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介绍 >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第1-10问

发布时间:2021-09-28 11:24:36 浏览数: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

 第 1 问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是什么? 答: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个历史任务:一是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的繁荣。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已经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繁荣是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这两个历史使命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已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以此为起点逐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历史面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走到今天,其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概括地说,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从一诞生起就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具体地说,就是肩负起了两大历史任务,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在中国,谁能领导人民解决和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历史和人民就会选择谁,这是一条被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铁律。

 第 2 问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各种救亡图存运动都没有成功?

 答: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的各个阶级都进行了探索,但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他们的探索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1、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对人类发展作过重大的贡献。在 17 和 18 世纪里,随着中欧之间交往的增多,欧洲一些主要国家还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当时不少著名学者对中国的古老文明给予了高度赞颂。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称羡的国度,到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后期,却远远落在了欧美一些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后面。这时的中国,政治腐败,国势衰落,军备废弛,社会动荡,虚弱而不堪一击。

 2、中国近代史是从 1840 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的。老牌殖民主义的英国不仅用鸦片直接毒害中国人民的健康,还依仗着洋枪洋炮逼迫清王朝签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法、德、美、俄、日等后起的列强潮水般涌来,急不可耐地要瓜分中国。

 3、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客观上促使了已在封建社会母体内产生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并得到初步发展。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沦落到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悲惨境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

 富强和人民富裕,便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4、为了摆脱凌辱和压迫,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华民族的无数仁人志士奋勇踏上救亡图存的漫漫征程,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鸦片战争中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5、辛亥革命后,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掠夺为背景,国内军阀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从西方学来的多党制、议会制,成了各派军阀、官僚、政客用来争权夺利的工具。1915 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欲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灭亡中国。这时的中国,用孙中山的话来形容,就是“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6、近代中国社会矛盾不断发展和人民斗争不断深入昭示: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7、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进一步加深和封建军阀统治日益残暴和腐败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中国先进分子又一次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介绍和传播国外的各种新思潮,从中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各种新方案。他们经过反复分析、实验、比较和推

 求后,最终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到只有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办法,才是“改造现世界的对症之方”。这样,中国先进分子终于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武器,选择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并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组建起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适应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第 3 问 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 答:

 历史贡献: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历史局限性:

 第一,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第二,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对帝国主义妥协退让,对整个封建阶级缺乏深刻认识。

 第三,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不敢依靠农民群众。

 第四,同盟会不是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没有发挥好核心作用。

 第 4 问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这一运动在近代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1、定义

  新文化运动是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2、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真正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即:

  一、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

 的思想解放。

  (2)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3)“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4)在“五四”以后,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

 第 5 问 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答: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

 二,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相类似。

 四,中国特色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五,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随着中国的发展,本土文化意识的回归也越来越强烈。

 第 6 问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近

 代中国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从时代特点看,它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这时世界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它使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联系起来,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从领导力量看,它标明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不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追随者,而是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了中国政治舞台并成为领导阶级,从而划分了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界限; 3.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看,指导运动发展的已经不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而是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它的发展方向,也已经不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奔向社会主义; 4.从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看,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

 第 7 问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

 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厂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第 8 问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 7 月 23 日,为什么 7 月 1 日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答: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党一直处于极为困难和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根本没有条件和机会来庆祝党的生日,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证中共一大召开的确切时间。

 1938 年,抗日根据地举行纪念建党 17 周年的活动,需要确定中共诞生的日期。当时在延安的一大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等人。由于年长岁久和记录资料不足,他们只能回忆起一大是 7 月份召开的,但确切的日期记不清了,最终商量将 7 月 1 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也正是这一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

 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 1941 年 6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廿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这是全党第一次大规模地纪念党的生日,也是中央文件中正式规定“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此后,在 7 月 1 日纪念建党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后来经过党史专家的考证,结合新发现的史料,确定党的一大开幕日期是 1921 年 7 月 23 日。

 第 9 问:出席党的一大的代表在大浪淘沙中有着怎样的历史命运? 答:出席中共“一大”的共有十三位代表。他们是: 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包惠僧、刘仁静、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

 这个排名很有意思:

 1.毛泽东、董必武是一大代表中仅有的两名坚持到开国大典的; 2.陈潭秋、何叔衡、邓恩铭牺牲较早,皆为被害,王尽美很早病逝; 3.李达、李汉俊、包惠僧、刘仁静,后来因各种原因脱离了革命道路; 4.张国焘,分裂中央,叛逃,最后被开除出党、客死他乡; 5.陈公博、周佛海,脱党,投靠汪伪政府,成为二、三号汉奸。

 13 名代表中,活得最久的是董必武(1886-1975),享年 90 岁。最晚去世的是刘仁静, 1987 年 8 月 5 日清晨在北京街头散步时,被一辆公共汽车撞倒,当场遇难,终年 85 岁。

 第 10 问:什么是红船精神?红船精神的意义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

 “红船精神”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实践。红船见证了党的诞生,因此,人们通常用“红船精神”来概括反映建党时期共产党人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2005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将“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是对“红船精神”本质和内涵的科学总结,高度凝练地概括和表达了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红船精神是鼓舞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激励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是鞭策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强大道德力量。它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红船精神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100 年来,正是对红船精神的坚守与践行、光大与发扬,让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人间奇迹,“敢教日月换新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世界。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共产党 学习 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