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鉴定 >

2023年《石钟山记》教案3篇

发布时间:2023-08-20 19:20:31 浏览数:

《石钟山记》教案(师出示教学目标 :①倒装句式;②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实践的做法。学生朗读课文后提出质疑)生:文章一开始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钟山记》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石钟山记》教案3篇

《石钟山记》教案篇1

(师出示教学目标 :①倒装句式;②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实践的做法。学生朗读课文后提出质疑)

生:文章一开始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我觉得这样写是多余的。

师:这到底是不是多余的呢?大家讨论一下。

生:这里不是多余的,因为郦道元是为《水经》作注的,而作者是同意郦道元的观点的,这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生:作者引用了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山是真有其山,表示作者“夜泊绝壁”和写作此文的必要性。

生:引用《水经》的话表示作者知识渊博。

生:这里通过《水经》提出郦道元的观点,后面提出李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提出来,有了比较,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基础。

师:大家各抒己见。从各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思维很活跃,讨论很热烈,很好。在预习中还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这里“以为”是什么意思?

师:你猜一猜是什么意思?

生:可能是“认为”吧?

师:很好,你真聪明。以后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先猜一猜,说不定真猜对了。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中的“士大夫”是不是指李渤?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是指古代文人。因为李渤是文人。

师:那古代文人不是因为李渤而倒霉了吗?(笑)有不同意见吗?

生:这里的“士大夫”是指古代做官的人。因为做官的人是不愿“以不舟夜泊绝壁下的。

师:他们为什么不愿意?

生:因为他们觉得书上写的没有必要去考证,而且他们养尊处优,不高兴深夜去探险。

师:是不愿和不屑,对吧?

生:我认为“士大夫”是指像李渤那样的不肯实地考察、浮而不实的一类人。

师: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答:同意。

师:他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且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这是很可贵的思维方法,大家应该向他学习。

师:还有人提问吗?如果没有,教师要提问了。

第一个问题:“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句话作何解释?

(一学生翻译,略)

师:有谁知道我为什么要把这个句子提出来吗?

生:因为这里的“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作“命名”解。

生:这是一个定语后置的倒装句。

师:你能把正常语序讲出来吗?

生:应为:铿然有声之石”。

师:对。

第二个问题:“空中而多窍”为何翻译?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中间空的并且有许多小孔”,这是一种倒装句式,正常语序应为“中空而多窍”。

师:你很聪明,分析得对极了。

最后一个问题: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这句话你们懂吗?

(一学生翻译,略)

另一学生站起来:“古之人不余欺也”是个倒装句,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师:对,在否定句和疑问中,当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就会提到动词前面。大家记清楚,宾语前置有两个条件,一是否定句或疑问句,二是代词作宾语。能不能回忆一下以前有没有碰到这样的例子?

生:时人莫之许也。

师:很好。在本文中我们学到两种倒装句,一种是定语后置,一种是宾语前置,请大家课后在笔记本上把它们整理出来。

师:无射和歌钟是古代帝王用的十分有名的编钟,声音美妙动听,苏轼为什么把“噌吰”声和“窾坎镗鞳”声比成无射和歌钟的声音?

“噌吰”和“窾坎镗鞳”是什么声音?

生:是“水石相搏”的声音,这是两个象声词。

师:这些声音曾经给作者什么样的感觉?从书上找出有关句子来。

生:“舟人大恐”,“余方心动欲还”,这声音曾经让作者十分恐惧。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些让他吓得魂不附体的声音比成仙乐一般的美妙声音呢?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发言)

生:因为“噌吰”和窾坎镗鞳”的声音和编钟的声音很相似。

师(追问):那么干嘛不干脆说像“钟”而非比成那么有名的“无射”和“歌钟”呢?

生:这与作者的心情有关,因为作者经历了那么艰险的探索终于找出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所以他心里高光,听这个水石相搏的声音就像“无射”和“歌钟”奏出来的音乐一样美妙了。

师:这种高兴的心情表现在这一句的哪个字上?

学生齐答:笑。

师:这个“笑”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学生纷纷议论:高兴的笑、欣慰的笑、开心的笑。

师:前后翻翻,本文共有几处“笑”?

学生查找后得出结论:有四处“笑”,“余固笑而不信也”、“又有老人咳且笑于山谷者”、“因笑谓迈曰”、“而笑李渤之陋也”。

师:这四处“笑”中有三处是作者的“笑”,分别体会一下作者在笑什么?

生:“余固笑而不信也”是笑“寺僧和小童”的行为,还笑他们和李渤同样的观点。

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什么笑?

生:否定的笑。

生:“而笑李渤之陋”,这个“笑”是嘲笑李渤,概括为“嘲讽的笑”。

师:苏轼为什么要笑李渤?

生:笑李渤不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师:对,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重视实践的思想。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李渤真的可笑吗?

(学生讨论)

生:我认为李渤不应该被笑,因为他能够对郦道元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且考证它,得出新的结论,这和苏轼同样可贵,而且苏轼笑李渤也是不对的,如果这样,后人也同样可以笑苏轼,因为在后人看来,苏轼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师:讲得好极了,给他掌声(教室里掌声热烈),你的思想很深刻,能够运用辩证的观点去看问题,很可贵。下课后把你的发言写成一篇小文章,好吗?

师:学习《石钟山记》的目的并在于评判谁是谁非,而在于学习苏轼这种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而且敢于探索,通过实践得出结论的精神。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在已知事物中可以找出未知的因素,对于已知事物的描述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所以,对于书本上的东西,对于名人的观点,我们都不能看成一成不变的真理,要敢于质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证,这就是《石钟山记》给我们的启示。

师:大师质疑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尤为可贵,大家能不能举出一些科学家大胆质疑的例子?

生:哥白尼勇敢地提出“日心说”。

生:还有布鲁诺捍卫哥白尼的学说。

生:伽利略提出空气阻力学说。

师:科学家质疑的例子很多很多,谁还能讲讲政治家大胆质疑的事例?

生:毛泽东不迷信陈独秀,在革命关键时刻坚持真理。

生: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提出改革开放。

师:很好,无论是科学家还是革命家,他们这种敢于质疑的思想都是一种科学思想。提出一个观点远远要比证明一个观点更难,所以,质疑是一种很可贵的科学精神,我们在学习中同样要培养这种质疑精神,用胡适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且运用辩证的方法去作出尽可能正确的判断。

好,今天的作业 就是请同学们针对我们平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写一篇作文《由苏轼的质疑想开去》,这是一篇读后感,关于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大家都很清楚了,有没有困难?

学生齐答:没有。

师:下课!

《石钟山记》教案篇2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实践考察事实论证方法。

3.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亲身实践以理服人的论辩技巧,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亲临实地考察,依事实为依据的严谨的求学精神,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2、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结构与方法)

【情景导学】

班级要举行读书会,交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道理。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2、《石钟山记》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3、作品简介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二、通读全文,完成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三、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本文继续线索,体会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2、让学生理解文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中心论点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观点得出的方法

2、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

【情景导学】

通过读书,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道理。

【学习活动】

活动一:这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活动二:分析苏轼是怎么得出这个论点的?

活动三:作者运用了哪几方面的对比?作用是什么?

活动四: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训练案

【学习目标】

1、完成一篇读后感

2、在评点中明确读后感的写法

《石钟山记》教案篇3

授课人:郑兴华 湖北省宜昌市三峡高级中学 邮443100

授课时间:2003年5月16日星期五上午第2节

授课时间:高一(13)班

教学目的:

1、 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 辨析特殊句式的现象并掌握其规律。

3、 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实践的做法。

教学重点:

1、 了解课文大意,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及一些特殊句式。

2、 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存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教学设想:

运用朗读、提问及讨论等方式让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利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解决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善学善问的能力,力争达到师生互动。

教学步骤 :

一、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得出文章结构:质疑—————探疑—————结论(针对此结构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论证了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心句)

二、 分析第一段(学生朗读并提出问题)

可能出现的问题:

1、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状语后置;承接连词)

2、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定语后置;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3、 文章一开始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出焉’”。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是不是多余?(讨论后回答)

明确:作者引用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出确有其山;通过《水经》提出郦道元的观点,后面提出李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提出来,有了比较,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基础,也为下文作者实地去考察提供了依据。(大家各抒已见,从各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思维很活跃,讨论也很热烈,很好!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疑)

三、分析第二、三段(指名朗读)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名词活用作状语,从旁边)

2、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宏如钟鼓不绝。(状语后置)

3、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当:在某处,中流:河流的中央;古今词义辨析,中间是空的)

4、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像李渤那样不肯实地考察的人,养尊处优)

5、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溻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通志,知道;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

问:“噌宏”和“款坎镗溻”是什么声音?

明确:“水石相搏”的声音,两个象声词。

问:这些声音曾经给作者什么样的感觉?试从书上找出有关句子来。

明确:“舟人大恐”、“余方心动欲还”,这声音曾经让作者十分恐惧,

问:无射和歌钟是古代帝王用的十分有名的乐器,声音美妙动听,为什么作者把这些让他吓得魂不附体的声音比成仙乐一般美妙的声音呢?(讨论)

明确:①声音相似(为什么不干脆说像“钟”而非比成那么有名的乐器呢?)

②这与作者的心情有关,因为作者经历了那么艰险的探索,终于找出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所以心里高兴,听这个水石相搏的声音就像乐器奏出的音乐一样美妙了

③这种高兴的心情表现在这一句的哪一个字上?

明确:笑

问:(大家前后翻翻,本文共有几处“笑”?)

明确:四处“笑”

① 余固笑而不信也。(怀疑、否定的笑,笑“寺僧和小童”的行为,还笑他们和李渤的观点一样)

②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拟人)

③ 因笑谓迈曰。(高兴、欣慰、开心的笑,作者经过艰辛探索,终于找出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④ 而笑李渤之陋也。(嘲讽的笑)

问:苏轼为什么要嘲笑李渤?

明确:笑李渤没有深入实地去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无”。对,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重视实践的思想。

伸发问:李渤真的可笑吗?(学生讨论)

明确:我认为李渤不应该被嘲笑,因为他能够对郦道元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且考证它,得出新的结论,这和苏轼同样可贵,而且苏轼笑李渤也是不对的,如果这样,后人也同样可以笑苏轼,因为在后人看来,苏轼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运用辨证的观点去思考)。

总结:  学习《学习石钟山记》的目的并不在于评判谁是谁非,而在于学习苏轼这种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而且敢于探索,通过实践得出结论的精神。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对于书本上的东西,对于名人的观点,我们都不能看成一成不变的真理,要敢于质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证,这就是《石钟山记》带给我们的启示。

问:大师质疑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难能可贵,大爱能不能举出一些敢于质疑的例子?

举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布鲁诺誓死捍卫“日心说”;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提出改革开放。无论是科学家和革命家,他们这些思想都是一种很可贵的科学精神,我们在学习中同样要培养这种质疑精神,用胡适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且运用辩证的方法去作出尽可能正确的判断。

三、 布置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质疑—————探疑—————结论

笑寺僧、小童的行为—————怀疑的笑

笑疑问的破解—————高兴的笑

笑李渤的不切实际—————嘲讽的笑

相关热词搜索: 教案 石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