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环境变异与治河方略的演变(王渭泾)
很多人在研读黄河历史时,常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从大禹治水到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治理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间生产力不断发展,治河技术不断进步,但黄河的决溢灾害为什么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呢?大禹治水能够功施三代(夏、商、周),安流千余年,而北宋以后为何却连年水患,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呢?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治水英雄和治河名人,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河方略,取得了相对安流的治理成效。但有些治河方略后来却逐渐舍弃,为什么即使采用也效果不佳甚至无济于事呢?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在漫长的岁月里,黄河自身不断地发生变化。今天的黄河不同于历史的黄河,未来的黄河也将有所不同。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借助史料记载了解黄河的历史情况,但是史料记载存在着时间、空间和认识上的局限性,最早记载黄河的史籍是《尚书》,成书年代约在春秋时期,距今不过两千多年,对黄河而言只是一个短暂的时段。史料记载又多限于某一河段、某一时点,往往缺少对整体情况的记述。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历史记载也难以留下全面详实的数据资料。因而在史籍中看到的黄河常常是片段的、瞬时的、孤立的,难以反映黄河变化的全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从地球本身的沉积岩、沉积地层中获取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弥补了史料记载的不足,有助于我们了解黄河变迁与外部环境的关联,从而加深对黄河历史的认识。
三千年前的黄河流域自然环境与现今不同
地学家们通过地质勘探、考古发掘,以及西北地区黄土地层中植物孢粉、动物遗骸、内陆湖水位遗迹等综合研究发现,3000年以前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现今有明显不同:
1.气候温暖湿润。
全新世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存在一个温暖湿润期。这个温暖湿润期距今8500~3000年。其间又分为距今8500~7000年的波动升温期,距今7000~6000年的稳定暖湿期,距今5000~4000年较稳定的温暖期,距今4000~3000年的气温波动下降期。距今3000年以来则进入气温下降、变干与人类活动影响叠加期。
大禹治水发生在较稳定的温暖期,从夏到西周初期处在气温波动下降期。在4000年前的温暖湿润期,我国北方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3摄氏度,黄河上游年降雨量约为600~700毫米,比现在降雨多70~80%,鄂尔多斯地区年降雨量约为650毫米,比现在年降雨量450毫米高出40%以上。在距今4000~3000年的气温波动下降期,年降雨量也比现今高出100毫米。
2.地形地貌与现今差异大。
春秋以前的黄土高原不像现今那样支离破碎,除了山地之外就是原和隰。按照我国最早的辞典《尔雅》的解释,“原”就是广平之意,当时的周原包括现在陕西省的凤翔、歧山、扶凤、武功四个县的大部分,兼有宝鸡、眉县、乾县、永寿四个县的小部分。比现在周原要广大得多。今天的平凉、庆阳地区那时被称为大原,是一片广阔的草原,著名的董志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直到百十年前当地还有“八百里秦川,抵不过董志原一边”的民谚。原和原之间则是较为低湿的河谷台地称为‘隰’,也是比较宽阔宜于发展耕作的地带。在我国古代史籍中有许多关于原、隰的记载,如“■■原隰,曾孙田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诗经·小雅》)、“周原■■;堇荼如饴”(《诗经·大雅·绵》)等等。
黄河下游的地貌也不像今天那样平坦无垠,除冲积平原外,还有凸起的丘、陵、冈、阜和众多湖泽。丘陵高地大多为先民聚居之地,随着平原的淤积抬高,水患消除,人们才逐渐迁居于平地。《禹贡》在兖州一段里记载“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就是这种变化的记述。春秋以前的地面比现在要低十几米到几十米,随着黄河泥沙的积淀,有些丘、陵、冈、阜已被掩埋。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关于丘、陵、冈、阜的记载,以丘为例,见于《春秋》、《左传》的记载就有数十处之多。除高地之外,还有众多的湖泊和沮洳地带,其中较大的有大野泽、大陆泽等。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唐代大野泽虽经黄河淤积,南北长仍有三百里,东西宽百余里。大陆泽的大小当时没有具体记载,据现代在河北巨鹿等八县间遗址的勘测,长约六十七公里,宽二十八公里。
3.径流量大,土壤侵蚀轻微。
根据古气候研究的结果,可以对当时黄河的径流、泥沙状况进行粗略的估算。我国北方地区在温暖湿润期年平均降雨量比现在多出40~80%,进入下游的年均径流量若按同比放大应不小于900亿立方米。夏、商、周时期的年平均降雨量比现在多出100毫米,约高25%,进入黄河下游的年均径流量也在600亿立方米左右。
地理学家们对于进入下游的泥沙量进行过专题研究,选定距今3000年以前作为黄土高原自然侵蚀的背景值,即在人类活动影响轻微的自然状态下,黄土高原自然侵蚀的基础数值。当时黄土高原植被完好,属“疏林灌丛草原”。原面上有广阔的草地,成片的灌木丛,间有松、桦等乔木生长,对原面土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对当时的自然侵蚀,专家们有三条研究途径:一是根据不同时期黄河下游冲积扇的面积,沉积物平均厚度、泥沙比重、河道迁徙时间等参数计算下游的堆积量,从而计算出不同时期年平均侵蚀率。用这种方法计算距今6000~3000年的年均侵蚀量为每年9.75亿吨;二是由古黄河口泥沙淤积量推算。利用河口地区泥沙堆积量参照泥沙在下游淤积的分配比例,推算下游的总堆积量。由于不同时期下游堆积分配情况复杂,计算出入可能较大,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年均侵蚀量为6.5亿吨;三是由小流域土壤侵蚀模型外推,有关专家曾建立了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蚀模型,但由于其它小流域尚未完成这类分析,因此尚无整个流域的计算结果。根据以上研究成果,黄河流域自然侵蚀的背景值应在8~10亿吨之间,这个数字也即西周以前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数量。
4.黄河下游是地下河。
根据上述史料和研究成果,可以对西周以前黄河下游河道做出一些基本的判断:
其一,下游河道是地下河。夏代以前,进入下游的年平均含沙量约为9~11千克每立方米,夏、商、周时期进入下游的年平均含沙量为13~17千克每立方米,根据现代的观测研究成果,年均含沙量在20~25千克每立方米,即可维持河道冲淤平衡,小于这个数值河道就会冲刷下切,这样的水沙关系不可能形成地上河。据记载,大禹治水以后“水行地中”应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其二,河道可保持长期稳定。当时的河道为“山经河道”或“禹贡河道”,这两个河道在大陆泽以上实际为同一河道,由于含沙量小,河道处于冲淤平衡,有时或处于微冲状态。泥沙主要淤积在大陆泽和河口地区,只有在大水漫溢时才会在两岸造成淤积,洪水回落时水流即可归槽。大水时主槽一旦冲刷扩展,可以长期维持较大的河道断面。
其三,不需要堤防。当时下游人口稀少,开垦范围不大,人们多居于丘、陵、冈、阜之上,黄河蜿蜒于高地和湖泊之间,河流有较大的调节库容,人们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加之下游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沃土,中华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摇篮。
三千年以来黄河流域的环境演变
1.气候变干、变冷,环境恶化。
三千年以来,黄河流域的自然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气候变干、变冷,与前期相比年平均气温下降了2~3摄氏度,降雨量也明显减少。其间虽有周期性波动,但和现今气候已大体相仿。受此影响,西北地区森林减少,草原退化,草原和森林的边界向南推移。这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大大加剧了。其中较突出的有三个时期:
一是战国后期到西汉。战国后期秦、赵两国就在北部边陲设置郡县,迁移人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郡县设置一直到达阴山南麓。汉武帝以后继续移民开发使一部分牧区改变为农业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六盘山、子午岭一带的森林也遭砍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那时(《汉书·沟洫志》)中已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的记载。
二是唐代中、后期。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强大,在北方游牧地区设置了更多的州县。开发的范围向北扩展,生态环境退化愈加明显。鄂尔多斯高原在5世纪初还是肥美的草原,大夏国曾在此建国都统万城,赫连勃勃赞美这里“美哉,临广泽而带清流”(《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四》)。时隔二、三百年这里就发生了巨大变化,被描写为“广长几千里,皆流沙”,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因“深陷沙漠中”,统万城被废弃(《资治通鉴》)。可见唐代以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三是北宋以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对木柴和薪炭的需求越来越多,不仅关中及其周围地区的森林遭到砍伐,而且大规模的砍伐又向陇西和吕梁山北部地区发展。明代为了巩固边防在黄河中游重新修筑长城,设置州、县,实行屯田制度。黄河中游沿边一带“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明经世文编卷359·清理山西三关屯田疏》)。清代人口剧增,加剧了土地的开垦。乾隆十一年山西巡抚阿里衮的奏文里说:山西“实无遗弃未尽,可以开垦地土”,足见当时开垦土地的广泛程度。
2.径流量减少,泥沙量增大。
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黄河的径流、泥沙状况也发生了改变。这一时期的气温、降雨已和现代大体相当,进入黄河下游的径流,可按每年470亿立方米左右估算。战国时期进入下游的泥沙总量年均约11.6亿吨,明代中期则增加到13.3亿吨,清代中后期增加至16亿吨,相应的年均含沙量由24.7千克每立方米逐步增加至28.3千克每立方米及34千克每立方米,根据现代观测研究的结果推断,这样的年平均含沙量不但河口会不断淤积延伸,下游河道也会发生严重的淤积抬升。
3.河道逐渐变为地上悬河。
由于泥沙淤积,黄河下游河道也不断发生改变。战国以前虽然含沙量较小,但经过一千多年的日积月累,到春秋中期大陆泽已被淤平,大陆泽以下的低洼地带也普遍淤积抬高。公元前602年禹河故道废弃,改行西汉河道。西汉时黄河含沙量增加,河道两侧又很少有大型的湖泽调蓄,加之堤防强化,逐渐形成地上悬河。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决口继续向东南摆动,进入了东汉时期的河道。这个河道入海流程短,地势低洼,两侧又有大野泽等众多湖泽的调节,有较大的容沙空间,加之王景治河时因势利导措施得当,出现了一个八百多年的安流时期,直到唐朝末期因长期淤积而进入行河晚期。北宋时的河道在西汉和东汉河道之间,两侧都已淤积抬高,容纳泥沙的空间有限,北宋政权虽全力修治,始终未能改变频繁决口的局面。公元1128年黄河改行徐淮河道。金、元、明、清时期每年进入下游的泥沙总量由13.3亿吨,逐渐增加到16亿吨。年平均含沙量已大大高于维持河道冲淤平衡的临界数值。这一时期河道淤积严重,决口不断,河南中、东部及以下地区,大面积淤积抬升。
总之,从战国到清代的两千多年间,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干变冷,降雨量减少,土地旱化,河湖萎缩,草原自然边界向南推移,加上人口增加,人类活动影响加剧,致使进入黄河的泥沙不断增加,黄河下游的淤积改道频繁发生。
治河方略的演变
随着自然环境变异和黄河水沙关系的改变,人们治理黄河的方略也自觉不自觉地发生着变化。笔者认为,历史上的治河方略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从大禹治水到春秋末期,治理方略以疏导和分流为主。
尧舜时代河道处于自然状态,尚未进行过疏通和整治,常因河道壅塞、排水不畅造成大面积漫溢。大禹之前的治理方法是“堵”,这是一种原始的局部防洪措施,鲧用这种办法治水九年“绩用弗成”。大禹则顺应水流的自然规律采取以疏导为主的治理方略。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疏通了河道,沟通了黄河与济水、漯水的联系,实现分流入海,还对沿河湖泊进行治理,于是,“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史记·河渠书》),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安流时期。
2.战国到明代后期,是从分流治理到合流治理的过渡阶段,治理方略是筑堤和分流并用或交替使用。
战国以后的黄河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径流减少,沙量增加,水沙关系由相对平衡变为不平衡,下游河道也由地下河逐渐变为地上河。二是堤防形成。当时黄河下游已成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为了保护居住安全和经济发展,黄河堤防出现了。堤防的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治河方略的一大进步。堤防修筑也带来负面的影响,泥沙集中淤积在两堤之内,形成地上悬河,造成决口甚至酿成巨大的灾难。堤防的功过是非千百年来引发过无数争论,但黄河堤防却在不断的争论中世代传承。西汉时由于河道淤积,悬河发展,决溢灾害频繁,贾让提出“治河三策”,主张分流治理,让水流宽缓不迫,自由淤积摆动,对“缮完堤防”持否定的态度。东汉时的王景则是一个实干家,他没有按照当时流行的主张实行分流,而是就改道后的新河修筑堤防,因势利导取得了治河成功,迎来了大禹之后第二个安澜时期。金、元和明代前期,由于南北对峙、“保漕”等原因,实行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治理策略,实行的结果并没有像分流论者想象的那样“期月自定,千年无恙”,而是“忽南忽北,靡有定向”,成为黄河历史上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期。
3.明代后期到新中国成立,是以筑堤合流、束水攻沙为主的治理阶段。
经过战国至明代的河道变迁,黄河下游的广大地区已严重淤积抬高,许多大型湖泊也相继消亡。实行分流策略,造成泥沙淤积、河道乱流,已经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这时潘季驯等人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思想,在治河者中间展开了“分流”与合流的争论。主张分流的人认为,疏导分流是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是不能改变的“圣人之法”。主张合流的人则从水和泥沙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潘季驯指出:“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主张束水攻沙。在水流运动的过程中,水和泥沙是相互矛盾又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含沙量小于水流挟沙能力时,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时的河道不会发生淤积,实行分流治理,可以减轻洪水威胁,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在含沙量大于水流的挟沙能力时,泥沙成为主要的矛盾方面,河道淤积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这时再实行分流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淤积,不利于河道治理。潘季驯主持治河期间,堵塞决口,截支强干,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改变了此前河道“忽东忽西,靡有定向”的乱流局面,取得了为后人称道的治理成就。当然,束水攻沙的方略也不是一剂万应灵丹。源源不断的泥沙必须有堆放的空间,即使不淤在河道也必然淤积在河口,使河口延伸,比降变缓,输沙能力降低,造成自下而上的溯源淤积。潘季驯以后大都实行合流治理,虽然在归顺河道,减少灾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河道的淤积抬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4.新中国建立后,黄河进入了全河统筹、综合治理的新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治理方略。较之历史上的治河方略,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坚持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历史上黄河下游灾害频繁,成了历朝历代人民群众的沉重负担。能保住洪水时堤防不决口就满足了。新的方略强调要把害河变为利河,利用黄河的水土资源为人民造福,大力开发灌溉、发电、供水等水利事业,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把全流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治理。历史上治理黄河多局限于下游。新的方略按照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的要求,从干流到支流,直到流域内的广大地区,进行统筹规划,全面治理,综合开发利用,这是治河方略的历史性进步。
三、水沙兼治,更加注重泥沙处理。历史上治河大多着眼于洪水处理,潘季驯治河虽然关注到泥沙,但处理手段相对单一,仍难以解决下游河道的淤积问题。新的方略在全河上下采取综合措施,拦减和利用泥沙,达到减缓河道淤积的目的。
四、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探索黄河的自然规律。历史上对黄河自然规律的认识大多基于定性观察和经验积累。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水文、气象、河道、地质的观测研究工作,收集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使我们对黄河的认识建立在更加科学可靠的基础之上,特别是现代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为我们制定完善治河方略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些都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相比的。
历史的启示
从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变迁和治河方略演变中,可以得到以下重要启示。
1.自然界是一个不断运动、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整体。地球上的水在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不断地运动和循环着。河川径流是水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因而不可避免地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2.河川径流在地表流动奔泻,又会和地球表面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大自然孕育了万物和人类,人类活动又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影响越来越大,成为自然环境改变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数千年来黄河演变与治理的历史,是一部水沙关系由相对平衡到不平衡的演化史;是中上游侵蚀,下游堆积,移山不止,填海不息的运动史,是人们开发利用黄河,力图控制黄河,而黄河又依照自然规律不断寻求洪水出路与容沙空间的历史,这个历史现在还没有完结。如何利用黄河的水土资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同时又顺应自然规律给黄河洪水寻求出路,特别是为黄河泥沙寻求堆放的空间,将是一代代治河人必须面对的一个长远的课题。
(作者为河南河务局原局长)
稿件来源:黄河报·黄河网
热门文章:
- 2024研究思考:探索开展村(...2023-12-26
- 2024年心得感悟:强担当抓落...2023-12-26
- 主题教育心得:新时代思想政...2023-12-26
- 在共青团第x次代表大会开幕式...2023-12-26
- 2024年度常委宣传部长在主题...2023-12-26
- 2024年xx队伍安全管理集中排...2023-12-25
- 2024年党课:习近平大历史观2023-12-25
- 本科毕业自我鉴定范文通用版...2023-12-05
- 党员代表在党支部成立大会上...2023-12-05
- 党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剖析...2023-12-05
相关文章:
- 学习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2021-10-10
-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2021-10-22
- 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2021-10-22
-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重点...2022-02-21
- 黄河流域究竟是否缺水(李文家)2022-02-23
- 黄河流域重点领域水资源保障...2022-02-23
- 黄河流域国民经济需水量预测...2022-02-23
-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与水资源演...2022-02-23
- 对黄河流域水文站网布设的调...2022-02-23
- 黄河流域水沙变化研究新进展...2022-02-24
- 生态护坡材料在治河工程中的...2022-02-19
- 浅谈水法规宣传在依法治河中...2022-02-24
- 穆智增:《治河用柳集》(四)2022-02-24
- 穆智增:《治河用柳集》(三)2022-02-24
- 穆智增:《治河用柳集》(二)2022-02-24
- 慕智增:《治河用柳集》(八)2022-02-24
- 慕智增:《治河用柳集》(七)2022-02-24
- 穆智增:《治河用柳集》(一)2022-02-24
- 慕智增:《治河用柳集》(六)2022-02-24
- 慕智增:《治河用柳集》(五)2022-02-24
- “十一五”发展“三农”的新方略2021-09-27
- 深入把握党基本方略2021-09-28
- 实施依法治村方略的思路和对策2021-10-21
- 城市经营的城市规划方略研究2021-11-09
- 推进我国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2022-10-28
- 浅论权力的变异--学习“两个...2021-09-25
- 品质变异的原因2022-03-17
- 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2022-04-07
-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咳嗽变...2022-10-24
- 企业投资格局的演变2021-10-11
- 企业业绩评价的演变对改革政...2021-11-28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演...2021-12-21
-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就...2022-03-29
- 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演变的原...2022-03-31
-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产权结构演...2022-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