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鉴定 >

关于专业图书馆新职业特征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3-09 15:24:40 浏览数: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 文章基于专业图书馆工作的现状,透析了信息时代中其职业特征和功能弱化的问题,阐述了 专业图书馆新职业特征要将工作渗透科研课题团队以及开展对科研人员的人文关怀 的思考。
关键词:专业图书馆;职业特征;科研合作;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6921(2009)07—0254—02 

要想研究和创新专业图书馆的工作就必须首先要研究和透析服务对象的状况,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的做好本职工作。因此从专业图书馆的工作进 行分析和研究当代科研人员的特质,科研方式,研究思维,资料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是非常必要和有助于图书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专业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否则孤 芳自赏,脱离实际,劳而无功的现象就在所难免,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1 当代科研人员群体的高科技素质导致专业图书馆职业特征弱化

所谓专业图书馆,主要是指那些为特定读者群而设立的图书馆,和一般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及 读者对象不同,专业图书馆的特点是读者面比较狭窄,馆藏资料专业性强,学科集中而专深。 例如科学院及其分院图书馆;政府部门、各部所属研究机构的专业图书馆;机关团体图书馆 (室)等。专业图书馆的专业性是包含围绕一定的专业而开展文献收集、整理、典藏、流通 等一系列活动并为一定的专业人员服务,是专业图书馆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类型图书馆 的本质属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的信息载体种类、信息存 储能力、信息传递速度、信息服务范围都出现了飞跃性的扩展和提高。图书馆在经济社会发 展中的地位、作用、运作方式、组织形式、工作手段、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等,都发生了巨 大变化。以信息收集、存储和传递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图书情报机构,在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 信息需求方面面临严重的挑战。

隶属于各地方社会科学院的社科研究型专业图书馆,在全国共有40多家,包括30个全国 省区市社科院图书馆和14个中心城市社科院图书馆,是我国科研系统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大都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一直承担着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强大信息资源的重要 任务。专业图书馆服务的核心用户都是本单位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主要面对各自学 科系统内的专家、学者,一般说来,这些人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职务,对自身专业领域有 着较深了解,用户信息素养较高、信息意识强,并且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相对也较强 。他们对文献需求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科专业性强,对所需文献信息资料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其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所需的服务不仅是提供原始文献资料,专业研究人员利用文献信息 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大大超过了一般社会读者。客观地说,科研人员由于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以及信息技术的理论学习,因此对专业图书馆的需求和依赖都大大地降低,图书馆的地位和 作用都处于尴尬的境地,如果还想在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或专题服务等方面做文章,可以 说是没有出路的,因为他们(特别是年青人)比我们大多数图书馆馆员在技术上要略胜一筹 。所以要理性地看待这一现状,专业图书馆工作基本职业特征的弱化是正常的趋势,不要总 在呜呼哀哉,当务之急是积极思考和观察研究专业图书馆的用武之地,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才能给未来的工作指明道路。
2 现代课题研究工作的团队模式提供了专业图书馆渗透服务的机遇

作为研究工作的资料信息基地,专业图书馆如果按照原有的职业特征和模式,还只是进行一 些传统的、被动的信息参考和咨询服务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科研工作的发展和科研人员的要求 。为适应服务对象的发展,图书馆需要对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进行大胆创新。要突破图书 馆传统的服务模式,改变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创立馆员渗透科研工作领域的新思维, 目的是要为重点学科和重点课题提供对口性跟踪服务。

渗透到科研工作领域必须“有为才能有位”,专业图书馆的“为”应反映在两个方面,① 它的寻找与科研工作的切入点能力,也就是要擅于发现的能力;②它的有效服务能力,也 就是擅于合作的(交往的)能力。有了这两个方面的能力才可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要充 分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开拓新思路,强化其工作是与科研工作息息相 关的意识,而不仅仅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使科研人员从对图书馆馆员个体的感情和信任 延伸到对图书馆这个集体的依赖和需要,才能使专业图书馆摆脱鸡肋状态,迈出新的步伐。 专业图书馆工作渗透科研工作领域的新模式:
2.1 围绕科研主题凸显“专业性”和“特色性”的文献保障体系是渗透科研工作 领域的物质基础

专业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思想要“变藏为用”,强调从“重收藏”的建设逐 步转变为“重利用”的建设。针对本单位科研主项有的放矢的进行文献体系的建设,其中包 括经过研究整理罗列出的各专业经典学术理论著作,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逐渐补齐。其次 ,新兴专业的著名学者之作也是应当重点补足。定期进行资源建设的评估和读者调查、调研 ,跟踪各学科在学术研究中对图书、期刊等资源的需求情况,把握各学科尤其是支柱学科的 最新发展,将其体现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同时要一改以往的工作程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要 围绕用户的需求,高度体现及时性、灵活性、针对性,这是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 指导思想。
2.2 建设丰富多样的特色数据库,是专业图书馆工作渗透科研工作领域所开展的 个性化服务

专业图书馆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可开发、建设特色数据库,这些专业特色数据库内容 丰富、数据精当,比起网络上那些庞杂而纷乱的信息资源,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方便用户的工 作和研究。 整合信息资源,加强专业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其馆藏文献资源和电子、数字资 源等都是极具特色而又不可多得的信息资源。 
2.3 Web2.0的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是专业图书馆与科研工作渗透的 新平台

Web2 .0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技术与服务, RSS作为Web2.0中一项重要的技术,以其简洁 、直接、多源、实时、高效、开放和低成本等显著的特征,成为互联网新技术的杰出代表, 并正在颠覆以搜索为主流的信息获取模式,同时,它具有的强大聚合与推送功能亦成为图书 馆2.0应用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图书馆2.0的应用包括雏基、博客、RSS、开源软件、应用 集成和用户参与资源建设等方面, Web2.0的技术或服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改变 与转换了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方式,这个追求平等、互动、透明、个性的时代,我们更 需要听到读者的声音,应该在主流服务和热点服务中首先嵌入2.0技术,可以从最基本的RSS 订阅和标签开始。
2.4 建立科研人员科研档案,全面了解科研动态,是专业图书馆渗透科研领域的指 南针

建立科研人员科研档案,及时跟踪科研人员科研方向,分析其兴趣与爱好,并将有关信息存 入读者信息库。根据读者信息库进行信息处理,提供读者需要的个性化的网页等个人信息,通过这种个性化页面,读者可获得关于自己感兴趣及其他的个性化信息。读者还可以对 获得的信息进行评价,我们再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调整读者信息库的内容。变被动服务为 主动服务,变无目标服务为有对象服务,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根本目的。
3 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人文关怀要纳入专业图书馆工作的新范畴

创新作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是现代图书馆管理和工作的本质所在。然而,实事求 是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工作中要尊重客观事实,既不能只强调创新而不尊重 客观实际或背离客观事实,应该根据工作要求,借鉴好的经验与方法并与本馆实际相结合, 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创造性地形成适合本馆具体工作实际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进一步加强与 科研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真正实现科研与科研辅助工作的紧密合作,实现与科研人员的紧密 联系。

专业图书馆的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引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倡导中,要发挥自身的人 文和文化特质,将对科研人员的人文关怀纳入新的工作范畴。 具体表现为:①职业特征 边缘化,不再有刚性界线,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有事可做的就是本职的工作。②职业 特征人性化,在提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工作一切要为科研人员着想 ,为科研人员所急,体现在制度柔性化、服务无范围,尽其所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包括解决 个人生活、心理上的困难和问题,这也是会直接影响到科研工作的一个方面。③职业特 征学术化,由于工作的特殊需要性,必然对图书馆馆员的思考水平、知识水平、理论水平、 写作水平等综合能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在学习、工作中无不体现学术的内涵。④职业 特征媒介化,从服务的角度为科研人员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社交场合,变图书馆馆所的物理 空间为信息空间。提供舒适的环境,举办各项活动,吸引各自分散的科研人员聚集到一起, 也是人们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工作乃至生活的问题,为科研人员牵线搭 桥,加强与外界各行业的联络,将对科研的需求引进来,将专业科研人员的知识优势输送出 去,将会使图书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地位。

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专业图书馆还是有生命力的,经过大家不断的创新、改革和努力,必将 开辟出更为广为的职业前景!
[参考文献]
[1] 胡继东.关于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02,(3 ) .
[2] 蒋颖.复合图书馆馆员素质论纲[N].情报资料工作,2005,(4) .
[3] 王桂凤.科技信息检索用户调查与分析[J].中国信息导报,2000,(10):60~ 61.
[4] 周来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与规律[J].文史哲,2003,(1):5~7.
[5] 初景利.面向新信息环境的用户研究与服务创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 ,(3).

相关热词搜索: 新职业 特征 图书馆 思考 专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