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介绍 >

秦始皇对后世中国影响

发布时间:2021-09-28 16:52:09 浏览数:

 秦始皇对后世中国影响

 目录

 1. 综述........................................................................................................................... 1 2.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中国的影响........................................................................... 2 2.1. “德迈三皇,功过五帝” ........................................................................... 2 2.2. “车同轨,书同文” ................................................................................... 5 3. 积极影响:............................................................................................................... 6 4. 消极影响:............................................................................................................... 6

 1. 综述 秦始皇,名嬴政,13 岁登基,22 岁除掉吕不韦亲政,自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历时 9 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 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公元前 210 年,崩于东巡途中,葬于骊山。他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之无愧为“千古一帝”。

 第一:统一六国。历时九年,花费巨大财力和人力,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定了中国最初的版图。

 第二:统一文字。全国统一使用小篆,后来又有了隶书,建立了民族基础。如今我们通用的简体中文也是在那里演变过来。

 第三:废封建,置郡县。把天下置为三十六郡,置“守”、“尉”、“监”,确立了中国郡县制度。并且平定岭南后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开始统治南越地区。相比较以后各朝的封建制,显然是个创举。如今我们把全国设为省(自治区)、县市(自治州)、镇,其实一样,也是沿用了秦朝的郡县制度。

 第四:统一货币、度量衡。秦朝以前,各国的货币、重量单位不统一,严重阻碍了贸易发展。秦朝开始废除那些刀币、金币等别国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易。

 第五: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规定车辆上两个轮

 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那时的秦直道高标准建设,如今还能见到,我想就是我们今天的国道吧。我们的国道、高速有几车道,每个车道多宽,限速多少,铁路的轨距多少都有严格规定,我想也就是那个意思。

 第六:焚书坑儒,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使得中国相当部分古文化断层、古代史断代,这点确是遗憾;其实坑儒,是因为秦始皇信方士之说,才出现如此惨剧。

 第七:尽收天下兵器铸钟。我想现在也不希望民间私藏枪支弹药吧。

 第八:制定秦律。秦律比较苛刻,比较残酷,但是依靠法律治理天下实乃惊天之举。秦末农民起义反抗秦朝的暴政,那也只是统治者的政略不当造成的,而秦律没有错。如今我们实行的也是依法治国,我们也有我们的《宪法》等等,其实性质差不多。

 秦始皇可谓雄才大略,眼光独具,创造了空间绝后的政绩,后世君主只能望其项背,无法比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秦始皇过错相比较他的功绩而言不值一提。

 如今的秦始皇里兵马俑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展现了秦朝的规模庞大的集团军和秦朝高超的建筑工艺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还展现了秦朝的科技。

 宏伟的秦始皇陵历经千年侵蚀冲刷依然雄伟壮观,巨大的封土堆郁郁葱葱,到如今没有被盗掘,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种种对秦始皇陵的猜测接踵而至,吸引了考古界、科学界等几乎社会各界的目光,同时也吸引了世界对他的探索、研究。

 2.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中国的影响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虽然也存在过夏商周等名义上统一的国家,但是不论从民族形态、政治结构还是社会经济形式来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中华帝国的形成,是从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始的。而且从秦始皇开始,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也确立下来,一直被沿用到清代。

 2.1. “德迈三皇,功过五帝” 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 岁即王位,39 岁称帝。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

 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 238 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原封建割据的国家组织机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首先改“王”为“皇帝”。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王”已不足以显示其尊贵,便令臣下议帝号,诸大臣博士商议的结果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上尊号为“泰皇”。然而秦始皇仍不满意,单取一个“皇” 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了第一位皇帝。始皇又下令取消谥法,不准下一代皇帝给上一代皇帝起谥号,自称为“始皇帝”,并安排好自己死后儿孙继位,“后世以计数”,称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为显示皇帝的威尊和与众不同,从秦代开始规定了一套制度,如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文字中不准提起皇帝名字。皇帝自称“朕”,印章称“玺”,而一般民众再不许使用“朕”、“玺”二字。此外,还制定了一套服饰制度。

 第二,加强中央政权组织。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战国时秦国原有相、相国,统一全国后,称作丞相,李斯为第一位丞相,乃百官之首。“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原称尉、国尉,统一全国后称太尉,“金印紫绶,掌武事”,“主五兵”,乃武官之长。御史大夫:秦国原有御史,后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御史大夫掌监察,“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其位略次于丞相。

 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而实际之数并不止九个,大部分为秦原有,少数是统一后新设的:奉常:掌宗庙礼仪,有丞。郎中令:负责皇帝的保卫和传达,下属有大夫、郎中、谒者。卫尉:掌皇宫的警卫部队,有丞。太仆:掌皇室东马。廷尉:掌刑罚,全国最高司法官,有正、左、右监。典客:主管秦王

 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宗正:掌宗室亲属事务,有两丞。治粟内史:掌谷货,有两丞。少府:负责供应皇室用之山海池泽之税,有六丞。中尉:负责京师保卫,有两丞。主爵中尉:掌列侯。

 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如丞相总领朝廷集议和上奏,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并收阅各地的“上计”。

 但统兵之权却属于太尉,而且御史大夫也有权复查大臣的上奏和地方的“上计”。太尉虽名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只有带兵权,而无调兵权。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

 第三,调整地方政权组织。统一后的地方政权组织,主要是推行郡、县、乡、亭四级行政组织。刚统一时,秦分天下为 36 郡,以后,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郡数最多曾达 46 郡。郡置守、尉、监,守治民,尉典兵,监御史则负责监督百姓及官吏,职务类似于中央的御史大夫。郡守、郡尉和监御史明确分职,是与中央政权的“三公”明确分职的原则相一致的。郡下为县,县的长官为县令(长),属官有丞。

 县以下以乡、亭为单位,“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侥。”乡三老、啬夫、游侥的职责大致与郡的守、尉、监相仿,“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乡以下为亭,亭为秦时重要的地方基层组织。亭有亭长、亭父、求盗各一人,任务是平时练习五兵,接待往来官吏,兼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

 秦王朝所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不仅改变了世袭制,而且取消了“食邑”、“食封”制,规定了每一个官吏俸禄,自丞相至下层官吏皆有定秩,由“二千石”至“斗食”不等。这种制度自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历封建社会 2000 年之久而基本未变。

 第四,以“五德终始说”为加强统治的思想武器。秦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为自己的一统天下寻找正当的理论根据,采用“五德终始说”,宣扬秦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根据“五德”说,“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衣服旄旋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2.2. “车同轨,书同文” 除了在政治上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外,秦始皇在经济、文化等等方面也作了一些统一的工作。

 颁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律令。秦始皇三十一年(前 216 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国家呈报,这就意味着秦王朝承认他们的私有权,并给予保护。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上农除末”,打击非生产性活动,鼓励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政策。这一措施对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封建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秦统一前,货币很复杂,不但形状、大小、轻重不同,而且计算单位也不一致。大致有布钱、刀币、圆钱和郢爰四大系统。除郢爰流行于楚国外,布钱流通于韩、赵、魏;刀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圆钱流通于秦、东周、西周和魏、赵等国,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以方孔有廓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称为“半两”钱。这种,圆钱一直沿用了 2000 多年。

 秦在统一全国前,度量衡方面的情况与货币也差不多,非常混乱。秦已于商鞅变法时就对度量衡的标准作过统一规定。

 全国统一后,秦政府即以秦国的制度为基础,下令统一度量衡,并把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发至全国,作为标准器。

 战国时代处于长期的分裂割据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东方六国文字难写、难认,偏旁组合、上下左右也无一定规律,严重阻碍文化交流。公元前 221年,秦世皇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修驰道堕壁垒。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地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同时各国间的道路宽窄也不一致,影响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拆除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公元前 220 年修建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前 212 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一条由

 咸阳直向北伸的“直道”,仅用 2 年多的时间即告完成。这些“驰道”、“直道”,再加上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后又统一道路和车轨宽度,便利了交通往来。秦统一后采取的以上措施,对于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封建经济和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秦世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对中国历史的走向,无庸讳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 积极影响:

 1.废分封,行县制——后世两千年封建国家都用这种方式组织国家,对控制地方势力,维护国家的统一有重要作用. 2.建立中央集权,确立皇帝的绝对权威——此后经历各个朝代,中央集权在此趋势下经历了长远的发展. 3.完善行政体系,创建三公九卿——后世沿用和发展. 4.统一度量衡——使全国的经济生活有了共同的基础,利于全国的贸易发展,经济进步. 5.统一货币——有第 4 点的贡献,而且更为深远,因为后世都用圆形方孔的钱币,用了两千多年. 6.统一文字——有了相同的文化基础,中国才之所以成为一个国家! 7.以法为教,推行法家思想——成为后世君王的教训,太冷酷. 8.筑长城——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长城对中国和世界意味着什么,而在当时以及后来很长时间,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原防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9.修筑驰道——交通全国,促进了全国各地各方面的交流. 4. 消极影响:

 秦国的法治推行了 100 多年之后,其本身已经逐步地走向了僵化。第一,史记陈胜世家中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延误了戍期,法令失期当斩,陈胜吴广遂反。

 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后也不过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这样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后,以数百人之众,就能“攻大泽乡,收

 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

相关热词搜索: 后世 中国 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