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鉴定 >

毕业论文_唐人感伤情调与岳阳楼诗

发布时间:2022-03-05 15:13:22 浏览数:

摘 要 
   文人自古即有登高寄愁的传统,登高意象也频繁地出现在唐诗中。这种现象的出现有诗人对古代诗歌传统的继承,也有唐代社会的时代因素。诗人借登高意象表情达意,久而久之,登高意象所积累的情感蕴涵已成为一种承载丰富的象征意义的载体,并得到诗人和读者共同认同。本文选取一个具有特殊文化蕴涵的登高意象岳阳楼入手,分析唐代诗人有关岳阳楼的诗作,重点探究这些诗作登高抒怀、寄愁的感伤意味。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漂泊怀故、幽思伤国即是此类诗作产生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岳阳楼;唐诗;感伤;原因  

Chinese sad affective tone and Yueyang Bldg. poem  

Abstract  
The writer since old times namely had the tradition which the climb up sent worried, the climb up image also frequently appears in the Tang poem.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appearance had the poet to the ancient times poetry tradition inheritance, also has Tang Dynasty society"s time factor. The poet expresses one"s idea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limb up image expression, Gradually, the emotion implication the climb up image accumulates which in the concrete poetry has become the poet and the reader together approves and the application load bearing rich symbol significance carrier. This article selects one to have special cultural implication climb up image Yueyang Bldg. to obtain, analyzes the Tang Dynasty poet to concern Yueyang Bldg."s poetic composition, inquired into with emphasis these poetic composition climb up expresses feelings sad meaning which, sends worried.Has unrecognized talent, the official career roughly, drifts the bosom, ponders the wound country is the important reason which this kind of poetic composition produces.  

Key word: Yueyang Bldg.; Tang poem; Sad; Reason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Ⅱ  

绪论……………………………………………………………………1  

第1章 登高感伤的文学传统与岳阳楼的文化内涵…………………………2   

1.1登高感伤的文学传统……………………………………………2  

1.2岳阳楼的文化内涵………………………………………………2  

第2章:唐人登岳阳楼赋诗之传统及成就…………………………………4  

2.1 唐人登岳阳楼赋诗之传统…………………………………………4  

2.1 唐人登岳阳楼赋诗之成就…………………………………………5  

第3章:唐代诗人登岳阳楼作感伤诗的原因…………………………………8  

3.1 怀才不遇………………………………………………………….9  

3.2 仕途坎坷………………………………………………………….9  

3.3 漂泊怀故……………………………………………………………………9  

   

3.4 忧思伤国…………………………………………………………10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绪 论  

   

   

登高抒怀是历代文人的传统,登高意象在古诗中是以登山、登楼、登塔、登台几种形式体现的。登山作为古代人们尤其是文人志士的常见活动,这种意象最先具有的内涵必然是登高俯瞰时面对辽阔的自然滋生的一种对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故缭绕着白云、生长着苍苍竹松的青山在许多诗中成为诗人仰慕性情恬淡的隐士的心理象征,这是登高意象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内涵。  

与有闲适之志的诗人相反,深受儒家传统影响的诗人在登高临远时萌发的豪情壮志与宏远抱负为登高意象增添了又一种内涵。这些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心入世为官、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志士在理想遭到挫折、不为统治者所重用时,他们诗中的登高意象则被蒙上了一层慷慨悲凉的感情色彩,成为郁郁不得志、恨无知音赏的苍凉感慨。而当战乱频繁国破家亡之时,这种阐释则从诗人对自身仕途的关注出发,却又超越了对自身仕途的关注,加上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关怀,从而赋予了登高意象更深的蕴涵。  

诗到唐代,意象的丰富与完善和诗歌的发展一起达到了成熟阶段,登高意象在唐诗中出现次数之多、表示意味之丰富均很惊人。仅《唐诗三百首》中登高意象就出现了三十次,这势必会引起重视。学者们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立足点,这使读者更了解某些诗词的内涵,了解诗人的情感,以及把握这一文学传统的脉络。  

在前人相关探讨的基础上,我选择唐代诗人的岳阳楼诗加以分析,探究登高感伤的文学传统与岳阳楼的文化内涵及唐人登岳阳楼赋诗之传统及成就,并挖掘唐人登岳阳楼作感伤诗的几种原因,以求从一个立足点品味唐人的多种感伤。登高意象因其能更好地表达诗人丰富复杂的感伤之情,故从《诗经》始至《唐诗三百首》,其内涵被不断地加以开拓和深化,了解这几种感伤类型对我们深入研究唐代诗人乃至后来诗人的登高之作不无裨益。  

   

   第1章 登高感伤的文学传统与岳阳楼的文化蕴涵  

   

   

1.1登高感伤的文学传统  

      

早在《诗经》的时代,中国经典文学就给诗人这样的承诺:“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1]这是有关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之间达成的一项最古老的约定之一。我们不必断言历代诗人如何无意识地受到这种承诺的强烈诱惑。然而,我们可以很容易在每一个诗人的集子里发现“登览”、“临眺”之类题目反复出现。陶渊明诗亦云:“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2]  

    在后世山水诗发展过程中,登览与远眺,具有永恒的魅力。可以说这世界因为有了山有了楼,于是诗人们可以从芸芸众生,茫茫尘世之中上升起来,游目骋怀、昂首天地,将其生命人格和精神情感,伸张于无限的宇宙空间。  

登高抒怀自古有之,那么所抒之怀又有怎样的主旋律呢?从宋玉“登山临水兮送将归”[3]开始,中国诗歌就有了伤高怀远的传统。文人墨客不管是状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喜欢登高。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名诗名句。   

   

1.2岳阳楼的文化蕴涵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洞庭湖畔的岳阳楼、长江南岸的黄鹤楼、赣江之滨的滕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历史悠久,是集历史、文化、艺术、旅游、建筑诸价值于一身的古建筑精品。据《岳阳风土记》记载,岳阳楼原是城西的门楼。耸立在 八百二十平方米 的城台上,巍峨壮观,是三国时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将西门城楼扩建成楼阁,因其位于天岳山之南,初名“南楼”,后改名为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洞庭湖 和 君山附近。俗话说有水无山,是水的遗憾,有山无水,是山的寂寞。山水相映相辉,才是中国历代文人眼中最完美的风景。登上岳阳楼山水尽收眼底,这为岳阳楼的文化韵味奠定了基础。岳阳楼不仅是一个风光秀美的风景点,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它是中国贬官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人文精神的载体。  

岳阳楼的位置极好,它屹立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一望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登上这样的高楼,文人们的心胸自然开阔,思路驰骋于天际。难怪许多文人非得登上岳阳楼才能一吐心中的不快,表现高尚的人文精神。  

战火没有对岳阳楼留情,岁月也不曾对岳阳楼垂青。岳阳楼久经沧桑,屡毁屡修。它的每一番废毁和修建都牵动着中国文人和士人的神经。可喜的是那沉甸甸的人文氛围并没有因楼的变迁而消失,反而像存窖的酒,芳香因时间的流逝而浓郁。三层主楼,仿佛是一部文化史。苏书邵刻的《岳阳楼记》虽已不存,但清代乾隆年间书法家张照的手笔,依然传送出范仲淹的浩然之气,巨幅屏雕中仿佛可见忧天下之心。楹柱上墙壁间,处处是奇文佳句。清代何绍基的长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之五言绝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 君试看:洞庭湖南极萧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楼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向谁领会得来?”挥洒自如,谈古说今。写景抒情,引人遐想。岳阳楼的“真意”大概就是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向往,为之执著的根源吧!    

   

   第2章 唐人登岳阳楼赋诗之传统及成就  

   

   

2.1唐人登岳阳楼赋诗之传统  

   

登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题材,唐代诗人继承了前代登高抒怀的传统。而其中深味着千古寂寞情怀的沉郁悲壮之作,更是唐代登高诗的主旋律。唐代登高诗的发端之作当推初唐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其悲凉的基调,怀才不遇、孤独悲伤的情怀为唐代登高诗树立了典范。由于唐代社会环境、政治、文化氛围及人生追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唐代诗人延续着登高寄愁的历史命运。  

登高抒怀、寄愁成为唐代诗人的常用手法,例子举不胜举。例如杜甫《登楼》中的“花近楼高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牧《长安望秋》中是诗句“椅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李商隐《安定城楼》中“迢递高城白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许浑《咸阳城东楼》中“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登高所结成的千里之愁、万里之思,使后人读之不禁同起无穷之感,形成了唐人诗歌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  

公元714年,中书令张说贬谪岳州,“每与才士登楼赋诗,自尔名著”。[4]张说是个达官,也是个文人。他来岳州,没有带来多少官气,而是带来了满腔书卷气。他常兴冲冲地领着当地最有名的才子,唤上过路的知名文人,一同登楼,一段歌谣、数行诗声、几壶美酒,弄得南楼沸沸扬扬。一时间,人们心目中那座武士高高屹立的城楼,竟变得书香味十足,充溢着温文而雅的飘逸才情。从此形成了唐代诗人登岳阳楼抒怀作诗的传统。  

贬官张说是第一个重修岳阳楼的人,不过那时还不叫岳阳楼。岳阳楼名字的出现是因为另一个贬官——唐肃宗中期的中书舍人贾至。他被贬到岳州后,写了一首《岳阳楼重宴王八员外贬长沙》的诗,其中有“岳阳楼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的诗句,因此才有了岳阳楼的称谓。  

   

2.2唐人登岳阳楼赋诗之成就  

   

岳阳楼扼守着湖南北面的门户,而北来的或放任或贬谪,流放来湖南荒蛮之地的京官或文人墨客,最喜在此停泊,只为登上岳阳楼,一睹洞庭湖上横无际涯、波浪连天的万千气象。满眼美景,自然心中感慨万千。李白、杜甫、孟浩然、贾至、韩愈、刘禹锡、张九龄、白居易、李商隐等著名诗人都曾登临岳阳楼,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组成了岳阳楼诗歌的大合唱。关于岳阳楼的诗篇足足可以汇编成一本厚厚的诗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继在岳阳楼上留诗,并不是要争个高低,而是历史和命运的安排,这无疑使岳阳楼成为“天下楼”的自豪中有着更多豪壮的色彩。  

这些诗作中有很多优秀作品。白居易、李商隐的诗无不语工意深。特别是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杜甫的《登岳阳楼》,气力浑厚、意境深远。一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使洞庭湖的博大浩瀚、水势之汹涌澎湃、气象之宏奇伟丽跃然纸上,成为千古绝唱。被称作“岳阳楼诗之双璧”。可谓:“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5]  

   

   

   第3章 唐代诗人登岳阳楼作感伤诗的原因  

   

   

唐代诗人为岳阳楼创造了文化氛围,使之变得深邃。岳阳楼的文化韵味又陶冶了唐代诗人,使他们尽发诗情,寄托内心的苦闷。那么唐代诗人登上岳阳楼所作的感伤诗都出于何种原因呢?细细体味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3.1怀才不遇  

     

早在《论语》中就有“学而优则仕”[6]的观点,可见仕途对历代文人的影响之深。唐代有着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和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但并不是每一个有才之人都能得到重用,千里马自然要遇到伯乐,有恰当的机遇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因此,怀才不遇者不可避免。登上岳阳楼,望着洞庭湖水,这种怅惘之情不免油然而生,也不免发之于诗作。           

元稹的《岳阳楼》云:“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倒深潭赤玉幢。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湘水入西江。”作者的洞庭之行颇有失意之感,他是作为潭守的从事侍宴陪游而来的。这首诗视角独特,别有韵味。不像其他诗那样着意描写岳阳楼的雄伟壮观,而是写楼的倒影:当太阳照射到楼窗上时,楼影落到湖中的赤玉幢上。玉幢如玉楼,指神仙居处,也就是说岳阳楼的倒影映印在洞庭 龙 君的龙宫之上。  

诗人醉翁之意不在写景,而在于借以表达他在残春之际的怅然情怀。“万般意”,犹言各种况味,其中既有惜春之意,又有人生失意之叹。春色已不在,时间的流逝使人伤怀。自己在仕途上还没有作为,什么时候才能施展才华,大展宏图呢?末句“满”字面上写景,谓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岳阳楼的雕花窗棂,随着湖水流入长江,而其间仿佛在表达作者这样一种内心独白——满腹的忧愁啊,何日能像湖水那样西入长江!盼望着忧愁逝去,也就是希望自己能早日被重用。   

李白的诗作想象丰富、意趣悠远,富有浪漫主义特色。但有时在表现的旷达之下也有一种忧郁。他往往借宏大的意境来排遣内心的忧伤。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李白遇赦过岳阳。同年秋,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途经岳州,与诗人相遇。时贾至亦遭贬岳州。三人同游洞庭湖,李白写成组诗七绝五首。《陪族叔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湖五首》(其二)云:“南胡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首句描写秋夜宁静,湖面上不见淡淡轻烟,天水相接的自然景象。但李白志不在描写山水,接句是表现其浪漫主义风格的奇思异想:“耐可”意为“怎得”,而“流”字承上句“秋水”。怎么能够乘这秋夜的洞庭湖水直到天上去呢?李白有过多次登天的想象。如“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二);“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登太白锋》);“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古风五十九首》)等等,实际都是他内心苦闷无法解脱的表现。在流放途中获释归来的李白,虽然曾有过“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书”(《送别》)、“襄王怜宋玉,愿入兰台宫”(《寄上吴王三首》其三)那样冀求见用的希望,但也很快就破灭了。此时他寄人篱下,“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醉后赠从甥高镇》),所以,“乘流上天”之想,是痛苦灵魂的震颤,意味深长。怀才不遇几乎让他失去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希望。  

一转知道诗人并非乘流上天,而是“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且就”既有自我调侃,也有自解自慰之意。上天既有“耐可”的困惑,那就姑且向这洞庭来“赊月色”吧。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李白即使忧伤也要表现得壮烈洒脱,他的风格正如清人沈德潜所云:“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屣千乘。”[7]  

   

3.2仕途坎坷      

      

入世难,仕途坦顺更难,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仕途坎坷而忧伤?多数唐人自然也避免不了这种困境。登上岳阳楼而感伤自己仕途坎坷的自然有之。张说就写过这样一首诗,即《送梁六自洞亭山》:“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这是诗人谪居越州的送别之作。梁六为诗人友人潭州刺史梁知微,时经岳州入朝。诗中的送别之意并不明显,主要表达的是深沉的愁绪。谪居送客,看征帆远去,该是何等凄婉的感觉。《唐才子传》谓张说:“晚谪岳阳,诗盖凄婉。”[8]正所谓“天涯一望断人肠”。[9]   

 首句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然而它能令人联想到《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10]的情景。二句“孤”字突出诗人此时的心境。三句由实转虚,由写景转抒情,表现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神仙之说是那样的虚无飘渺,洞庭湖水是那样的广远无际,诗人不禁心事浩茫,与湖波俱远。岂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自己的新潮怎能不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呢?结尾言尽而意无穷。  

诗人有太多的感伤和回忆。他是很有政绩的,为人刚直、忠君、有智谋,而却在莫名中被贬到岳州。回想自己从政的经历,一路坎坷,想象未来道路又无从摸索。望着友人乘船入朝,心中的苦闷无法压抑。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他的心里在流泪。  

李商隐的《岳阳楼》也同样表达这种忧伤:“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宣宗大中光年(847)二月,給事中郑亚外调为贵州刺史,杜管防御观察使,辟李商隐掌书记,随郑赴任,此诗乃诗人路经岳州所作。首句便奠定了感伤基调,登上岳阳楼是为了一散平生的苦闷,可见诗人忧愁之深。万里长途,偶尔登临乘兴,此情是何等的可怜。岳阳楼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是发泄郁闷的场所。“万里”渲染了诗人坎坷的苦闷。离开故地奔向万里之外的他乡,前途一片渺茫,怎能不心生凄凉?诗人说,在这种情况下就不用再忧虑官场中的明争暗斗了。表面是获得了解脱,他真的能够释怀吗?朝野牛李党派的纷争每天都在进行,自己的前途不知会如何,他怎么能不忧愁。诗人想解脱却不得解脱。  

   

3.3漂泊怀故  

   

仕途坎坷就不可避免的背井离乡,而中国自古有着重别离的传统,流离漂泊不免让人感伤。居高远眺家乡,感慨身世,显得自然贴切,有关岳阳楼的诗作不免有类似题材的。  

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自江州赴忠州刺史任,经过岳阳时留下一首《题岳阳楼》:“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诗人久经贬谪,不堪流离漂泊之苦,所以在他描写湖光山色的景物诗中,也透露出淡淡的哀怨和对京城的眷恋。    

“独”是实写,说他一个人登楼远眺,同时也虚写他常年贬官在外,远离京城,饱尝孤独之感。所以他看到夕阳反照之处,很自然的就想到了长安。听到了猿啼,看到了雁飞就感到世事的艰难。这几句都是见景生情,情寓景中,前后照应。既描绘了洞庭的阔大不凡,又抒发诗人漂泊天涯,眷恋故城的痛苦。诗的最后两句说洞庭风格壮阔,可以画成图障,张挂在豪华的大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或许可以让他们稍懂得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风波之苦。从而含蓄地抒发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人往往在景物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在焕发生机的春季贾至就曾在岳阳楼上观赏景物,抒发漂泊思乡之情而作《西亭春望》:“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岳阳楼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柳青青”说明春季已到,柳枝油绿,北雁也飞归了故土。“笛”的意象运用,也在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春心”是春来雁去触发的旅情归心。“满”字表思乡之切、郁闷之深。诗中用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色反衬诗人当时愁忧的心境,这使所要表达的仇恨显得更加强烈。这种仇恨深深根植于内心深处,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巳《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料的构想,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3.4忧思伤国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历代不乏爱国忠臣,他们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安危,百姓的冷暖。唐人在岳阳楼上的诗作也有表现这种情怀的。如李商隐的《岳阳楼》:“ 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本诗与另诗《岳阳楼》(欲为平生一散愁)题目相同,而所咏之主旨则迥异。“欲为平生”一诗,乃因登楼而想及自身的遭遇,而本诗则因登楼而发思古之幽情,表现诗人对国家境况的担忧。  

    岳阳楼所在地,在战国时代属于楚国,当时秦楚二国交恶,秦且纠合诸侯共击楚,大破之。后请昭王约楚怀王会于武关,自此便被劫持至咸阳,终不复返楚,三年后,且客死于秦。怀王去秦后,其子襄王立,七年,而迎妇于秦,终与秦和。诗人登岳阳楼,览山川之胜,而有慨于楚怀王为一妇而忘其不共戴天之仇,故写此诗。借以咏怀古迹,再则以借古讽今,隐刺时君之沉湎声色乏远图者。此时朝政已有危机,奸臣佞将居多,而君主又不能亲贤远佞,自己又身在万里之外不得重用,不得不对国家的命运担忧。    

    把这种忧国之感表达得深沉感人的还有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中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常年的漂泊生活已使他身体衰弱不堪,他耳朵失聪,患有慢性肺病。登上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淼、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不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手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此诗之妙处不只在于杜甫诗作“语不惊人死不休”[11]的精湛技艺,而更在诗人短短数行间所饱藏的博大而无私的忧国爱民之情怀。这种终其一生的对人间苦疾的博大关怀,充分显示出杜甫深受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影响,并终身以“仁者”之心律己,不懈的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12]的治国救民理想的崇高哲学境界。  

“今”,“昔”拉开了时间的跨度,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13]“昔闻”之久仰与“今上”之迫切,把诗人虽已老病疲惫,但壮心不减,欣欣然登上岳阳楼欲早尽壮游之乐的心理描写描绘得惟妙惟肖。颔联想象,透露出作者对战乱不断,国势衰微的大唐王朝的远虑。颈联实写,联系到自身境状,感慨士友们悔憾而去,想到自身不为用,人已老,一切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至此,诗人凭栏沉思,老泪纵横的悲壮形象就不能不使我们为之撼动了。我们还可以领悟到“吴楚东南坼”一联同时表达了对世俗世界的伦理关怀。“关山北”对峙着与之同样具有“土地”意义的“乾坤”,无疑是要令两词的意义之间产生呼应和互释的效果。“吴楚”,“乾坤”在这层意义上与“关山北”连结起来,表现贫病垂老的诗人对“吾土吾民”[14]深切关怀。  

我们已完全可以理解,诗人是在为国势衰败而悲痛,为战乱不定百姓流离而悲痛;为亲人和挚友的早逝而悲痛;为人生苦短、自己身怀大志却又无力回天而悲痛。这种悲痛是无私的、博大的、感撼人心的。  

                           

   

                                              结 语   

 

我国是个泱泱大国,同时更是个悠悠诗国。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一颗最耀眼的明星。唐诗成就的取得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每一阶段,每一类型,每一题材的唐诗都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唐人登岳阳楼所作的感伤诗可以说是浩浩唐诗海洋中的一股湍流。既是对历代文人感伤诗的传承,又是自身客观环境影响的必然结果。走进这些诗作,分析成诗原因就更容易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所想、了解诗人所想、了解时代所赋予诗人的特殊情怀。每个希冀有所作为的唐人在岳阳楼诗中都在重复着前面诗人的悲哀,也是登高诗人企望突破现实世界但又不可达到的必然结果。  

   

   

注 释:  

   

[1]汪受宽《汉书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2][清]沈德潜选、何长文点校《古诗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页。  

[3]张庆利、陈永宏、宋佳东、邓福舜《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4][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121页。  

[5][元]方回《奎律髓选译》(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6]幺峻洲《论语解说》,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78页。  

[7]沈德潜《说诗啐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5页。  

[8][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9]、[11]、[12]王启兴《校编全唐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2页;第879页;第794页。  

[10][清]郑知同《楚辞考辨手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13]、[14][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标点本,第1947页;第933页。  

   

   

   

   

   

   

   

参考文献  

   

   

[1]衣殿臣.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历代山水诗[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 王启兴.校编全唐诗[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 [香港]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中册)[M].岳麓书社,2000年版  

[4] 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版  

[5] 王美春、郭志明.诗美的永恒—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 指南针七人特工队.中国分类旅游图集·唐诗宋词梦寻[M].珠海出版社,2004年版  

[7]刘开扬.唐时的风采[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8]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中国唐代文学学会、西北大学中文系、广西师范大学.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沈松勤、胡可先、陶然.唐诗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 岳阳楼 唐人 毕业论文 情调 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