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鉴定 >

黄河下游旱灾及其防治(郑利民)

发布时间:2022-02-25 15:09:22 浏览数:
 

摘 要:黄河下游农业在豫、鲁两省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下游地区农业基本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局面,但由于资源性缺水的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仍受干旱的困扰。本文分析了黄河下游旱灾及其成因与特点,阐述了下游抗旱减灾要加强旱情信息的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干旱应急预警机制,落实抗旱预案,同时,强化抗旱的非工程措施,努力提高防汛抗灾的科技含量,加强灌溉设施建设,尽可能减轻旱灾损失。

关键词:黄河 下游 旱灾 防治

一、黄河下游旱灾特点

旱灾是自然界的普遍性灾害之一,具有影响范围广、历时长,对农业生产影响大的特点,已成了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黄河下游旱灾还影响工业生产、城乡供水和生态环境等。研究黄河下游干旱发生的原因和规律,预测发生的态势,制定防治干旱的对策,减轻干旱所造成的损失,并进行有效的防治,使旱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黄河下游地区急需解决的课题。

黄河下游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春季蒸发量大,降水稀少,多风沙;夏季炎热,易形成突发性的大雨和干旱威胁;秋季多天气晴好;大部分地区降雨稀少,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年平均降雨量在560~680mm之间,降雨由东南向西北方递减;有70%左右集中在6~9月份,年际变化很大,变差系数在0.35~0.45之间。多年平均蒸发量1100~1300mm;多年平均气温12~14℃,无霜期180~210d。由于下游地区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用水相对集中,3~6月份灌溉季节大面积集中用水,经常出现用水紧张的局面。据历史资料统计,在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45年的3711年中,有大旱成灾记载的就有1070多年,其中仅清代就发生201次,平均一年多就要遭受一次旱灾袭击。诸如“焦地流金,大地生烟,野绝青草,寸粒不收,骨肉相食,十室九空”等灾情的记述不胜枚举。

1. 降水

降水是黄河下游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又是对农作物生长有直接影响的水资源。下游降水水资源总量为389亿m3。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由西南向东北沿黄河流向逐渐减少,降水的年内分配高度集中,多年平均汛期(6~9月份)降水量418mm,占年均降水量的72.6%,多数站汛期7、8月两月降水量就占全年的一半以上。春灌高峰期(3~5月份)降水量只有88mm,占年均降水量的15.3%。春天气温偏高,蒸发量大,小麦需水量增加,3-5月份正是小麦需水期,但是,这个时期降雨量很少,春旱严重,对本区主要作物冬小麦的生长十分不利。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最大与最小年降水量比值在2.52~4.79之间,最大与最小年降水量的差值为560~905mm,由于降水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致使在现状条件下难以充分利用当地降水资源,大量降水资源作为涝水排至境外,在大水年甚至形成洪涝灾害。

2.地下水资源

黄河下游地下水资源量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另外还有河道渗漏、灌溉入渗等。黄河下游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为109.2亿m3。地下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南岸均高于北岸,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

1990年以来,由于黄河来水量减少,下游断流加重,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各地均加大机电井工程建设,机井主要分布于距黄河较远的井渠双灌和纯井灌区,且与各地市的灌溉面积、地下水开采量分布基本一致。目前,黄河下游平均地下水利用量为43.7亿m3,占灌区总用水量的31%。地下水开采量基本呈增加趋势,但各年间稍有波动,地下水开采强度分布不均。

3.地表水资源

黄河下游地区的地表径流量大部分为汛期暴雨产流,加上平原地区缺乏调蓄条件,因此地表径流的利用难度较大。目前,灌区利用地表水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水污染,灌区内许多河流由于水质污染而无法用于灌溉,直接影响了地表水的利用。1991~2003年,黄河下游平均当地地表水利用量为8.2亿m3,占总用水量的6%。

4.引黄用水量

1952~2003年黄河下游累计引水3763亿m3,平均每年引水72.4亿m3。各年代平均引水量呈增长趋势:50年代为32.0亿m3,60年代为37.9亿m3,70年代为81.2亿m3,80年代为106.4亿m3,90年代为93.7亿m3,2000年以后平均为78.5亿m3。

20世纪70年代以后,流域降水偏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引水规模已超过了灌溉季节黄河上游来水量的承受力,加上管理不力和干流调蓄能力不足,致使1972~1999年,28年中黄河下游利津站共发生了21年断流。特别是1997年黄河下游出现了有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断流,利津站断流时间长达226d,断流河长超过700km,给黄河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农业损失约268亿元,每年平均损失14亿元以上,受旱农田累计500万hm2,减少粮食100亿t,单是1995年的黄河断流就使山东东营3万hm2稻田未能插秧,河南新乡2万hm2稻田改种其他农作物,山东德州100多家企业缺水瘫痪。山东东营、滨州、德州等城市10万余居民长期供水不足。

5.水利工程老化失修

黄河下游地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配套率低,抗旱效益衰减。

二、黄河下游引黄抗旱的成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生产,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新建有引黄工程137处,总设计引水流量3973m3/s,建成万亩以上引黄灌区98处,正常灌溉面积245万hm2,补源灌溉面积113万hm2,有效灌溉面积258万hm2,受益人口达5541万人。引黄供水的实施为沿黄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黄河下游两岸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效缓解了流域内外相关地区的用水紧张局面,保证了粮食的稳产高产,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黄河下游地区由于受资源性缺水的限制,农业生产仍受干旱的困扰,严重夏秋旱、冬春旱,给黄河下游地区粮食生产带来很大损失。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为保证黄河下游的抗旱供水,在黄河水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水库多次弃电放水,动用最低发电水位以下死库容的水量向下游供水,满足下游地区的用水需求,缓解了下游旱情,有效的降低了旱灾造成的损失,支撑沿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黄河下游抗旱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受黄河自身的资源短缺、用水需求过快增长和其他因素影响,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黄河下游地区缺水问题凸现。由于对旱情掌握不及时,抗旱预案不具体、操作性差,致使黄河下游地区旱情不断发展。防旱投入缺乏保障,抗旱经费不能满足抗旱工作的要求;旱灾救助体系不完善,抗旱服务能力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要求。

1.抗旱能力与新的要求不相适应

黄河下游的抗旱服务组织比较薄弱,抗旱能力建设滞后,具体表现在设备量少质差,抗旱能力弱,工作不到位,遇到特大干旱年份,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2.黄河下游水库水源不足,灌溉设施老化下游水库可蓄水不足,调节水量偏少,抗旱水源紧张,灌区灌溉配套设施差、保证率低,现有抗旱设施老化失修严重。

3.抗旱的科技水平较低

黄河下游抗旱主要凭借人的经验,抗旱工作习惯依靠人海战术、手工作业,采用传统的抢险器具和物料,现代化程度较低。改革创新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滞后于需求,缺乏国际交流和合作。目前,围绕抗旱开展的研究虽然不少,但真正能够对防汛抗旱工作发挥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不多,对抗旱工作的支撑不够。

四、黄河下游抗旱工作的思路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旱情对黄河下游的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对抗旱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的抗旱管理,国家防总二○○七年三月十四日批复黄河防总增加抗旱职能,将使其工作范围从中下游四省区扩展到全流域,职能从以防洪为主扩展为防汛抗旱一体化。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加强抗旱减灾意识,构建抗旱信息平台

黄河下游干旱灾害是逐渐积累递增的自然灾害,一般情况下,群众对抗春旱很自觉,但对抗夏旱、秋旱往往存在着麻痹侥幸心理,造成防旱观念淡薄,抗旱减灾意识不到位。因此,黄河下游旱灾防治要增强抗旱减灾意识,构建抗旱信息平台。建立信息管理体系,完善工作程序,提高信息采集报送效率,及时掌握各类旱情信息,提高旱情监测、预报水平。

2.加强抗旱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黄河下游抗旱能力建设,建立机构健全、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程序规范的抗旱工作体系,强化各级抗旱指挥部的权威,健全统一指挥决策、分级分部门负责的机制,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制定完整的抗旱预案体系

加强抗旱预案体系建设,明确旱灾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完善水旱灾害应急预案,实现抗旱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促进抗旱组织协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健全抗旱工作责任制

政府要加强对抗旱工作的领导,严格履行各项职责,坚持并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抗旱责任制,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提高抗旱的整体效能。健全完善抗旱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抗旱工作落到实处。

(3)健全抗旱应急法律制度

健全应急管理体制,要规范抗旱抗灾的活动,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以及各相关部门在各级水旱灾害应急响应中的责任、义务与协同运作机制等。使抗旱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达到以法保护水,节约水的目的,才能增强抗旱能力。

3.进行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建设

黄河下游地区大多数灌溉工程修建于五、六十年代,工程先天不足,长期带病超负荷运行,灌溉效益逐年减少。因此,加快现有工程的防渗配套,提高灌溉效率。对已老化工程,应按工程老化程度,分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分批进行改建和更新,特别是干、支渠一定要防渗配套,提高输水能力。近期大型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增加主要灌区的抗旱能力。

4.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

进行灌区节水改造,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提高引黄供水保证率,最大限度地满足下游沿黄地区用水。针对地下水超采地区,认真研究利用黄河洪水回灌的可行性,充分利用洪水资源,确保城乡生活用水,减轻旱灾损失。

对易旱地区,应配套和改造现有供水和灌溉设施,扩大水源,提高抗旱成灾能力,立足于当地的水资源和现有灌溉供水设施,开源与节流并举。在渠灌区渠道防渗,完善量水设备;在井灌区推广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喷滴灌技术;在田间大力推行投资少,见效快的大畦改小畦等行之有效的灌水技术,达到节约用水适时灌溉。

5.提高抗旱科技含量

研究黄河下游农业旱情监测预报体系,开展小浪底水库抗旱减灾保障体系研究,举行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1)农业需水预测预报系统研究

根据土壤墒情遥感资料,利用土壤墒情监测信息系统,开发研制灌区尺度农业实时用水模型,举行土壤墒情监测信息系统研究。建立不同条件下基于遥感监测资料(表层土壤水分)的作物根系层土壤含水量计算模型。结合遥感资料,构建不同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模型,建立灌区土壤墒情实时信息采集和土壤墒情预报系统。

(2)小浪底水库抗旱减灾应急预案保障体系研究

根据下游实时旱情及需水量预报模型,考虑下游区间来水、河道参数、水流传播时间、河道损失、涵闸引水能力、不同水文断面流量指标等因素,以及黄河下游河道条件变化,构建小浪底水库抗旱减灾应急预案。

6.健全社会化抗旱服务体系

防旱抗旱,没有社会化的防旱抗旱保障体系是不行的。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极好机遇,积极发展适应性农业,进一步扶持、发展抗旱服务体系。在投入机制上,要不断拓宽投融资领域,用改革的办法,广泛融通社会资金,用筹集的资金建设更多更好的抗旱工程设施。

五、结语

黄河下游地区由于水资源紧缺局面日益突出,已成了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增加了抗旱难度,加重了干旱威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国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对环境的影响也日趋严重,严重的旱灾还影响工业生产、城乡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黄河下游抗旱减灾工作要不断地完善和加强,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科学理念。在今后的抗旱减灾工作中,把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起来,走双向发展的道路,使抗旱减灾工作不断科学化、正规化、不断提高抗旱服务水平和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干旱对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作者简介

郑利民,1961年11月出生,男,汉族,河南叶县人,高级工程师,从事黄河防洪、引黄灌溉、水资源、生态环境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黄河 旱灾 下游 防治 郑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