促进了工程的良性运行,成为农村饮水工程的亮点之一,深受群众好评。

2.3以项目实施为“龙头”,治理水土流失,构建京津绿色生态屏障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县水务局围绕“林果立县”的经济发展战略,以21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京津风沙源治理、海滦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等国家重点项目为“龙头”,加大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力度,恢复林草植被,发展水源涵养林、用材林和经济林,配置坡面截水沟、蓄水沟等小型排蓄工程,减少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调节气候,构建京津绿色生态屏障。2007年5月,历时4年、总投资2699万元的苗耳洞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顺利通过省水利厅的年度验收,工程的竣工,使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风沙治理初见成效,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39%提高到53%,年减少侵蚀量18.4万t,减少入库沙量8.25万t。项目区对矿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关闭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同时,在项目区内逐步调整农业结构,一是在项目区全面禁牧,实行舍饲圈养,生态植被得到较好保护。二是实行退耕还林,项目区发展经济价值高的经济林。三是推广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发展“三位一体”的沼气池,保护荒山。21世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中水土保持工程的竣工,取得了越来越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为首都北京构建了绿色屏障,同时也为当地农民致富找到了“金钥匙”。

2.4立足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安全,提高农村防洪工程标准

在践行人水和谐理念的过程中,加快防洪工程建设。对水库、塘坝等防洪工程,进行除险加固,提高水库调节洪水、削减洪峰的能力,保证中小型水库、塘坝等汛期安全运行,自2006年12月1日起,对全县27座中小型水库、82座塘坝进行GPS卫星定位,明确了全县水利工程数量及坐落位置;对县城主河道要按照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防汛和抗旱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的原则,对主干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全面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对各河系干流、支流、骨干河道的险情隐患地段,进行翻建、新建,2007年计划投资2000万元,对柳河进行综合治理,打造兴隆县城核心景观,建设橡胶坝工程,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增强抵御洪水的能力,确保城区安全。根据近年河道采砂存在的问题,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加大主河道清淤、清渣、清障、拆阻力度,修建防洪河坝、护村护地坝。防洪保安工程的实施,将对县城及农村保水源、阻沙源、保护生态平衡、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人水和谐社会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2.5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新机制,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围绕“小水富民”工程,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上,转变观念,深化水利产权改革,全力推动多元化办水、商品化用水、企业化管水,使水利设施责权明确、管理规范、长效运行。通过水利产权改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管水用水意识,推动了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在水利依靠科技进步的同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水利科技要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水利科技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科技,培养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一批事关水利发展与改革科技问题的研究,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大力开展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在“十一五”时期,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模式两项进行科研推广。在信息基础建设上,要建设运行水利数据库,为水事决策快速提供依据。制定相应的人才资源规划,通过培训、进修、项目交流与合作多种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水利技术更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推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人水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简介:王东,男,满族,兴隆县水务局,局长。

来源:《河北水利》2007.6

     相关热词搜索: 兴隆县 兴隆 发展 河北 立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