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介绍 >

诗歌赏析

发布时间:2021-09-28 14:16:20 浏览数: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西岩,在今江西上饶市南六十里。此地岩石拔地而起,形如覆钟,中空而悬石如螺,有滴水缘石垂落,水气清冷,为游览胜地。时作者闲居上饶带湖。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骄傲、傲慢,说从此有谁会再来喜欢你?妙语解颐,并非真的怨山,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情怀。本来,山何尝能"招之即来",语似"无理",愈见此刻难以自处,无限悲凉。"偃蹇",《左传·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杜预集解:"偃蹇,骄敖(傲)"。或谓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怜",宠爱,喜欢。白居易《白牡丹》诗:"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三、四句一转,别出新意:"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时移景异,瞬息到了寒冬腊月,青山也感到冷落孤单,它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这时山与人的关系称得上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生",语助词。水光山色,竞来与人相娱了。李白《独坐敬亭山》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钟惺评曰:"胸中无事,眼中无人"(《唐诗归》)。胸中坦荡,虽"独"而不孤;眼中容不得半点尘埃,白眼看那些丑恶庸俗之辈。上片不露声色,作者的郁勃之情,于下片始显露出来。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从上片"唤我"已见青山多情,而如今原在九天高处的明月也在山头出现,似也视我为知己了。物、我、景、情融溶亲密,一派恬淡自适情怀。最后浅浅着笔,深沉含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不说清溪映月,却说月潜入清溪,而它只到听我读完《离骚》方才回转。"去",表示行动的趋向。"卒章显其志",却仍然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这首词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先说青山招而不来,后却发生了变化,不仅不用"招",反而来"唤我"。用笔轻灵,奇思妙趣,触处可见。"辛之造语俊于苏"(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于此词可见。而且在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时,"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只从"读《离骚》"轻轻逗出。司马迁曰:"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卷八十四《屈原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这部"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语)的作品,全诗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屈原在楚怀王时曾任仅次于令尹的要职左徒,积极从事改革活动,一度得到怀王的信任,后遭谗见疏。楚顷襄王时由于执政者的嫉恨,被放逐到江南。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结果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许多方面屈、辛有相似处。

 作者文治武功,才气超然,但和屈原一样,未得施展抱负。虽然上饶带湖的豪华别墅,朱熹路过时,"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尝睹"(陈亮《与幼安殿撰》),但对于只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的辛弃疾来说,仍是何等难堪!明乎此,对题虽曰《独游西岩》,而全词关脉则在夜读《离骚》,当可有深一层了解也.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翻译】:听说轮台这个地方,连年都可以看到大雪纷飞的景象。春风吹不到这个地方,朝廷派来的使节也应该很少啊。沿着满是白草的路通向疏勒,翻过青翠的山经过武威。尽力王事怎么敢在路途中耽误,只能 梦里面回到家乡看看。

 【写作背景】: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赏析】:

 本诗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岑参是一个成功的诗人,但是从前作诗并不是一种职业。以后,作诗也不应该是一种职业。因此,他觉得自己“入错行”还是可以理解的。

 岑参一生中干得最没劲的时候是他在朝廷里当谏官的时候。虽然那时候他在写诗时也展现出了比较高超的技能,但比起他当年从军时作的诗,还是逊色很多。那时他随军远征西北,面对大漠、戈壁、天山、飞雪,写下了一生中最灿烂的诗行。

 这首诗说不上有多“灿烂”,但是可以看做是岑参的“创作大纲”。读着诗中“轮台”、“雪飞”、“春风”、“白草”等关键词,可以想起他的《轮台歌》、《白雪歌》、《走马川行》等几大杰作。

 诗的最后两句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唐制,官吏每旬休假一日。这首诗第一句诗人叙写自己的一旬中九天为官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

  第二句写诗人利用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扑了个空。“不遇又空还”五字把诗人满心欢喜寻访不遇的沮丧、懊恼表现得非常真切。

  第三四句诗人宕开诗笔;从赞美友人诗思之清入手,进而衬托出友人不凡的人格。韦应物说:难怪友人的诗思如此清澈而沁人心骨,原来他所居住的环境如此清冷幽静,不仅门对着潺潺溪流,仰头还可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岗呢!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其中透露出的对友人的钦慕之情宛然可见,韦作构思之妙,于此可窥一斑。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上片,以闻杜鹃起兴。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的灵魂所化,常在夜间啼鸣,啼声凄厉,能触发旅客思乡之情。词作又用“林莺巢燕”加以衬托:夜阑人静,林中的黄莺,巢里的燕子都不飞鸣了,只有杜鹃鸟还在悲鸣。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

 下片进一步写作者听到杜鹃夜啼的内心感受。“清泪”、“孤梦”之人,只身客地,被杜鹃的夜啼惊醒,不胜凄感。“又拣深枝飞去”绘声绘影,突出了“人静”、“无声”的氛围,山林的幽邃深远,更加衬映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进一步点明自己的处境,足见寄慨遥深:壮志未酬、抱负未展,即使身在故乡,听了杜鹃这悲切的啼声,精神上也禁受不住,何况身世苍茫,半生羁旅他乡,怎能不感慨万千、愁闷无穷呢?整篇突出了悲、愁、志,一层深入一层,格调哀怨凄婉,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诗的标题点明“喜会”,实际上包含了哪几方面的感情?(5 分)

 译文

  我俩曾一同客居在江汉,每次相逢一定要喝酒畅谈,直到酣醉方才回还。自从离别后,你我四处漂游如漂浮的云朵,转眼逝去十年整,岁月宛如大江流水。今日相见,我们执手欢笑,友情依然如故。岁月催人老,我们已两鬓斑白发稀疏。你问我为何还不回?只因贪恋淮上的秋山。[3] 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喜遇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颈联的出句又回到诗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这就需要剪裁。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

 思,表现得很细密。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由此可见诗人的剪裁功夫。

相关热词搜索: 赏析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