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自我介绍 >

让学生的爱在生物课堂上蔓延

发布时间:2022-04-14 15:18:21 浏览数:

让学生的爱在生物课堂上蔓延  

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整体的人”包含两层涵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在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过程中,新课程规划了三大关系:首先是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第二是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第三是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等),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  

三大关系具体说来有爱祖国、爱环境、爱思考、爱动手、爱探究等内容。生物学作为内容最丰富,最贴近人本身的一门学科。下面分别从几个方面来举例说明:  

1 在生物教学中能很自然的渗透这些内容。  

1.1爱祖国  

通过介绍一些我国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更加为祖国自豪,为身为中国人骄傲。如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继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的第三大科学计划。1999年7月,在我国科学家的积极申请之下,中国成为该计划的第六个参与国,也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提前完成了人类第三号染色体短臂上3000万个碱基对的工作草图,从而在这一科学丰碑上自豪的刻下中国人的名字。再如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世界权威杂志《自然》曾发表评论文章,认为人工合成胰岛素还有待于遥远的将来。1958年12月底,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课题正式启动。研究小组经过6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65年9月17日,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原国家科委先后两次组织著名科学家进行科学鉴定,证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具有与天然牛胰岛素相同的生物活力和结晶形状。随后,1965年11月,这一重要科学研究成果首先以简报形式发表在《科学通报》杂志上,1966年3月30日,全文发表。许多国家的电视台和报纸先后作了报道,各国科学家纷纷来信表示祝贺。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在我国基础研究、尤其是生物化学的发展史上有巨大的意义与影响。  

1.2爱环境  

如在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始终贯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于人口剧增,人类活动严重影响了生物圈的稳态,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水污染、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等。这些问题已经明显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例如臭氧层破坏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强,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还会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大气中二氧化硫增多,影响呼吸系统,导致肺气肿甚至肺癌……严峻的现实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时不我待,从而激发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1.3爱思考  

新教材突出了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的办法,期望有助于把传统的教学过程转化为更接近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如每一节都以“问题探讨”专栏开始。“问题探讨”由图片+情境描述+讨论题组成。这些问题,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科学实验;有的来自科学史。问题的回答,需要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再如涉及科学史的写法,大体都是遵循发现新问题——再研究——再发现的过程来描述,实际也是为难题驱动模式。在模块一中“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关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都是以问题递进的呈现方式,而且其后必有进一步的问题,留待学生思考。

1.4爱动手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让动手改变教学理念,变结论式的教学为过程式的教学。教师在钻研教材,认真设计教学程序后,使学生不仅在实验课上有动手的机会,在常规课上同样得以实现。  

例如在学习模块三最后一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时,要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除了在课堂上介绍环保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还可以结合我市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让学生走出教室,让思维融入自然,开展调查社区环境的活动。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先实践、后结论,在观察、实验操作等动手过程中,学到生命科学知识、基本理论,掌握获取生命科学知识的一般途径和方法。再如在“减数分裂”的教学中,设置模型建构的活动,学生利用红、黄橡皮泥及白纸,自己亲自动手演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形成直观印象,加深对减数分裂这一重难点的认识。  

1.5爱探究  

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如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如模块一中“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己去寻找要探究的材料和用具、制定探究计划、实施计划、表达和交流结果等,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在探究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2 教师在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中除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爱外,还应以身作则,关爱学生,才能让爱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2.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课堂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口头和形体的语言、情绪态度、表情等传递着情感信息,学生则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关心程度和对教师的尊敬程度来反馈情感信息。没有情感基础的教学活动是缺乏朝气和活力的。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鼓舞师生双方的情绪,焕发教师“教”的激情和学生“学”的热情,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的关键是教师要“捧出一颗心来”去爱学生,去感染学生,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双向信息反馈。教师要以对学生的“爱”,去拨动学生的“情”。假如你对学生没有感情,厌恶学生,那么,你的教育工作从一开始就意味着已经结束了,热爱学生是教好学生的前提条件。  

2.2 发扬民主,尊重、理解学生  

教师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并很好地去了解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具有个人特点和性格结构的人,努力做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和研究者,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他们建立平等友好的朋友关系,相互信任,坦诚相待。任课教师在所任教的班级中,每个班级所表现课堂氛围不同,上课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不同,要“因班施教”。原来基础差一点,课堂沉闷的,以鼓励为主,活化课堂气氛。还可让学生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见,对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度等提些意见和建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实行教学民主化。“因人施教”每个学生都有天赋,不过这种天赋能否被挖掘出来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每个学生具备的特长都要让他们充分地发挥出来。在每个人的特长领域中学生会充满自信,找到自我,让他们从不同的方面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增强其自尊心和自豪感,师生关系也将变得更为融洽。  

2.3对学生倾注爱的情感,激发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情感教育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先决条件。教师对学生应倾注爱的情感,应主动地接近他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予以肯定,使之在成功的情感体验中,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消除“后进生”概念,无论学生的成绩行为有多差,他都有优秀的一面,抓住其“闪光点”,因势利导,促进其它方面的提高。第二,宽容信任鼓励每一位学生。任何人都会犯错误,既要指出其错误,又要宽容信任其能改正错误。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最突出的因素。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后,会从内心受到鼓舞、激励,受到信赖,感到欣慰,并愉快地接受教诲。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达到师生情感交融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信任教师便会对其所授的学习内容兴趣。在这种良好的情感作用场中,如果教师施教得法,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甚至会由不感兴趣转变为喜欢、热爱,从而激发出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相关热词搜索: 蔓延 生物 学生 课堂上