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介绍 >

基于DEM的岸坡稳定性的精度研究(许捍卫,付强)

发布时间:2022-02-24 15:19:34 浏览数:
 

摘要: 对于岸坡稳定性的分析较多采取水下坡度分析法,选择某一河段岸坡为试验区,分析不同空间分辨率的水下数字高程模型(DEM)对坡度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水下地形较为复杂且不便观测,因此应选用坡度分级方法进行描述;随着DEM格网的增大,不同坡度等级的不确定程度不同,中间坡度等级逐渐向两极坡度等级集中;对于1∶500高精度水下地形数据而言,15m是保证护岸工程准确有效的DEM最大栅格尺寸。

 

关 键 词: 数字高程模型;坡度;分辨率;岸坡

 

中图分类号: TV861 文献标识码: A

 

1 概述

 

崩岸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容易造成土地塌失,使得河岸后退危及堤防,还会阻塞航道,给沿江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威胁[1] 。虽然在部分沿岸区域逐步开展护岸工程,但现有护岸存在一定盲目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加剧护岸区崩岸的发生。所以有必要针对崩岸段的具体情况,研究出更合理的护岸形式。

 

长期以来,对护岸工程的稳定性采用水下坡度分析法。坡度是反应局部地形表面基本特征的重要因子,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依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坡度进行地学分析已经越来越广泛,但是,不同比例尺和不同分辨率的DEM由于制图综合、内插等诸多因素影响,所提取的坡度具有明显的差异。

 

对于DEM提取坡度的精度和适用性的研究,国内外均有很多。Hutchinson(1996)提出基于坡度中误差的DEM分辨率确定方法[2] ,Goodchild(1991)提出通过DEM中误差、DEM分辨率和DEM误差相关系数计算坡度中误差的公式[2] ,刘学军曾推出坡度中误差与DEM中误差、DEM分辨率与坡度之间的关系(不考虑DEM计算坡度的模型误差)[3] ,汤国安等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分辨率DEM提取坡度不确定性研究,指出对于1∶1万比例尺DEM,5m是保证该地区地形描述精度的理想分辨率[4] 。但是,水下地形的不易观测和复杂性,使得水下数字地形分析较之陆地有其特殊性,并不适用部分已有理论,甚至容易产生严重的后果。

 

本文以某段河岸为研究区域,采用高精度原始测量数据分别建立不同空间分辨率的DEM,并派生出坡度图。以岸坡稳定作为分级标准,探讨不同空间分辨率对各个坡度等级的影响,最后从护岸工程的角度出发,选择既能充分顾及运算量,又能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的DEM空间分辨率。

 

2 试验样区及试验步骤

 

2.1 试验样区及DEM的构建

 

本实验以钱塘江某段河岸为研究样区,以该河岸的高精度1∶500水下测量高程点为基本信息源,其采样间距为同测线点位间隔约5m,相邻测线间隔约10m。采用ArcGIS软件平台,利用研究区域的高程点生成水平分辨率分别为5、10、15、20、25m的DEM数据,采用28点法对生成的DEM精度进行评定,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原始数据,25m分辨率的DEM中误差急剧增加,难以满足该处岸坡稳定性分析的需要。

2.2 坡度的提取与分析

 

地面上任一点的坡度是指过该点的切平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坡度大小直接影响着地表物质流动与能量转换的规模与强度,是制约生产力空间布局的重要因子[2] 。在ArcGIS中,地面某点的坡度计算是在3×3的栅格窗口中进行的(如图1),具体公式为:

式中S表示坡度;Zi 表示i点的高程;g表示格网的大小。

 

2.2.1 计算坡度与实际坡度的对比

 

作者在研究样区随机选取120个点,量测各个点与其临近点位之间的距离和高差,选取最大坡降方向作为该点实际坡度值。将其作为真值与不同分辨率DEM所得到的坡度进行比较,经过不同坡度的累积统计可发现,DEM的分辨率对不同的坡度等级表现出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大致可分为3种,如表2。

2.2.2 计算坡度间坡谱的对比

 

许多研究以平均坡度和均方差来探讨坡度的精度和误差分布,但这些指标只能表示一个区域的整体趋势,难以反映真实的起伏特点,尤其对于水下地形,由于其岸坡处与水下的情况极为复杂,所以作者采取划分坡度等级并绘制基本坡度图谱的方法加以分析。

 

依据工程应用中岸坡稳定程度作为分级标准,选取稳定、可能失稳、很可能失稳、肯定破坏等临界值,将坡度分为0~10°、10°~18°、18°~22°、22°~27°、27°~33°、33°~40°、40°~90°等7个等级。统计出不同分辨率下各个级别的面积(如图2略)。

 

从图2中可以看出,由于基本数据源的高精度和较密的采样间隔,使得高分辨率(5m和10m)的DEM在各个坡度等级上的比例大致相同。随着DEM格网间距的增大,坡度等级中的高坡度等级(6~7级即33°~90°)的所占面积显著增加,第5等级的面积虽然在达到15m分辨率后增长缓慢,但整体趋势还是在增大,因此可与第6、7等级划归同类,同为随分辨率降低而所占面积增加。而传统认为随着格网间距的增大,较陡的坡度会被概括,其所占面积则会变小,这里得出相反结论,本文认为是水下地形比较复杂所致,以前的研究多针对陆地上比较连续平缓的地形,而河岸地带由于人工护岸以及河水冲刷,地貌较为破碎,地形起伏较大,对于栅格像元的大小极为敏感,因此造成这种差别亦属正常。经过对比不同分辨率DEM所得坡度图发现,对于极易发生崩岸的较高坡度等级(27°以上,即5~7级)敏感的区域,恰恰是岸坡或水下高程变化剧烈的地区,另外,超过40°的面积大量增加,这些区域又全部属于高程突变地区,这刚好证实了前面的推断。

 

同时,随着栅格尺寸的增大,坡度等级中的第1等级所占面积显著增大,第2、3等级坡度所占面积急剧减小,说明在栅格像元变大的过程中,许多微小的地形描述被概括,较低的坡度被概括成较为平坦的区域,而第4等级坡度的面积虽然在15m分辨率时有小幅上升,但整体趋势却在减小,因此2~4级坡度范围可视作随分辨率降低而面积减小这一类。然而作者发现,随着分辨率降低,第2~4级坡度范围所减少的面积,并未全部被概括为平坦区域。通过对比各个分辨率DEM的坡度图发现,2~4级所减少的区域,第2、3等级中的大部分在向第1等级集中,而第4等级中减少的区域,则大部分贡献给了5~7级。因此,2~4级坡度范围减少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①由于微小地形被概括而使得其部分区域向第1等级靠拢;②由于岸坡及水下地形突变剧烈,使得部分区域趋向较高坡度等级(5~7级)。这表明,虽然分辨率增大反映了大范围的区域起伏变化,但却损失了局部区域(尤其是岸坡处)的真实变化,造成了大范围的“虚假”坡度。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DEM分辨率的变化对于不同坡度等级的影响各不相同。

 

以坡度的各个等级所占的面积为变量,计算可得出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3),观察主对角线下方斜线可发现,表中各变量间多呈高度相关,尤其是相邻变量间,如第1和第2等级是强负相关,第2与第3等级是强正相关,第4与第5等级负相关,第5与第6等级、第6与第7等级强正相关等等,这些都符合上面所分析的规律。

2.2.3 根据工程实际选择适宜的DEM空间分辨率

 

本研究中,在以窝崩为主的边坡较陡处,18°左右是水下岸坡稳定的临界坡度,大于此坡度的区域,即可视为不稳定区域[1] 。为方便选择满足工程需要的DEM最大分辨率,以5m分辨率的DEM所生成的坡度值为真值,对其余分辨率DEM生成的坡度进行比较。18°左右在本文对应第3坡度级,前面曾指出,第3坡度级的区域在DEM栅格尺寸放大的过程中,较多的被概况为第2坡度级,则在抛石过程中,不只需要对第3坡度级以上的区域抛石,对于第2坡度级的区域也应重点防治,而第1坡度等级通常来讲是稳定的,不需要抛石加固。因此,作者以第3坡度级被划为第1坡度级的错误率作为指标进行评价,即在DEM分辨率减小的同时,原有的第3坡度级有多少区域被错划为第1坡度级。

 

以5m分辨率DEM生成坡度为准,统计发现,在10、15、20m分辨率的DEM中,第3等级区域被概括为第1坡度级的错误率分别为2%、18%和31%。虽然15m分辨率DEM生成的坡度中有近1/5的错误率,但这些错误区域均孤立的出现在坡度较陡区域内,对于抛石工程并无影响。然而,在20m分辨率DEM生成的坡度中却有近1/3的错误率,且较多区域已连接成条带状,在抛石的过程中,这些区域将会由于其较低的坡度,成为抛石的“盲区”,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作者得出结论,对于本次研究的1∶500高精度的水下地形数据,15m是保证护岸工程准确的最大DEM栅格尺寸。

 

3 结论

 

本文依据高精度水下测量数据生成岸坡DEM,重点研究DEM空间分辨率对其生成坡度的影响,揭示了一些水下数字地形分析的特点,并依据实际应用选择满足要求的适宜分辨率,对今后的护岸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将不同分辨率DEM计算出的坡度与实际值对比发现,DEM分辨率对不同坡度级的影响不同,陡坡易被低估,缓坡易被高估,但随着DEM分辨率的减小,程度均有所减轻,但最大坡度值逐渐增加。

 

(2)由于岸坡和水下的地形较之陆地复杂且难以观测,因此不宜选取平均坡度等量化整体趋势的指标进行描述,本文以工程应用对坡度分级,统计坡度图谱统计,直观的表现DEM分辨率对不同坡度级的影响。随着DEM格网的增大,中间坡度等级靠近陡坡的区域坡度值增加,靠近缓坡的区域坡度值减小,即中间坡度逐渐向两极集中。

 

(3)选取满足要求的适宜分辨率,一直是数字地形分析的热点。对本文的高精度1∶500水下地形数据而言,15m是保证护岸工程准确有效的DEM最大栅格尺寸。但是,如何量化DEM分辨率与坡度的关系,坡度图谱的变化除了DEM分辨率以外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辉.长江江都嘶马弯道崩岸灾害机制及其预.南京:河海大学,2006.

[2] 周启鸣,刘学军.数字地形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Qiming Zhou,Xuejun Liu.Analysis of errors of drived slope and aspect related to DEM data properties.Computers&Geosciences,2004,(30):369~378.

[4] 汤国安,刘学军,闾国年.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陈楠,汤国安,朱红春.不同空间分辨率DEM提取坡度不确定性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6,13(3):153~156.

 

作者简介: 许捍卫,男,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捍卫 精度 稳定性 研究 D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