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介绍 >

百年回眸振青春观后感供借鉴

发布时间:2021-09-06 00:35:34 浏览数:

 3 3 篇 百年回眸振青春观后感 供借鉴 第十二军文工团驻地距离军指挥部很近,是个名叫“隐洞”的山沟。

 当初,为安全起见,军首长特别指示把军部直属工兵营的驻地腾给文工团。这里地形非常隐蔽,山下有一条小河,到处郁郁葱葱。

 文工团在山坡上的绿树间搭起了排练棚,山腰处还有工兵营早就挖好的防空洞。

 那些天,文工团团员们正在为国庆节迎接祖国慰问团的演出做准备。黄昏时分,去河边洗衣的文工团团员,总是禁不住面向潺潺流水练声放歌,每每都能听到山间回响。

 1952 年 9 月 29 日早饭后,各个节目组都忙着排练:胡德勤和钟文龙在山沟里的掩蔽部排练《阻击战之歌》;小歌剧《一门火箭筒》节目组正在排练棚里忙碌,编剧兼作曲杨肖永一边指导排练,一边修改。

 突然间,群山回荡轰鸣声。四架敌机来袭,先用机枪扫射,然后是狂轰滥炸。一条小山沟,投下了八十多枚炸弹,还有燃烧弹。用茅草搭建的排练棚燃起熊熊大火,硝烟弥漫。

 《一门火箭筒》节目组,七位同志壮烈牺牲。受伤的人员也很多。

 敌机轰炸时,胡德勤和钟文龙拼力向半山腰的防空洞方向跑,半途正遇敌机朝她们俯冲下来,只能就地卧倒。

 爆炸声响起,胡德勤顿感腿部受到一击,一股热血旋即涌了出来。

 “我挨了。”钟文龙的声音传来。

 “我也挨了。”胡德勤说。

 钟文龙伤在头和右腿,胡德勤伤在左腿。

 敌机偷袭的消息很快传到军部,军首长立即带着担架队赶来,组织营救伤员。

 负伤的黄业敬、余黎、丁光曦、刘国华、钟文龙和胡德勤都被送进医疗二所。最初,胡德勤被诊断为大腿擦伤,医生对伤口进行了包扎处理。

 几天后,她开始发烧,伤口上方出现红肿。于是医生从伤口处插入铁丝做的探针,最后在伤口上方十二厘米处顶到留在体内的弹片,遂在那个部位开刀。胡德勤的左腿从此留下两道疤:一个是炸伤留下的开花状疤痕,一个是手术缝合后留下的条状疤痕。

 那次空袭之后,牺牲的烈士们被换上了干干净净的军装。当天晚上,军首长、战士代表、朝鲜老乡都来为烈士们送行,这是战场上庄严的告别仪式。

 “同志们,我们不要被敌人吓倒,要化悲痛为力量,还有许多任务等我们去完成。” 英雄流血不流泪!文工团领导明确要求:“不准哭!” 与其说是葬礼,不如说是誓师。流血牺牲吓不倒文工团团员。

 各节目组迅速调整,日夜加紧排练。杨肖永烈士牺牲前尚未完成《欢迎歌》的谱曲,王玉琴、杨承德担起了这份特殊的重任。

 国庆节当天,演出照常举行。文工团团员们强忍着眼泪演唱《欢迎歌》,还表演了相声《美军四大弱点》、山东快书《爆破英雄黄家富》、四川评书《冷枪战》、小歌剧《一把洋镐》、朝鲜舞…… 这是一场表现部队战斗生活、战斗作风的高质量演出,这是一场在文工团刚刚伤亡十多位同志的情况下,把对敌人的仇恨化为力量、继承牺牲战友遗志的演出。

 第十二军军党委颁发锦旗,“战斗的文工团”六个大字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这场演出令人终生难忘!”观看演出的祖国慰问团同志深受触动。后来他们向祖国人民汇报时,每每都讲起这场演出。重庆代表团还撰写了题为《战斗的十二军文工团》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

 百年回眸振青春观后感 悠悠岁月,莽莽人寰。

 战争与和平,记忆被歌声浸染。

 自青春韶华,源源无尽的音律飞入胡德勤的心田。如今八十八岁了,她随口哼唱出来,听者无不动容,乃至潸然泪下。那歌唱,映照非凡岁月、英雄情怀。熟人说,她大约生来就担着一份特殊使命——为英雄而歌!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纪念章。接过纪念章的胡德勤,心情无比激动。

 记者采访她,她谈得最多的,是那些赞颂英雄和友谊的歌,是那些曾经同她一起奔赴前线的战友,还有四十余年从事革命回忆录编辑整理工作的感受……文艺宣传、历史传承、军旅之缘,贯穿她全部的职业生涯。

 胡德勤说自己是幸运的,在芳华初放的岁月迎来解放。她投入时代的大潮,参加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成为奔走在硝烟中的光荣歌者,见证乃至成就着“英雄儿女”的传奇。

 1949 年 11 月 30 日那一天,重庆解放,山城人民欢欣鼓舞。

 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来自大学、中学的上万名重庆学生报名参军。胡德勤那时候刚刚 17 岁,是四川省立重庆女子师范学校音乐科二年级学生。不留恋在家里的舒适生活,也不留恋手捧钢琴乐谱、款款穿行于校园琴房之间的安逸……她毫不犹豫跟着堂姐胡德嘉、胡德蓉去报考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十二军文工团。

 文工团检视报名者的文艺天赋,胡德勤自然不胆怯。从小,她在家里伴着风琴,唱着跳着成长;初三时,还曾获得过全校歌唱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三个第一名。结果,胡德勤同两个堂姐都被第十二军录取了。

 走进部队大熔炉,投身伟大祖国的正义事业,这是无比光荣的人生旅途,也是勇毅奉献,甚至流血牺牲的人生旅途。

 为了和平,为了正义,青春无悔! 他们始终铭记着一句话:没有痛苦算什么生活,没有风暴算什么海洋…… 百年回眸振青春观后感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攻入朝鲜,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值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出征!作战部队冲上去了,文艺战士也冲上去了。

 1951 年 3 月 24 日黄昏时分,第十二军文工团部分人员随大部队从宽甸出发,跨过鸭绿江上搭起的浮桥——捆扎在一起的木船一字排开,船上铺着平整的、相互衔接的板子,一直延伸到江对岸。

 进入朝鲜境内,持续行军二十多天的考验立刻开始。

 基本都是夜行军。一开始,一夜行军六七十里,后来增加到一夜走八九十里,最多的一夜曾走了一百二十里。敌情随时可能不期而至,沿途山顶上部署的防空哨兵密切观察着,发现敌机立即鸣枪示警。

 大路上,多路部队并进。只要没有敌情警报,胡德勤和战友们就主动承担起行军鼓动任务,打着快板跑前跑后,给同志们鼓劲。

 志愿军第十二军文工团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成员都要求“一专多能”,到前沿阵地为部队演出。这是她们在坑道外拉琴唱歌 回望那段体能极限大考,有人曾问她:“是不是很苦?” “当然,天天都艰苦。”她答。

 “脚磨出泡了?” “磨烂了!但这些都是小意思。”每次问到怎么个苦,她都不知该从何讲起。

 找来作家魏巍描写女文工团团员的一段文字给她看,她说写得很真实—— “从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天起,她们就背起了多少东西!背着背包,背着十斤干粮,十斤米,一把小铁锹,有的人还有一把小提琴。

 “有一夜,行军九十里,有的男同志还掉了队,但是她们咬着牙,带着满脚泡,连距离都没有拉下。

 “过冰河,她们也像男同志一样,卷起裤脚哗哗地蹚过去。冰块划破了腿,就偷偷地包上也不言声。露营了,就在山坡上用松树枝支起一块小雨布,挤在一起,夜间冻醒,就蹦一蹦、跳一跳再睡……” 第十二军于 1951 年 4 月中旬到达谷山地区,不久后参加第五次战役。在战役第一阶段,突破“三八线”,进逼汉江;在战役第二阶段,突破加里山,截断洪阳公路,激战自隐里,直抵兄弟峰。1951 年 11月起,第十二军参加金城防御作战,在持续一年多的坑道战中圆满完

 成防御作战任务。1952 年,第十二军参加上甘岭战役,歼敌一点二万人。

 1952 年 9 月 29 日,在这一天的战斗中,第十二军涌现了多位威名远扬的战斗英雄。但也是在这一天,敌机突袭距离上甘岭不甚远的第十二军指挥部所在地区。在这次轰炸中,第十二军文工团牺牲很大。

相关热词搜索: 观后感 回眸 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