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介绍 >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1-08-27 21:01:29 浏览数:

  - 1 -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复习

 18

 桃花源记

 【 基础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5)林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

  (8)欣然..规往(

 ) (9)未果,寻.病终(

 )

  (10)后遂无问津.者(

 )

 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其意。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同解释:

 3.给下面加点的词选出正确的解释。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①妻子:(

 )

  A.男子的配偶

 B.妻子和儿子

 C.妻子儿女

  ②绝境:(

 )

  A.险峻的地方

 B.与世隔绝的地方

  C.令人绝望的处境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A.运输往来

  B.交错相通

  C.相互连接 4.《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时的人,《桃花源记》原是 中的。

 5.根据《桃花源记》课文内容填空。

 (1)渔人发现桃源的句子是:

 (2)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是:

 (3)写村中人厌恶战争的句子是:

 (4)渔人离开桃源的句子是:

 6.为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A.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 ? C.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魏晋朝呢? D. 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无论汉朝、魏晋,他们都不知道。

 (2)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A.刚进去很窄 ,只通过一人。又走几十步,一下子高兴起来了。

 B.初时很窄,只能人通行。再走数十步,一下子明亮起来。

 C.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D.刚进去时,洞口很窄,只能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有了光亮。

 (3)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 A.率领妻子和同乡的人来 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B.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绝境,不再出去 了。

 C.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无路可走的地方,再也出不去了。

 D.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7.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忘路之远近 C.处处志之

 D.故时有物外之趣 【综合练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带点的字与“皆叹惋”句中“皆”字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把下面一句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3.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文字填入括号内。

 (

  )

 (

  )

  (

 )

 4.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2 -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了。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6.“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请用简短文字回答。[来源:学科网 ZXXK] 答:

 19 小石潭记 01

 积累运用

 1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â)

 幽邃.(suì)B.为坻.(chí)

 为嵁.(kān)

  为屿.(yǔ) C.参差..(cēn cī)

 佁.然(yǐ)

 卷.石底(quán)D.俶.尔(shū)

 翕.忽(xī)

 悄.怆(qiǎo) 2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如鸣.佩环

 ()(2)为坻..

 () (3)潭中鱼可百许.头

 ()(4)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隶而从.者

 () 3 3.一词多义。

 (1)环如鸣佩环.

 ()四面竹树环.合

  () (2)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不可.知其源

  () 4 4.按提示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语句。

 (1)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树木青葱的句子是: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文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作者描写小石潭凄清的气氛的句子是:

 5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 6.有人说,小石潭是一幅画,这幅画既有粗线勾勒,又有工笔细描。粗线勾勒时,寥寥数笔,就点出了小石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和“四面竹树环合”的主要特点。工笔细描时,近岸之石的奇形怪状,水中游鱼的怡然自得,溪流岸势的犬牙差互,整体环境的凄神寒骨,刻画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令人神往。

 (1)市旅游公司准备开发小石潭这一景点,想请班上的同学仿照示例为小石潭的景物设计一个景点名称,请写出你设计的景点名称和依据。

 (2)每一个景点都要有一段导游词,请你仿照示例,为你所设计的景点写一段导游词,要求抓住其特点,用富有激情、生动的语言进行介绍。

 小径通幽——走入小径,你会观赏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优美景色,会闻到沁人心脾的翠竹清香,会听到如鸣佩环的潺潺的流水声,也会体会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近观则竹树环合,清风徐来;远眺则群山连绵,雾霭苍茫。

 02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选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曰恕己,曰奉壹”,回答下列问题。

 7 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 8.下列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水尤清冽..(清凉)B.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表示能愿) C.隶.而从者(随从)D.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9 9.小石潭的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 3 - 10.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11.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03

 拓展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子城①西北隅,雉堞②圮毁,榛莽③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④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⑤,幽阒辽夐⑥,不可具状⑦。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⑧然;宜投壶⑨,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⑩之暇,被 B11 鹤氅,戴华阳巾 B12,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 B13 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注】①子城:城门之外的套城,也叫瓮城、月城。②雉堞(zhì diã):城墙上矮而短的墙。③榛莽:杂树荒草。榛,丛生的杂树。莽,深密的荒草。④月波楼:在湖北省黄冈市城西。⑤平挹(yì)江濑(lài):意思是平视沙滩清流似乎伸手可及。濑,沙滩上的流水。⑥幽阒(qù)辽夐(xiînɡ):幽静辽阔。阒:静。夐,远。⑦状:描述。⑧丁丁(zhēnɡ zhēnɡ):棋子敲击声。⑨投壶:古代宴饮时举行的一种娱乐游戏,用箭往壶里投,以投中次数决定胜负。⑩公退:办公归来。B11被:同“披”。B12 华阳巾:道士戴的头巾。B13 第:只。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2)雉堞圮.毁() 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记之.而去

  公退之.暇 B.亦.谪居之胜概也

  怀民亦.未寝 C.潭西南而.望

 烟云竹树而.已

  D.不可.具状

 潭中鱼可.百许头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15.文段理解。

 (1)【甲】文第二段中侧面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的是“”;【乙】文第一段中由远及近写景的对偶句是“”;乙文中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的遭遇的一个词是“”。

 (2)【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遭贬后为排解内心愤懑而寄情山水的心境,请根据两文内容,结合作者的心境,补写下面的对联。

 上联:见永州石潭,乐山水树竹,感受凄寒之景; 下联:登黄冈竹楼,宜琴棋诗壶,____________。

 附【乙】文参考译文:

 子城的西北角上,城墙已经坍塌,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我就地建造了两间竹楼,和月波楼相连。远眺可以遍观山色,平视沙滩清流似乎伸手可及,幽静辽阔的景象无法具体描述。夏天适宜听落得很急的雨,有像瀑布一样的声音;冬天适宜听下得很密的雪,有像碎玉洒落一样的声音。(在这里)适合弹琴,琴声和缓舒畅;适合吟诗,诗韵清雅绝妙;适合下棋,棋声清脆悦耳,适合比赛投壶,箭矢声铿锵动听: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办完公务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毛外套,戴着华阳巾,手中拿一卷《周易》,燃香静坐,能排遣世俗杂念。江流山峦之外,只看到风中的白帆,沙滩上的水鸟,轻烟淡云,翠竹绿树罢了。等到酒醒时,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贬谪生活中的乐事。

 20

 《核舟记》知识点荟萃 1.结构分析: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先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介绍船舱、船头、船尾,这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按照船舱、船头、船尾的顺序介绍运用的是从中间到两边的空间顺序和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写船头三人是按照由中间到两边的空间顺序和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写船尾的舟子是按照由右到左的【空间】顺序。

 第一段总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总领全文。

  - 4 - _____ ) (_____ ) (凄萋_____ ) (_____ ) (寤寝_____ ) (_____ ) (溯朔第二段至第四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核舟主题;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舟子右悠闲,左专注。

 第五段总述:“灵巧”照应“奇巧”,首尾呼应,赞叹王叔远雕刻构思巧妙、技艺巧高超,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

 2.内容分析:

 (1)“奇巧”:总说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成就卓越,总领全文。

 (2)“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概括说明原料小而题材广,说明王叔远构思精巧,可见他雕刻成就突出。

 (3)“盖大苏泛赤壁云”:交代核舟的主题。

 (4)“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答: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5)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文中的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答:文中的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从侧面强调王叔远技艺高超。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主要说明了什么?意在突出什么?

 答:主要说明了核舟的小,意在突出王叔远的技艺高超。

 (7)“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有何作用? 答:点明窗子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8)突出苏东坡形象特征的句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9)写苏、黄二人友好关系、互相切磋的句子:【左手抚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苏黄共阅一手卷;左手抚鲁直背;如有所语】

 (10)写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的句子: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11)第三段对人物造型运用了外貌描写以及神态描写,印证了第一段的哪句话? 答: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2)第三段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 答:①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相吻合;②前面介绍窗上刻的是苏东坡的诗句;③三个人的位置东坡居中。由此可见,苏东坡是主要人物,因此先写。

 (13)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什么? 答:赞叹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14)“舟尾横卧一楫”起何作用?暗示了什么? 答:照应“泛”字,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

 (15)第四段分类别:右边舟子神态轻松悠闲,左边舟子神态专注平静。

 (16)作者为什么要写两位舟子的动作、神情? 答: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跟船头的情景相呼应。

 (17)为什么略写船背? 答:因为船背是雕刻品的附属部分,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明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18)最后一段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19)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高超雕刻技艺的赞叹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的赞美的思想感情。

 (20)作者在末段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答: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突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且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21)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总括全文,照应开头。突出了核舟之小和雕刻技艺的高超。

 (2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所刻事物情态毕备。

 21 《诗经》两首

 语言基础知识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雎.鸠(jū)

 窈窕淑.女(shū)

 宛在水中沚.(zhǐ) B.荇.菜(xìng)

 在水之湄.(mâi)

 寤.寐思服(wù ) C.琴瑟.(sâ)

 左右芼.之(mào)

 蒹葭.苍苍(jiā) D.参差.(cī)

 在水之涘.(sì)

 宛在水中坻.(chí)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 5 - 3.下列每组词语中均有一个错别字,先用横线画出,再在题后方格内加以改正。

 A.白露未唏

 溯洄从之

 在水之湄 B.蒹葭苍苍

 在水之涘

 婉在水中央 C.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悠哉游哉 D.在河之州

 君子好逑

 辗转反侧 A B C D

  4.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宛在水中沚.(水中小沙滩)

 宛在水中坻.(水中的高地) B.琴瑟友.之(相亲相爱)

 钟鼓乐.之(欢乐) C.溯洄.从之(曲水)

 溯游.从之(直水) D.道阻且右.(道路弯曲)

 道阻且跻.(地势高,难于到达) 5.解释加点词语。

 语言表到训练

 6.《蒹葭》这首诗的三章不断转换字面与声韵:首章中的“苍苍”到二、三章换为“凄凄”“采采”;首章中的“为霜”到二、三章换为“未晞”“未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换为“之湄”“之诶”;“长”到二、三章换为“跻”“右”。这种写诗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

 7.《蒹葭》虚实结合,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实写的景物是______________等,虚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运用极为传神,体现了“伊人”朦胧缥缈,不可捉摸的影像,用想象手 法描绘出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课内同步阅读

 (一)熟读《关雎》,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0.本诗除写出了采集荇菜的女子的窈窕之外,还写出了她什么品质?你是从哪几句中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三小节写的是什么内容?你是从哪几个词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最后两节诗歌的内容是小伙子的______________,表现了美好的憧憬和______________之情。

 13.《关雎》一诗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读《蒹葭》,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4.阅读诗的第一章,回答。

 (1)第____________句是写景,描述了______________的景象。点明了时间是______________。由哪些词语可看出?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_____句是叙事抒情,叙写了道路的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____________情怀。

 (3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伊人”的形象:今天已化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

 15.本诗三章的首句都是写“蒹葭”与“白露”,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热词搜索: 复习资料 下册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